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來臨了嗎(經濟危機又來了嗎)
2023-11-02 06:21:30 1
中美貿易戰因何而來?西方政治正確風潮為什麼愈刮愈烈?俄烏戰爭為什麼爆發?以上種種,又是否能從歷史中能否尋找到答案呢?
個人成長閱讀筆記(10月7日)正文開始: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第一篇
兩次危機(大蕭條和08年次貸危機)的共同點
一、發生在重大的技術革命之後。
以電力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驅動力的第二次技術革命開始與1870年代,到二戰結束。
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技術、航天科技為驅動力的「第三次浪潮」開始與1945年,1978年,IBM推出個人計算機,開啟了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驅動力的信息和新經濟革命。
技術革命創新→生產力極度解放→經濟社會快速繁榮→生產函數改變→「毀滅」創新效應→蕭條開始
二、危機爆發前,都有著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危機發源地的政府都採取了極其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
市場經濟極度自由→經濟投機性的集中於技術革命創新行業→壟斷程度提高,產業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勞動者無法適應產業結構的快速變化
三、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是危機的前兆。
生產資料名義所有權和實質支配權分離,權利集中到極少數精英手中,極少數的人佔有較多的社會財富,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
大蕭條時期為一個國家內部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而此次危機則因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表現為了不同國家之間:新興市場國家是全球製造中心→資源型國家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發達國家負債消費→拉動新興市場國家產能利用,形成相互依賴的三角形循環。但在此循環中,財富的過度集中,引起了產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範圍也是全球性的。
四、民粹主義政策成為發達國家為數不多的公共調節方式。
分配差距擴大→社會公眾不滿→選票政治推動→民粹主義的政策宣示安撫民心→社會福利過度化傾向→民眾提高對政府的依賴性和福利主義的習慣性→預期福利得不到滿足,社會心理逆轉,形成拒絕變革、仇視成功者的氛圍。
【中美貿易之爭、美西方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確風潮,是否就是這為數不多的調節方式?】
五、大眾心理處於極端投機狀態。
兩次危機前的產業神話和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讓大眾心理狀態極速變異,大家普遍去追求社會地位的改變,而社會地位的改變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個人財富的增加。因此,民眾普遍心態浮躁,本性的貪婪和健忘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都開始追求一夜暴富,
從而進行高風險投機:大蕭條時期是股市,而此次危機則是房地產。正如加爾布雷思描述的:當經濟過渡繁榮時,人們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險的正確性。
【就國內而言,前期的炒房,現在的直播經濟,是否算是普遍的投機心理呢?】
六、兩次危機都與貨幣政策相關聯。
兩次危機之前,最方便的手段就是採取更為寬鬆的貨幣信貸政策。寬鬆貨幣信貸政策→投機的狂熱→經濟泡沫惡性膨脹→消費價格上漲→緊縮貨幣政策→經濟泡沫破裂,危機產生。
七、危機爆發後,決策者總是面臨著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經濟問題政治意識化的三大挑戰,市場力量不斷挑戰令人難以信服的政府政策,這使得危機的形勢變得更為糟糕。選票政治讓政治家們被短期民意綁架、被政治程序鎖定,不敢突破意識形態束縛,從而導致總是錯過採取行動的最佳時機。而大金融資本的逐利本性,不斷挑弄軟弱國家政府政策,追求極致的利益。
兩次危機中的市場力量從來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力量。
【川普時期繼續提出的「MAGA」口號,是否表明此次危機綿延至今扔在持續中?】
八、危機的發展有其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邏輯之前,不可輕言經濟復甦。經濟大幅跳水(泡沫破裂)→失業率攀升→經濟困境轉向社會矛盾激化→經濟社會領域轉向政治甚至軍事領域。危機的自我拓展只有走完全過程才能達到新的平衡點,大危機一旦發生就註定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大蕭條的極端情況是希特勒通過民選的方式上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此次新冠疫情持續和俄烏戰爭的爆發,是否是此次危機極端化的具體表現呢?】
九、危機只有發展到最困難的階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一解決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大蕭條時期是凱恩斯革命,此次危機興起了諸如國家資本主義、心理經濟政治相結合等的研究,但仍未提出一個解決這個全球性複雜問題的可行方案。
【於中國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一帶一路的建設,是否就是我國給出的具有實踐性質的解決方案呢?】
十、危機具有強烈的再分配效應,它將導致大國實力的轉移和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大變化。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否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可多得的契機?提出比預計提前十五年(到2035年)實現現代化建設,是否也是出於對此的考量呢?】
因是閱讀筆記,所以文中大量引用原文內容,引用圖片系網絡下載,如有版權糾紛,請聯繫本人,將對內容立即進行調整,如有必要則進行刪除。
謝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