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修辭手法匯總(古典詩詞常用修辭)
2023-11-02 06:14:47 2
古典詩詞常用修辭
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
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
——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如「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迭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用典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鍊、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對於鑑賞者來說,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義,就不能很好的讀懂這些詩歌,更談不上鑑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
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
①點化前人語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為杜甫點化,在《詠懷五百字》中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②引用神話故事,如李賀的《李憑彈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有「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還有「吳質不眠倚佳樹,露腳斜飛溼寒兔」的詩句,都是形容李憑彈的好。引用神話傳說,能增強詩詞的藝術表現力,構成奇特的藝術境界。
③運用歷史故事,比如,漢文帝(劉恆)愛賈誼之才,將他從長沙招回,在宣室接見,而李商隱寫《賈生》,卻用「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諷刺漢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賈誼,這是對漢文帝接見賈誼的反用。通過反用,實則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三、四句借用飛將軍李陵的典故,《史記·李將軍傳》中說:「(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清人沈德潛認為這首詩「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對當時領兵遠徵的主將進行了批評。
謝謝您的閱讀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