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雜談:菠蘿、波羅蜜、鳳梨三者跨越千年的歷史糾纏
2023-03-31 09:43:36 3
菠蘿名稱的起源與波羅莫(蜂蜜)有關。在漢語中,「蜂蜜」是一個佛教術語,指的是到達另一邊。另一種是熱帶水果,現在被標準化為菠蘿蜜。菠蘿蜜(或稱菠蘿和蜂蜜)是一種熱帶水果,起源於印度,很久以前就傳入東南亞和中國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波羅米被用來指菠蘿,因為它與佛教造像關係密切。菠蘿果殼有許多六邊形刺或日本刺,即小花的痕跡,很像佛像和菩薩雕像的髮髻。在佛教的歷史上,大多數佛像的石雕都不同於生活中通常剃光頭的和尚和尼姑。佛像大多被塑成一個圓麵包。可以想像,受佛教影響的古代中國人把這種由西方人從西方進口的美國水果叫做波羅米,後來簡稱為波羅米。
還有一個傳說,一個叫馬可波羅的義大利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很大的影響。他在元初來到中國,在中國呆了十多年。回國後,他寫了一本名為《馬可·波羅遊記》的書,引起了西方人對中國的極大興趣和熱切嚮往。因此,稱這種水果菠蘿(波羅)仍然有一點外國風味,這與它來自西方是一致的。
當美國菠蘿首次被引進時,它與從印度和東南亞進口的菠蘿蜜有些混淆。然而,這兩種熱帶水果真的非常不同,所以人們逐漸將它們的稱謂分開。李·在隆年間的《南越筆記》第13卷中說:「廣東中部的每一個村莊都有許多山埂,橫莖似拳,葉似刺,足有」。此時,石榴,也指美國水果,已經被簡化為波羅,前面加上限制詞「山」,表示它可以種植在山坡上。輕年清潔工吳琪在他的書《植物名稱和真實地圖研究》第31卷中寫道:「魯豆子有100多種多樣的東方,一個馬球」。他接著說:「也叫樊樓,形狀像蘭花,有濃密的葉子、莖和種子。葉子被剝皮,肌腱被保存,即馬球亞麻布」。這可能是第一張單獨稱它為波羅的唱片。
中國最常用、最權威的百科全書《辭海》有「菠蘿」條、詳細解釋和插圖,又叫「黃梨」和「菠蘿」。「刺海」也包含「菠蘿」條,但它只被解釋為「菠蘿」。這意味著「刺海」主張用菠蘿作為這種水果的正式名稱,同時解釋了這種水果也被稱為菠蘿和黃梨。
在農業和園藝圈,菠蘿和菠蘿似乎是對等的。例如,20世紀80年代,《菠蘿及其栽培》等書籍在中國大陸出版,而《菠蘿、杏、棗生產技術》等書籍在臺灣出版。然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卷》和《中國農業果樹百科全書卷》都有「菠蘿」條,並說明它們也被稱為菠蘿和黃梨。又稱菠蘿、梨、黃梨。似乎大陸農學家和園藝家傾向於用菠蘿作為這種水果(樹)的正式名稱。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語言圈更喜歡菠蘿,而農學和園藝圈更喜歡菠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