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新優勢適應新常態促進新發展演講稿
2023-12-08 16:23:21 4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新動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匯聚新優勢適應新常態促進新發展演講稿,歡迎鑑賞!
【1】匯聚新優勢適應新常態促進新發展演講稿
同志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切實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根據中央的會議精神要求,針對我村美麗鄉村建設與文化產業結合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其發展思路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促進新興文化業態發展,推動鄉村旅遊服務產業。
隨著目前鹿芝嶺村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在各級政府及領導的指導下,全村百姓已經感受到美的鄉村建設帶來的好處,百姓自發投入到建設中來,家家栽花植樹,整潔庭院道路,政府修路布景,美化環境,鹿芝嶺村迎來了一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在建設過程中也會面臨眾多新的挑戰,如交流疏導,生態護理,文化保護,產業轉型,資源配置等諸多問題。這也是鄉村業態發展需要綜合規劃合理調整同步建設的思維方式。龍喜文化博物館在各級領導與社會各界的支持關注下已經初步完成室內場館建設與當地文化資源的整理收集。為傳承與宣傳鹿芝嶺村歷史文化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但作為民辦博物館不能只滿足在參觀展示上,更需要將當地歷史文化通過文創產品讓博物館自身活化起來,使其能夠自身說話最終達到打造鄉村旅遊的文化名片。並帶動全村新興文化業態發展。在目前發展中,博物館將學習臺灣,韓國及故宮博物院的經驗,著手研發針代表黃興鎮當地特色旅遊產品如鹿芝壇酒,土特產品,伴手禮包,傳統手工藝品,織坊土布等並結合當地民間藝人成立民藝協會與打造震驚世界的湖南十大傳統手工藝---鹿芝嶺民藝集市為主題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為我鎮申報全國美麗鄉村與歷史文化名鎮作準備。
𡿨二〉美麗鄉村建設,從民宿經濟入手。
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只停留在栽花種草,架橋修路,穿衣戴帽上。關鍵是要讓村莊活起來村民富起來。將美麗鄉村的歷史文化通過設計創意與民宿旅遊經濟結合起來在歐洲已有半個世紀左右的嘗試和發展,成為新興的而且相當成熟的產業。這股源於民間的風氣經過部分城市精英的引領和提倡後,反過頭來又對地方政府的保護工作產生了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是國家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生態旅遊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部署。未來經濟轉型的重點將放在農村。這也是在新常態下,促進農村新發展的重要思想。也是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的重要原因。龍喜博物館在當前新形勢下努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並積極參與國家在蘇州舉辦的全國第二屆」農道」論壇並代表農民發言,闡述設計師回鄉通過設計創意帶動百姓創業致富的新思路,受到住建部城鎮建設司司長李兵弟的高度肯定。浙江莫幹山民宿旅遊經濟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博物館著眼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在經費不足,人手不夠的前提下成立龍喜文化旅遊公司,率先探索民辦博物館發展轉型模式並為美麗鄉村後續發展作準備。把老百姓從麻將桌上走出來,達到共同致富。為樹立全國示範村打下基礎。目前聯合當地居民自籌資金改造遺棄的老土房,牛棚,豬舍,窯堆等。把設計創意融入到鄉村建設中去。增添可參觀與體驗及學習的故事景點:有傳統酒坊,杜甫草堂,土布織坊等示範工程正在設計優化當中。將鄉土建築活態保護,帶動百姓自發參與其中提高百姓收入
𡿨三〉美麗鄉村發展,一定要把根留住。
鹿芝嶺曾經是唐末五代龍喜古城,也是46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在地,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在社會生活發展過程中一直保留著純樸的民風民俗與農耕文明,雖然原有的歷史街區與遺址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未得到有效引導與保留,但其傳統文脈與根還一直延續至今,這正是美麗鄉村的靈魂所在,注重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傳承優秀的傳統美德是新常態下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鹿芝嶺村有著極佳的區位優勢抓住美麗鄉村建設這一機遇努力朝著𡿨中國生態景觀村〉,〈中國民間手工藝示範村〉,〈中國傳統集鎮〉,〈中國鄉土建築活化示範村〉,〈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幾個全國性的金字招牌做大做強鄉村特色旅遊是完全有可能的。在蘇州農道論壇上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李兵弟講:今後中國農村農業發展北方以大農業為主,南方以小農業為主的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所謂」小農業」就是精耕細作的生態景觀農業,這對全縣的戰略布局將有所改變,鹿芝嶺村美麗鄉村建設應搶先進行布局嘗試,將發展文化產業與生態景觀農業相結合,形成黃興旅遊的特色模式,打造」大黃興」的發展概念,擴大黃興鎮在全國影響,樹立黃興品牌意識,將成功的發展模式推向全國。
【2】匯聚新優勢適應新常態促進新發展演講稿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闢出「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專題,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有助於我們理解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握十八大以後經濟發展大政方針。在「十二五」進入後期收官、「十三五」規劃啟動謀劃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關於中國經濟要適應新常態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對於「新常態」,要從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經濟格局和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兩個維度來認知。第一,世界金融危機之後,2010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提出了「新常態」概念,反映了世界經濟逐步呈現出不同於危機前的新格局。歐美經濟震蕩調整,「金磚國家」經濟放緩,非洲經濟抬升顯現端倪,西亞等地區衝突將帶來新的能源問題等等,改寫著世界經濟的圖譜。另一方面,新的科技產業革命正在孕育,「網際網路文明」逐步代替「機械化文明」的主導地位,世界經濟有望注入新動力和拓展新空間。2013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針對「新常態」提出「重新思考、重新設計、重新建設」的主題,探討構建世界經濟以及各國經濟的「新模式」。第二,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轉換。「二戰」以後,日本、韓國、德國等成功追趕型的經濟體,基本上都曾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增長,但在人均收入達到11000國際元(系國際公認度較高的購買力平價指標,不是現價美元)左右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增長速度的「自然回落」,回落幅度在30%-40%,開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速增長階段。我國人均收入在2011年即已接近9000國際元,這意味著進入中速增長的時間窗口。事實上,增長速度的變化也與經濟體量基數有關。一般說來,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基數小易於增速高,基數大則導致增速低。1980年代我國經濟體量基數小,可以用十多年時間以高速增長實現「翻兩番」;但2011年我國經濟體量達到47.3萬億元,基數已然今非昔比,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到2020年比2010年基數「翻一番」,即10年「翻一番」。認知我國經濟新常態,其意義是使思維方式適應新常態。我們必須面對和適應新常態,用新的思維、新的視角看待我國以及安徽目前的階段性變化和結構性變革,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轉變「以高速論英雄」「加速再加速」「數量大躍進」的習慣思維,把著眼點和著力點置於尋求中速增長的新模式,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
適應新常態的關鍵,在於塑造經濟發展新模式。習近平在河南省考察時指出,要以發展優勢產業為主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為主導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以強化基礎能力建設為主導推進培育發展新優勢,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解決好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在拓展更大更廣發展空間的同時,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這就明確了如何應對「新常態」的戰略指引,而且對於安徽今後的經濟發展也極具指導性和針對性。從根本上說,經濟新常態是由支撐和約束增長的條件發生變化而決定的。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支撐和約束經濟增長的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增長模式已然不可持續。因此,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模式必須轉型,而從模式轉型到模式完善正是這一階段的最重要特徵。就模式轉型而論,一是在拉力上,由原來主要靠出口、投資拉動轉到更多地依靠出口、投資、消費三個需求平衡發展的軌道上來,特別是要更多地發揮消費的拉動作用。二是在產業上,過去主要靠工業增長來帶動經濟增長這種一業獨撐格局轉到農業、工業、服務業協調發展的軌道上來。過去經濟的支撐點更多是在製造業的低端,特別是在附加值比較低、對資源環境影響更大的低端行業,而現在則需要更多地向高端行業升級。三是由過去更多地依靠資源、資金投入的粗放增長轉到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依靠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的軌道上來。四是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為核心,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破除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體制障礙。我們要遵循習近平提出的四個方面的戰略指引,結合安徽實際,依靠科技產業創新和體制改革創新,依託長江經濟帶建設這一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科學謀劃,精準發力,促使安徽經濟儘快探索出適應新常態的良性持續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