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軍節作文:傳承紅色精神
2023-12-01 00:47:31 1
長徵精神是不拋棄,不放棄,在困難面前堅持到底。我們要學習長徵精神,做紅色傳人。
【紀念建軍節作文:傳承紅色精神】
一個民族的繁衍承載了一個的厚重的歷史,沿著文明的發源地,一路走來,領土在擴張。子孫在膨脹人類。從蠻夷步入文明,再走向更大的文明,更全盛的時代。在一遭遭的輪迴變化裡,得失交替,唯獨不斷累積滋長的是一種精魂,氣韻。一代代的布衣貴族、婦孺男人都生就著一種或者自己無從覺察的氣質,然後用自己的行動賦予他更大、更多的內涵。
朋友,當你操著滿口的洋話慶祝「洋節」的時候,你可想到。其實你更應該陪伴自己的長輩傾聽民族古樂的動人之音?朋友,在西方洋節的衝擊下,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的膚色就是大地的顏色,是否還記得自己的血液裡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杯盞,關掉轟鳴的音響,坐在陽臺前的月光下靜靜地思考吧!
當今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是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滲透的社會。閉關自守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只有了解世界,認識世界,才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傳統的文化為何要丟棄?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廊中。已沉澱了為世人所驚嘆的無數瑰寶――文字、禮儀、節日等,它們如同天山上奔騰的清流,如同森林間孕育的珍寶,燦爛奪目,博大精深。
中國的節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盡的民曲,品不夠的香茗。新春佳節,寄意於合家團圓;清明節,著意緬懷故者,撫慰亡靈;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清輝灑遍人間,親人故友共嬋娟;端午之晨,龍舟競發,唱盡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繼往開來。可以說,每一個佳節都承載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寄託著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歡度傳統佳節,即是浸足於清泉,沐臂於月光。只覺古代賢德佳人在耳邊吟唱;享受民族風俗,即是置身於大海,浴心于波濤。頓感今朝人生美滿幸福無比。簡言之,佳節既是感受瑰麗多彩的文化魅力的途徑,又是聯繫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結。兩河流域滋養了猶太人的虔誠,賦予他們聖誕之慶: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夏兒女的勤勞善良以及對故鄉的眷戀。共度傳統節日,就是把心結緊緊系牢,讓精神久久傳承。即使漂泊異鄉,身處險境,也能勇於奮起,重返故裡。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聲聲,曾讓西方震動;中秋賞月,七夕廟會,曾讓世人感懷。所以,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將中國節日的神韻代代相傳!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于洋節的霓虹燈裡時。可別忘了,你更應該重返故裡,堅守故裡,因為那裡有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呵,中華文化光輝燦爛的歷史,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紀念建軍節作文:傳承紅色精神】
國旗隨著浩蕩的國歌緩緩上升,它是多少的英雄好漢用鮮血換來的,是代表中國永不敗的精神。
我還記得毛澤東領袖寫過的一首詩,至始讓我印象深刻,《七律•長徵》,簡簡單單的四句話,概括了紅軍不怕遠徵難;他們克服困難的精神很是讓人敬佩。對,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偏沒有人民的一切;長徵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
1930年,鄧萍出任紅三軍團參謀長,擔任紅五軍軍長。1934年10月,紅一方軍開始長徵後,鄧萍協助紅軍軍團長彭德懷,指揮部隊擔任右路前衛,掩護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實施轉移。
婁山關戰鬥勝利後,紅三軍團乘勝向遵義方向追擊,奮力發起攻城戰鬥。為了儘快取得勝利,攻佔老城,鄧萍冒著敵人的槍彈,身先士卒,率部隊前進,迅速迫近到城北門外,隱蔽在一個小土墩的草叢中,與政委張愛萍一起觀察地形和敵人的守城部署。他一邊觀察,一邊與張愛萍交談,話還沒說完,就被一顆突然飛來的子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年僅27歲。鄧萍是長徵犧牲的紅軍中最高級別指揮員。
有了這些英雄,才有新中國;有了他們的堅持不懈,才有了今天。是的,我們的生活亦是如此。記得陳毅說過:我們大家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只有經過失敗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這讓我想起一件偉大的事。
一個成績非常好的初中生女孩,很是她不幸運,得了癌症,但她依然很樂觀的去學習,看似什麼病對她來說只是一個過客而已。他的父母很著急。帶著她去求醫,可是最後的結果深深打擊了他們,最終女孩熬不過了,她在生前對醫生和父母說:我死後,請將我的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他們將代替我活下去。父母極為不願意,但為了女兒的心願,心痛的答應了。
這個故事讓我感到惋惜,但她的做法、她的精神讓我很是敬佩。是的,一個小女孩都能這麼的偉大,為何我們不能做一小小的貢獻呢?曾經的革命戰士,如今的女孩捐眼角膜,都在為別人貢獻,為社會貢獻。我們應該繼續著、發揚著、傳承著這種精神。
【紀念建軍節作文:傳承紅色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1949年的十月一日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日子,在那天從首都北京發出的一聲吶喊,通過無線電波傳遍大江南北,乃至整個世界,哪一刻世界為之震撼,華夏兒女為之歡呼。
這標誌著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屈辱和壓迫的歷史終於結束了!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了!
回想中國近代歷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歷經磨難和外來壓迫的血淚史,同時也是一部無數中華英雄兒女為振興中華而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的奮鬥史。
革命先輩們用盡生命的最後的一點光芒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正如《開國大典》所描繪的那樣,千千萬萬的革命志士的血肉之軀鋪成了我們今天的共和國,這是我們要時刻銘記的歷史!為了報答先烈們的英勇犧牲,我們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首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過了改革開放30年,我們國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可是我們就能以此為藉口忘記那些曾經活躍在太行山麓上的身影嗎?
在參加了學校展開的「重溫紅色經典,弘揚民族精神」影評活動後,我想到了很多,看著影片中一位位先烈倒在血泊之中,又再一次爬起來,那種為了革命理想,為了建立新中國的信念使我非常感動。
雖然我們身處和平年代,卻肩負著和革命先烈們同樣的使命與信念,那就是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此我們應該從小立大志,刻苦學習,努力掌握將來報效祖國的知識和能力。
我們每位交華學子要倍加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非常好的學習條件,努力攀登學業高峰,繼承和弘揚先輩留下的民族精神,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