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庖丁解牛是如何說理的?
2023-12-10 03:54:36
1、分析:
作者描摹庖丁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用兩個擬聲詞:「砉然」、「騞然」;合於「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地描寫了庖丁解牛動作的節奏感,凸顯其達到至高境界時,動作極其自如,解牛時發出輕快的皮骨相離的砉砉響聲。
作者通過對庖丁優美和諧的動作及悅耳的刀聲的描寫,使讀者產生急切了解其絕技如何取得的念頭。
庖丁講了自己的解牛經歷。即達於「道」境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始時)「所見無非牛者」;第二個階段是(3年)「未嘗見全牛」;第三個階段是(方今)「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從後文「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可看出「方今」應該是19年後,足見庖丁認識複雜事物的過程。
作者描寫了庖丁解牛場面時。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5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後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
庖丁談到了達於道境之後的謹慎態度。「每至於族」,他仍然會「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保持著警戒和驚懼之心,動作也是輕微而遲緩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後,在滿足的同時還要小心地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暗示做事要遵循規律,順其自然。
《庖丁解牛》這則寓言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夠逐漸掌握客觀規律,在實踐中進入自由的境界,做到「遊刃有餘」;即使把握了客觀規律,面對具體問題,仍舊要有謹慎的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
2、梗概: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只要是接觸到牛的地方,以及宰牛的手段,每一動作,都發出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於是梁惠王驚訝說到:「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
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是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現在宰起牛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關鍵詞: 分析 庖丁解牛 如何 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