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紀念毛主席誕辰123周年的作文
2023-12-03 12:57:56 1
毛主席使我們偉大的領袖,是我們的領路人,我們要堅定不移的支持毛澤東思想,堅定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下面是毛主席誕辰123周年的作文範文,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紀念毛主席誕辰123周年的作文一:
今年,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3周年之際,毛澤東同志故居完成亮化改造,方便遊客夜晚瞻仰、參觀。經改造竣工、煥然一新的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也將推出「毛澤東與反腐倡廉展」。
踏上韶山這塊紅色土地,行走在毛澤東同志故居、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毛澤東圖書館、毛澤東廣場、南岸私塾和滴水洞等景點,偉人的風採、歷史的風雲仍令人心潮澎湃;山靈水秀、青山翠竹間尋訪當初,仍讓人思緒萬千。
還書條裡蘊藏變革乾坤
從毛澤東故居往西,有一座牌樓式青磚建築。這裡就是毛澤東少年時入學就讀之處——南岸私塾。少年毛澤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斑駁的舊書桌上留下了他少年時代求學的印痕。
南岸私塾現已變成毛澤東早年讀書經歷的展示館。館中展出的一張便條上面寫著:「書十一本,內《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叢報》損去首葉,抱歉之至,尚希原諒。澤東敬白。」這是毛澤東不慎損毀表哥文運昌的書籍後寫的道歉信。
毛澤東的上學經歷後來常常被描述為「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學堂」。其中的六年孔夫子,指的就是毛澤東在家鄉接受的私塾教育。而實際上,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湖南鄉村裡,挑戰孔夫子的地下暗流早已奔騰湧動。
《盛世危言》是清末鄭觀應所編的呼籲改革的著作,而《新民叢報》則是梁啓超創辦的宣傳改良主張的報刊。當時韶山這個閉塞小鄉村的知識圖譜,從這張小紙條裡便可見一斑。
除了書籍的傳播,更有人員的流動。從湖南法政專科學校畢業的韶山人李漱清回到家鄉,他也成了毛澤東時常討教問題的老師。這位宣傳維新派思想,號召村民將寺廟改成學堂的「激進派」,向毛澤東推薦了一本叫做《論中國有被列強瓜分之危險》的書。毛澤東讀後大為震動,這成為他思考民族危亡問題的重要節點。
這些「新書」和「新人」的思想主張或許各有不同,但對毛澤東而言,他們的真正意義在於打破了四書五經和古典小說對頭腦的壟斷,成為解釋周遭一切的思想武器。從此,拯救蒼生、變革社會,就不只是一種從《三國》和《水滸》中讀來的樸素的情感,而成為越發明晰的觀念甚至實際的行動。
也正是在這些「新書」中,毛澤東發現,傳統社會的邏輯和個人道德的努力此時已經走入死胡同,要想扭轉乾坤,必須要有全新的方案。正如多年以後毛澤東對堂弟毛澤連所說的那樣:「舊社會那種私有制,使兄弟間也不顧情義,我父親和你父親是堂兄弟,買你家那7畝田時,就只顧自己發財,全無兄弟之情,什麼勸說都聽不進去。我後來思考這件事,認識到這不光是個人與家庭問題,還是社會制度問題;認清只有徹底改造這個社會,才能根絕這類事情,於是下決心尋找一條解救窮苦農民的道路。」
一口皮箱見證紅色愛情
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裡,靜靜躺著一隻皮箱。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毛澤東與楊開慧共同使用過的遺物。
1920年,這隻皮箱收藏了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整個冬天。
那年,楊開慧提著這隻皮箱,裝上一些簡單的衣服和首飾,來到湖南第一師範的教師宿舍,與時任一師教員的毛澤東正式開始了婚姻生活。
在韶山毛氏宗祠展出的族譜裡,有一個不起眼的名字——羅氏。這位18歲的姑娘正是韶山沖農民毛順生給他14歲的兒子毛澤東娶回來的媳婦,就像毛順生的父親當年給他安排的婚事一樣。然而年輕的毛澤東拒絕繼續接受這樣的安排。
不同於與羅氏的「婚姻」,毛澤東與楊開慧相識、相愛從一開始就擺脫了傳統婚姻的烙印。楊開慧號霞,字雲錦,是北大教授楊昌濟的女兒,人們常常稱她為「霞姑」。一個是月薪8元的「北漂」圖書館管理員,一個是北大名教授的女兒,兩人條件懸殊。然而志趣的相投、人格的吸引,讓兩人相互產生了愛慕。毛澤東是楊開慧信中的「潤」,而楊開慧則是毛澤東筆下的「霞」。「自從聽到他許多事,看到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一直到他有許多信給我,表示他的愛意,我還不敢相信我有這樣的幸運。」楊開慧在日記裡這樣記敘她對毛澤東的情愫。
毛澤東與楊開慧的婚禮簡單樸素,「不坐花轎不拜堂,不戴鳳冠不披紗」,只有一桌值六塊銀元的飯菜用來招待好友。這兩位「激進青年」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的社會主張落實到了個人的人生抉擇中。
在短短數年中,從長沙到上海,從廣州到武漢,這隻舊皮箱跟隨楊開慧,陪同丈夫天南海北。箱中,不見了「女為悅己者容」的首飾,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文件與手稿,是紅色戀人的理想與事業。
紀念毛主席誕辰123周年的作文二:
今天,12月26日是毛澤東誕辰123周年紀念日。從凌晨開始,數以萬計的遊客和當地民眾陸續趕到毛澤東家鄉湖南韶山,向毛主席銅像鞠躬致敬。
清晨,天還未放亮,韶山村村部大樓前坪就熱鬧開來。熱情的韶山鄉親頂著寒氣,開始架鍋燒水、煮菜下面,為趕來紀念主席的客人們送上熱氣騰騰的免費「福壽麵」。「吃壽麵、思恩情」也在韶山成為民間風俗。
年過六旬的吳志印已連續三年到韶山紀念毛主席。和同伴坐了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從北京趕來的吳志印說,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中國民眾建立了新中國,現在生活充實豐富,依然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
和兄嫂一起從江西趕來的何女士揮動著紅旗,這位剛退休不久的老人是第一次來韶山,「之前就一直想過來看看,但沒有時間」。她指著紅旗上的「江西」字樣告訴記者,不少素不相識的江西老鄉看到紅旗都過來跟她聊天,大家相約明年還要一起「組團」來韶山。
毛澤東廣場上,記者看到許多紅旗上也標有「河北」、「山東」、「湖北」等各地省名。來自江蘇的李網英介紹說,他們都是通過網絡自發「組團」過來的。據她了解,當日共有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500多人,其中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