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文化及其內容(喪葬風俗歷代以來從未衰減)
2023-11-02 18:34:49 1
靈堂和孝服風俗
中國喪葬風俗十分繁瑣,甚至比出生要講究得多,而且各地風俗不一,顯得豐富多彩。
病人死後,要設立靈堂。如果是長輩就停放在正房堂屋正中,靈床前要設立供桌,桌上必須擺放長明燈。這種燈是銅製的,外形像座塔。平民家庭有的是用棉花捻成燈芯,放在燈碗裡點燃,也叫「倒頭燈」。民間傳說陰間像深夜,漆黑一片,點上長明燈是給亡人照路。
還要擺上一碗倒頭飯上邊插上三根秫秸棍,每根棍的頂上插上一個面球,叫做「打狗棒」,飯上放著三張小烙餅,叫做「打狗餅。
設上供品焚上香之後,所有親屬要跪在靈前高聲舉哀,將紙錢和紙元寶焚化。有錢人家還要請來和尚、道士在靈床前念倒頭經,將彩紙糊成的轎子、轎車焚化。漢人門前要掛條紙錢,滿族人家要在門前豎起三四丈高的幡。
亡人的親屬要身穿孝服。孝服分為五等,稱為「五服」,分別用粗麻布、熟麻布、熟布製成。按照與亡人血緣關係的遠近,不同的親屬要穿不同的孝服。封建宗法制度中關於孝服有非常複雜、繁瑣的規定,守孝的時間,也有詳盡的規定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
孝服的式樣有男女之分,不同的時期也不完全一樣,但差別不很大。孝服的面料有粗麻布的、細麻布的和白布的。子女的孝服不縫底襟、腰間系上一根麻繩,漢人的孝服是男子頭戴白孝帽,上邊釘著棉花球,長孫釘一個,其餘的孫子依次增加。重孫輩釘粉棉球,身上穿粗布孝袍,腳上穿白鞋。
婦女的幸服是麻花包頭和搭頭布。用孝布擰成麻花箍在頭上,換系白頭繩。女兒和孫女用白布帶子紮上頭髮。孫子、孫女的孝袍要在肩膀上釘一塊紅布。重孫子、重孫女釘兩塊紅布,外孫子、外孫女釘一塊藍布。
殃榜和門幡喪貼
依照傳統喪葬風俗,病人死後,在大殮之前,喪家要向親朋好友報喪。平民百姓家一般只以口頭報喪,官紳富商家庭則要發出報喪條子。收到報喪的親朋好友要到靈堂送別,稱為奔喪。奔喪者要準備一些喪葬風俗民俗品送到喪者家中。
喪家還要請陰陽先生驗視亡人,並開具殃榜,類似後來的死亡證明。殃榜上要寫明死者出生的年月日、去世的年月日、實際年齡,並確定入殮的具體時間,入殮時忌什麼屬相,出殯、發引、破土下葬的時間,將這些內容都寫在一張白紙上,貼在門口。
民國時期,北京市政當局利用民間對陰陽先生的信任,允許陰陽先生繼續以此為業,但是必須到公安局接受考試,合格後經立案,然後可以營業。陰陽先生一般有一些法醫知識,他們要具實鑑定死亡原因,如果死者是正常死亡,就給開具殃榜。如果懷疑死者是自殺或他殺,則要通知官府,請法醫驗屍。
北洋政府執政時期,市民憑殃榜到衛生局換取出殯執照。一些非正常死亡者的親屬為了掩蓋事實真相,會設法賄賂陰陽先生,個別陰陽先生也會徇私情包庇事主。1928年以後,市政當局規定不再以殃榜換領出殯執照,開殃榜變成純粹的民俗。
在北方,喪家門前要懸掛紙杆,按死者歲數,每歲白紙一張,每紙剪為三連,其末條下垂,插於門頭上,名「門幡」,有的地方謂之「告大紙」。
門幡有男女之別,男置門左,女置門右。門內立一木板,上糊白紙,紙上書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時,享年多少,下列孝子名次,這叫最立陽榜」,或叫「殃榜」,又叫「告白」。
據古代有關志書記載,四川雅安等地喪禮,門外樹竿掛紙,大圈表示壽十歲,小圈表示壽歲,圈如死者年齡,稱為「出老紙」,又稱望山錢」。
據劉家訓、王全寶著《魯東南民俗系列調查》記載:家裡死了老人,屋門上、大門上要用火紙貼上門幅,告知有喪。砍一根鮮柳木棍子,貼上一張大白紙,死者享年多少歲,白紙割多少條。豎在大門口,這叫「飛飛」也叫「歲頭紙」、「出頭紙」。
大門兩側不貼年畫,但貼「報喪貼」,或稱「門報兒」。報喪貼是白紙條,上面寫:「恕報不周」、「恕不遍訃」或「恕不敢報」,貼在大門側,男左女右。四字直書於紙中,下款處以小字寫「×氏之喪「。
如果亡者是有老人在世的中青年,在紙上徑書「×氏之喪」,不寫小字款。
出殯時,棺木出門之際,立即將其撕下燒掉。
清光緒年間《常昭合志稿》上記載常熟、昭文風俗:
初喪,糊紙屏如訃式書之立於門內,謂之「喪屏」,小戶則粘於門上,即幼喪亦有之。凡停柩在家者,門必貼白紙,書「口靈」二字,既葬而後除之。
淅江等地喪俗中流行釕門麻,即兒孫為逝者披麻戴孝,家門也「穿」孝:在大門上橫釘一粗麻,稱為釘門麻,或叫「門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