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時期,咱們為什麼更喜愛蜀漢人物?
2023-04-01 18:27:28 1
說起三國時期,咱們為什麼更喜愛蜀漢人物?
蜀國在三國中的地位為什麼會這麼高,劉備為何是正派人物?諸葛亮在後世傳為神話。小編覺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蜀國是所謂的政治正確。首要其時漢朝腐敗無能,朝中又有權臣把持朝政,而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旗子,既保護其時正統的合理性又有仁義之師的名聲,後世政治家當然要宣傳劉備的政權。
提到曹操,那叫做一個老慘了,亂臣賊子,亂世奸雄沒跑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人怎樣會對的後世執政者的口味,天下人都學他還得了?管你為自己仍是為蒼生打仗呢,直接抹黑你就是了。否則不利於社會穩定啊,社會不穩定執政者的好日子就無法過了。再看孫權,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也不服正統的控制,也是不可宣傳的資料。
主要很多人對蜀漢的形象都是從三國演義中得到的,但三國演義的主題是褒揚劉備,降低曹操,以劉備為中心去寫的,哪怕是電視劇也是如此,所以咱們都是以榜首形象為主題,去評論三國,就好像諸葛亮在正史上也沒有做過多大的業績,完滿是後世對他的忠臣形象以及智慧過人加以誇大描述而逐漸建立的,再加以神話,將他刻畫成了一個精力旗幟。所以,蜀漢的將領也不一定滿是好的,曹魏職中的將領也不一定都是壞人,只是處於分裂狀態時,各個實力組織為自己的利益而爭鬥罷了,沒有什麼好壞之分。
泱泱我族鑄名為漢,不要天天跟著教科書三國無雙蜀漢蜀漢的叫。其實劉備他們自稱為大漢,要從這看他們的自我認同,再不濟咱們也應該在正式場合稱季漢或炎漢。
魏吳喜愛叫蜀人為,蜀賊。蜀國則稱魏國為偽魏,但魏,蜀倒是出奇一致的叫吳人為吳狗。那白衣渡江取荊州,小編原來也覺得吳國為利而戰沒什麼錯。可始終覺得不對食慾,越想越不是回事,背盟終身黑,士別三日又如何,照樣白眼刮死你,吳國的少將英雄那是真強配得上南天柱國之稱。
接下來說說季漢的人才選拔,此時魏國主流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類推。)由這個中正來評定,家世,才學,此法由陳群創發,司馬懿執行時還算不錯,提拔出鄧艾這樣的寒門牛人,才華佔比很大。但後期嘛,你懂的,有且只要家世,寒門嗎,你要是考個全國榜首勉強來個中上,其他大族嘛,上,起步。
反觀蜀漢雖是察舉制,但仍然保留了寒門出面的可憐,當然了也不是說有多好,但至少寒門出面率是要比魏晉好,魏晉那個後期就是純粹司馬老賊拉攏其他世族咱們篡位的東西,所以寫陳情表的李密,寫三國志的陳壽這些寒門都仍是有出面機會。另外一方面,蜀漢從諸葛開始主旋律是荀子那套實用學說,儒家中最實在最接近法家那部分,比北邊的形上學虛有其表在大方向上就勝一籌,當然也有實際環境強敵伺機的緣故。
蜀漢雖弱但志向遠大。可以說劉皇叔在諸位謀士的協助下才從一個顛沛流離的小屌絲變成一個吞併荊益二州的一方諸侯,開局劇情奇襲漢中、水淹七軍打得曹操首尾難相顧。而後卻是呂蒙白衣渡江失荊州,夷陵敗北白帝託孤的悲情劇。最終的最終就更不用說了,丞相以一人之軀框一國之政。
整治內政克服南蠻,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終壯志未酬逝於五丈原。後世之人每當想起杜甫的那句「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經意間有多少人會想起這位為了劉家兩代貢獻終身。以「克復華夏,復興漢室」為己任,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計以一州之地獨抗曹魏數州之力,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卻再也未能回到南陽故鄉躬耕農畝的這位高風亮節的忠臣?蜀漢假如沒有他,可以說是暗淡無光的。
三國蜀漢為什麼成為最受咱們喜愛?
最主要的原因仍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羅貫中的小說的立足點是認為漢朝才是正統,因此作為漢朝皇族後嗣的劉備天然得到了作者羅貫中的感情傾斜,並且劉備出道以來打的都是仁義牌,契合其時正統思想,因此蜀漢也隱約被認為是師出有名的正統(劉備進軍巴蜀的時分,《三國演義》裡對劉備戎行的稱號是漢軍,而同為大漢宗室的益州牧劉璋的戎行被稱為川兵,由此可見作者對劉備的偏心),而與劉備鼎足而立的曹操、孫權天然或多或少被作者套上了割據一方的叛逆的感情顏色,再加上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做法與傳統的忠君仁義相悖,更是淪為飯拍。
關羽之所以被認為是忠義化身,源於他對劉備的忠誠,像千裡走單騎等等事例,封建統治者就喜愛這種忠心耿耿的臣子,因此關羽才會被大舉刻畫為忠義化身,至於諸葛亮的確被刻畫的太過,雖然謀略的確過人,但周瑜、郭嘉等人也是不遜他的,誰叫他們是曹操、孫權的人呢,不是大漢皇叔的手下,天然名不正言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