市級非遺風箏製作技藝(將民俗手藝做到極致)
2023-07-21 14:41:45 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寧波4月1日電(林波 翁晨丹 張孝)美麗的蝴蝶、威武的老虎、靈巧的小燕子……走進浙江寧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邵國強的家中,仿佛走進「風箏博物館」,入眼的便是滿牆形態各異的風箏。
竹篾、塑料薄膜、宣紙、無紡布、顏料、畫筆……這是邵國強做風箏的材料。儘管已是83歲高齡,但他做起風箏來動作仍是乾淨利落。
邵國強和他製作的風箏。 翁晨丹 攝
「翅膀的竹篾要削到兩頭薄中間粗、薄厚過渡要均勻。」邵國強拿著小刀演示削竹篾的正確方式。他表示,春季期間準備做幾隻可愛的沙燕風箏和家人去「放飛春天」。
邵國強端起一個已經完成的風箏骨架解釋說,手工風箏最難的一環是風箏骨架,尾巴的竹篾要有彈性,骨架平衡對稱,風箏排風才會順暢。
「小時候窮,沒什麼好玩的,就愛看別人放風箏。」邵國強直言,自55歲退休後,他就開始鑽研風箏製作,「我做的第一隻風箏是一隻蝴蝶,看自己做的風箏飛上天后,心情是說不出的舒暢。」
事實上,邵國強善於做「龍頭蜈蚣」風箏,這種風箏集合了立體風箏和串式風箏的特色,由立體龍頭和許多帶有龍桄的腰片組成,其製作工藝之繁雜、難度之高,堪稱「風箏之最」。
在2004年的一次寧波市風箏比賽中,他製作的一隻「龍頭蜈蚣」迎風而起,飛得陡、高、穩,吸引了全場人的目光。
據了解,邵國強做過最大的「龍頭蜈蚣」長56米,有80多節。
邵國強放飛風箏。 翁晨丹 攝
為了讓這個風箏飛得更穩,他閉門研究了好幾天,最後特地跑到漁業專營商店,買了專門的漁線固定風箏。而邵國強制作的最小「龍頭蜈蚣」風箏則只有6釐米直徑,20釐米長,「風箏越小越難做,骨架容易斷,都是精細活。」
手藝熟練後,邵國強開始對傳統風箏進行創新改良。
適當減少竹篾數量,骨架分量變小,風箏飛得高;加強骨架結構,讓風箏飛得穩……這是邵國強在實踐創新中得出的心得體會。
「這是『鸚鵡』立體風箏,我讓孩子從網上列印下來很多鸚鵡的圖片,然後自己琢磨設計,這風箏翅膀安裝好有2米多寬,骨骼硬,升空能力強。」邵國強拿出自己最喜歡的風箏解釋說,在做風箏前,他會先打腹稿,「先在心裡構思好風箏怎麼做,各部分的尺寸,需要的材料,配什麼顏色。」
整日與風箏打交道,但邵國強從不覺得枯燥。
邵國強回憶說,曾經有瑞典女音樂家慕名而來,專門買他的風箏,「她選了五六隻風箏,一定要我收下錢。但我做風箏是興趣,不是用來賺錢的。」
從2009年開始,邵國強在寧波一學校開設了風箏班傳藝,連續十餘年,風雨無阻,「現在願意學這手藝的人少,怕苦,不肯下功夫。我希望這門傳統手藝不要消失,也希望通過授課發現可以傳承手藝的好苗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