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之鄉合陽(伊尹故裡詩經合陽)
2023-11-30 15:39:27 3
合陽民俗
合陽古稱「有莘國」,位於渭南市東北部,黃河西岸。合陽文化積澱深厚,有「伊尹故裡.詩經合陽」的美譽。這裡安寢著「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關雎》等30篇《詩經》佳作旨出自或描述合陽,合陽民俗文化中的提線木偶、跳戲、面花、鞦韆等31項民間藝術列入國家和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譽為中國愛情詩之源、中國民間文化之鄉。
接下來
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這樣豐富多彩的合陽民俗吧
1合陽葫蘆
據史書記載,葫蘆是福祿,吉祥的寓意。中華民族最原始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是人們常掛在門口用來闢邪招財的物器。
2合陽剪紙
剪紙,又叫刻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合陽剪紙最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清明,多取材於喜慶節令、五穀豐收、民間故事、兒童、動物等,既饒富情趣又裝飾美觀。
3合陽面花
面花在合陽又叫「花饃」,合陽花饃藝術製作精巧,造型美觀,民俗內涵豐富,婚慶、做壽、滿月、祭祀等民間活動都有相應的花饃。花饃久負盛名,被列為「秦藝六絕」之一。
合陽被譽為「面花之鄉」。面花在民間極普遍,各村都有許多高手,而且依地域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合陽面花造型高大,做工細膩,色彩豔麗,民俗內涵豐富,大體分為貼花型、模擬型、插花型、樓閣型,依民俗用途不同而造型各異。1999年《合陽面花》畫冊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80年代以來多次參加省市展覽,並在首都展出,均載譽而歸。
4手工刺繡
合陽手工刺繡是合陽縣民間普遍流行的傳統工藝美術之一,俗稱「繡花」或「扎花」,尤以東鄉、東南鄉和西南鄉為多,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最珍貴的物種之一。
5東雷上鑼鼓
東雷上鑼鼓是中國古代傳統民俗舞蹈的縮影。東雷上鑼鼓僅存於陝西合陽縣坊鎮東雷村。東雷村上鑼鼓被喻為「中國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上鑼鼓,這是伏六鄉東雷村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以「狂、蠻、怪、狠」的特點出名,具有強烈的群體性、爭鬥性和舞蹈性,顯示了濃鬱的黃河文化特色。村中按地域分成兩社,各組一隊鑼鼓,鼓點急促,動作剛勁,氣氛熱烈,吸引了大批專家前來參觀。
上鑼鼓一般是雙方對壘,它的表演分為以下幾個過程:「排鑼」,以整齊緩慢的節奏醞釀情緒,聚集同夥;「流水」由小鼓引領,節奏加快,花樣增多,向對方開始挑戰;「上鼓」敲打進入高峰,鼓手蹲馬步,敲鑼者一腳踩地一腳踏鼓,吶喊著輪番上鼓,敲鐃鈸高舉頭頂,節奏急促,氣氛熱烈;「亂颳風」,則鑼鼓鐃鈸齊響,把氣氛推至高潮;最後是背鼓追逐,火把高舉,火堆熊熊,火銃震天形成一個喧囂震撼的壯觀場面。
上鑼鼓作為一種傳統藝術,曾在中央電視臺、陝西電視臺進行了播放,並先後在《陝西日報》、《中國文化報》、《文化藝術報》進行了報導,參加渭南市大型民間社火舞詩《華山魂》演出,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讚賞。
6南社鞦韆
「華夏鞦韆數關中,關中鞦韆數南社」南社鞦韆屬於一種民間技藝,這種技藝始於宋朝時期,清朝時候達到鼎盛,這種與體育融為一體的民間技藝老少皆宜,深受合陽人們的喜愛。
南社鞦韆類型多種多樣,分為門式鞦韆、天平鞦韆、三狀元鞦韆、輪兒鞦韆、過梁鞦韆等形式,還有一人蕩、二人蕩、三人蕩、多人蕩等多種多樣的鞦韆形式,南社鞦韆的用材多為生產中的農具,綁紮過程分為:擺形、扎繩、逼楔、墊礅、起架、扯繩固定等環節。
在後來的發展中,南社鞦韆還與戲曲,秧歌,社火結合,形成了其獨特的一種技藝形式。
7合陽嗩吶
嗩吶作為「禮樂文化」自古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論語·述而》曾描述:「子在齊聞音、三月不知肉味。」反映了古代至聖「樂」的精神。合陽嗩吶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喜調激昂震撼,悲調幽怨委婉,2011年已被列入第三批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合陽嗩吶經民間藝人的不斷創作優化,演奏藝術日趨豐富,以坊鎮伏六村、王村鎮南蔡村、路井鎮北黨村最為馳名。藝人常用的嗩吶有寸杆嗩吶、尺杆嗩吶、小嗩吶三種。嗩吶演奏的主要配器有小鼓、小鑔、大鑼等,獨奏時用弦樂配合。
合陽民間嗩吶保持著原汁原味的陽剛之美,從形式上可分單吹、雙吹、雙吹假哨片、咔戲(模擬動物叫聲)等,從技巧上有柔音、滑音、泛音、單雙吐等,至今保留了《地莉花》、《肚子疼》、《柳生芽》、《擺場》、《小開門》、《百鳥朝鳳》、《雙鳳朝陽》等120多個曲牌,廣泛應用於婚喪嫁娶、祭祀、慶典等儀式。還衍生出花釵、頂碗、抽彩(邊吹奏邊從嗩吶中抽出彩帶)等許多絕活。
早在1958年,民間藝人陳根成代表陝西省參加了北京「國慶」9周年慶祝演出,獲得國家級獎勵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2012年6月,郭玉生作為省級非遺嗩吶代表性傳承人參加了由吳天明執導,張大龍作曲的寬銀帶電影《百鳥朝鳳》吹奏,獲金雞提名獎,2016年,合陽十多位嗩吶藝人在北京參加了影片首映儀式,先後受邀做客央視6套、湖南衛視、安徽衛視現場表演,使合陽嗩吶大放溢彩,吹響九州。
8合陽跳戲
跳戲向無職業班社,一直以農村社戲形式組織演出。跳戲盛行的地方,稱為跳戲窩子,附近各村,社有戲箱,村有戲臺,互相賽戲之風,十分盛行。演員皆由本村村民充任。
跳戲劇目比較豐富,建國後收藏者一百餘本。村與村不同,社與社有異。據說廣場跳劇目原先有五、六百本,上臺跳約三百餘本。且多屬故事完整、結構嚴謹的大本戲。故事內容大部分出自"列國"、"封神"、"三國"、"說唐"等說部。這些劇本以武戲為主,如《出祁山》、《平魏圖》、《七擒孟獲》、《齊國亂》等。其次是以反映愛情故事為主的文戲劇目,如《意中緣》、《十才子》、《渾哥鬧房》、《升仙橋》等,人稱"斯文戲"。其中《遊列國》、《樂毅伐齊》、《慶頂珠》諸劇,雖劇名同於其它劇種,內容結構迥然有別,是跳戲的特有劇目。除此,便是開臺演出的神、佛戲。這類戲,有許多特殊表演動作,是其它劇目所未有。
9合陽撂鑼
「撂鑼」目前僅有渭南地區合陽縣的黑池鎮、馬家莊鄉所屬的太定、南吳仁、西中雷三個村莊還保存著。「撂」是當地土語,意為「拋」、「扔」。撂鑼,即是手持大鑼邊舞邊敲邊將大鑼扔向空中的一種表演,當地又稱其為「掄鑼」。
表演時,除以大鼓、小鼓伴奏外,擊鐃者與敲鑼者必須人數相等,少則各三四十人,多則可達近百人。另有數十名舞花杆的姑娘兩人一組站在隊伍中間,隨著節奏邊舞邊跳。上百人組成一支隊伍龐大、響聲震天的表演大隊。特別是數十面大鑼隨著節奏同時拋向空中,在陽光的照耀下齊上齊下,猶如彩蝶翻飛,金龍飛舞,給人們以新穎、壯觀的氣勢感染。
撂鑼只有—個基本動作,即邊舞邊走邊將大鑼拋向空中。表演分為「行進式」和「場地式」兩種。行進式常和高蹺、花杆、彩傘等組成綜合性民間舞隊,在打擊樂隊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進行遊鄉轉村表演。場地式即廣場表演,將大鼓撂於場地中心,擊鐃隊、花杆隊、撂鑼隊依次圍鼓擺成三層圓圈繞轉表演。場地表演結束後,俗稱「落場子」,廟會的主事或主家向社火隊敬煙、送酒熱情款待,或饋贈禮品、紅包以表酬謝。
10提線木偶
合陽提線木偶是至今活躍著一個「起於漢而興於唐」的稀有傳統劇種,也叫合陽提線木偶。
合陽線偶戲自成一家,表演時木偶的動作全部是靠演員用手中的細線懸控木偶完成的。同時,配合合陽線戲的唱腔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合陽人稱之為線腔,線腔帶有濃鬱的地方音調,悲愴蒼涼而不失激情,委婉細膩而不失剛烈,頗具秦人秦地的風採和特點。
合陽提線木偶是中國目前現存木偶戲中歷史最長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合陽人把提線木偶戲愛稱為「線猴」,也叫「線胡」、「線戲」或者「小戲」,它是陝西東府特有的一個古老劇種。合陽提線木偶起於漢,而興於唐,繁榮於明清。尤其在明清,流派紛呈、名角輩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並且在合陽提線木偶裡早已具備了後來戲劇裡的主要行當,如生、旦、淨、醜。
來源:西北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