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雄史詩不朽豐碑徵文【優秀】
2023-12-03 21:01:16
先輩們的鮮血沒有白流,我們今天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範文,快來圍觀吧。
20xx年英雄史詩不朽豐碑徵文一:
紅軍第34師師長陳樹湘,湖南長沙縣人,1921年在長沙結識毛澤東,接受馬克思主義啟蒙。1927年9月,他隨部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11月27日開始,中央紅軍搶渡湘江,陳樹湘率紅34師在廣西灌陽的水車至文市一帶阻擊。193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陳樹湘所率紅34師被隔阻江東,經數次強渡失利,部隊傷亡進一步增大。根據上級可退回打遊擊戰的電示,陳樹湘立即布置突圍方案,和師參謀長王光道率領主力400人,於12月12日經湖南道縣進入江華境內。部隊在江華作戰時,陳樹湘腹部中彈。他用皮帶綁壓住傷口,躺在擔架上繼續指揮戰鬥。部隊到達道縣泅馬橋時,遇到國民黨地方保安團的截擊。危急時刻,陳樹湘命令王光道率不足百人的部隊突圍,自己和兩名警衛員留下吸引敵人,後不幸被俘。道縣保安團為抓到一名紅軍師長而欣喜若狂,威逼無果後,於18日將陳樹湘抬在擔架上將他押往長沙。途中,陳樹湘趁敵不備,忍著劇痛,用盡最後氣力,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年僅29歲,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
20xx年英雄史詩不朽豐碑徵文二:
犧牲時年僅22歲的紅軍第19師師長尋淮洲,被方志敏評價為「紅軍中一個很好的指揮員」,粟裕也在他的回憶錄中稱尋淮洲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1912年出生的尋淮洲,是湖南瀏陽人。1927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春隨紅4軍轉戰贛南、閩西。在大柏地戰鬥中,他率全連英勇殺敵,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當武器。激戰中,他左臂受傷,仍堅持率部追殲逃敵,直到戰鬥勝利。1933年6月任紅3軍團第5師師長,率部參加東方軍,入閩作戰,指揮部隊連戰告捷,獲中革軍委的特別嘉獎啊令。同年10月任紅7軍團團長,此時他才21歲。1934年8月1日,尋淮洲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11月他進入閩浙贛蘇區,與方志敏領導的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整編後,尋淮洲任第19師師長,繼續率部北上。1934年12月,在安徽太平(今黃山)譚家橋戰鬥中,他指揮部隊同數倍於己之敵展開激戰。14日戰鬥進行到關鍵時刻,尋淮洲親自帶一個排爭奪烏泥關制高點,不幸腹部中彈。彌留之際,尋淮洲口中還在反覆地念著:「北上抗日!北上抗日!」因流血過多,尋淮洲壯烈犧牲,年僅22歲。
20xx年英雄史詩不朽豐碑徵文三: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回首上一個百年,面對山河破碎的中國,多少仁人志士泣血呼號、上下求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締造了新中國,開闢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這個新紀元將一個千瘡百孔、四分五裂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團結統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國;將一個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
從翻身解放到輝煌巨變,從締造新中國到建設新中國,一代代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書寫了一幅激越沉雄的歷史畫卷,矗立起一座共和國歷史的不朽豐碑。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構築起共和國的雄偉大廈,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撐起了人民共和國的錚錚脊梁,鋪下了民族復興之路的塊塊基石。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讓我們銘記這些名字:憧憬「可愛的中國」的方志敏,視死如歸的「狼牙山五壯士」,「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永做革命螺絲釘」的雷鋒,「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新時期領導幹部的優秀代表孔繁森,「趕超世界一流水平」的許振超……是他們,以及無數中華兒女,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以壯烈的犧牲、無私的奉獻,展現了一部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創業史、開拓創新的改革開放史。
崇高的精神在本質上都是一致的。60年來,億萬中國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崗位上,忠於祖國、堅持理想,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共同推動了古老中國向現代化的轉身,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只有深刻理解先輩們艱辛奮鬥的歷程,才能深刻地認識到新中國的成立來之不易,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來之不易,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來之不易;只有深入把握共和國探索前進的歷史,才能真切地領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60年前,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無數先烈,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奠基;60年後,追溯共和國輝煌歷程,我們把最崇高的敬意,獻給那些改變和感動中國的人們。致敬英模、銘記歷史,不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飲水思源,更是要延續新中國的精神血脈,從歷史的財富中尋找源頭,從社會的進步中汲取力量,從一代又一代人的奮鬥中獲得啟示。
歷史在公正地記錄每一代人走過的足跡,歷史也忠實地把發展的課題留給後來者。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時刻,在這個偉大變革的時代,讓我們重溫先輩的理想,凝聚起13億人民的力量,不斷把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