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玩福州三坊七巷作文
2023-12-08 09:33:16 3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中心城區(老城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是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遊玩福州三坊七巷作文,歡迎閱讀。
1福州三坊七巷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奶奶要去福州的三坊七巷,聽爸爸說那裡有許多古建築,還有許多歷史名人在那居住過。我迫不及待的就想看見了。爸爸開車,我們一家人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了三坊七巷。
在三坊七巷的路口有一塊牌子對整個三坊七巷的介紹,原來「三坊」分別是光祿坊、衣錦坊、文儒坊;而「七巷」則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宮巷、黃巷、安民巷和吉庇巷,其中以宮巷最具內容。三坊七巷,四十公頃的鬥大地方,竟有嚴復、林則徐、林覺民、冰心等著名人物
整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看著熙熙攘攘的遊人,仿佛又看到了當年的南后街。當然,最誘惑人的還是街道兩邊誘人的美食和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
手摸著牆上的明磚青瓦,眼看著雕花門窗,不知不覺來到了禁毒英雄林則徐紀念館,民族英雄林則徐,他是中國清代的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他出生於今天的福建福州的貧困家庭,為官清廉耿直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擁戴,最重要的是他還做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壯舉——虎門銷煙。
走到林則徐紀念館前,抬頭可見正門匾上寫著「林則徐紀念館「,左匾上寫著「中興宗袞「,右匾上寫著「左海偉人「。一走進林則徐紀念館,二面的白牆似乎代表了林則徐一生清正廉潔,兩袖清風,通紅的柱子訴說著他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作風態度。在紀念館的東面是新建的的禁毒教育宣傳館,裡面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吸食工具以及各類的毒品,還有近年來警方破獲的重大、特重大吸毒案件,在這裡面有鴉*發展史以及清朝政府的腐敗的歷史資料。
在林則徐紀念館的北面是三塊石碑,上面篆刻的是聖旨、祭文和碑文,這些都是林則徐為官時皇上所賜予的,在御碑亭的兩根柱子赫然寫著一副對聯:「苟利國家生死以,起因禍福必驅之。」這兩句詩是他的愛國胸襟,也是他人生追求的寫照。在御碑亭右邊是樹德堂,樹德堂內有一尊林則徐的塑像,塑像上有皇帝的御書「福壽」,塑像的左邊是一幅江主席的題詞:林則徐的愛國精神永垂不朽。
三坊七巷,盤落在福州城中「最美的符號」。
2福州名片「三坊七巷「
提起心目中的福州名片,我想福州的「三坊七七巷」可謂首屈一指,這是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福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各城,城內的「三坊七巷」正是這座千年古城歷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繁華的八一七路邊,乘公共汽車至東街口或津泰站下,往西側巷子裡鑽便是了。」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側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巷、文儒巷、光祿巷;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三坊七巷」佔地四十公頃,白牆瓦屋,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具有文化氣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傑地靈,是出將入相的所在,歷史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裡走向輝煌。「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的命脈,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歷史建築承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保存「三坊七巷」的原貌,就是保存歷史的記憶,保存歷史的延續性,而保護城市的歷史,就是保護城市的未來!
『三坊七巷「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最好見證。』三坊七巷」可謂福州最有影響力的「城市名片」,集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貿文化、建築文化和書院文化於一身。所以它不愧為首屈一指的「福州名片」。
3帶臺灣小朋友遊覽三坊七巷
今天早上,雲朵白白的,懶懶地飄在天上。太陽公公無微不至地曬著大地。我今天起了個大早,因為我要帶臺灣小朋友遊覽我們福州的三坊七巷。洗漱完畢,我興衝衝地去見臺灣小朋友去了,帶早飯都只吃一塊麵包。
到了見面地點,我大聲說:「臺灣小朋友們,歡迎你們來福州!我是若林,是來帶你們去遊覽三坊七巷的小朋友,請上車。」
我們到了三坊七巷,我馬上開口介紹道:「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巷坊的簡稱。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衣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裡,所以坊名也改還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裡去。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姓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開放後,吉庇巷成為一條溝通東西方向的主幹道,一度更名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將其復名為「吉庇巷」,並開始對北側的破損古建築進行改造。……
介紹完畢,我也領著臺灣小朋友走了一圈逛完了。走到門口,我把他們送回出發地點,便和他們依依不捨地分開了。
「丁零零」!「丁零零」!好討厭呀,小鬧鐘又叫我起床了!剛才的事,原來只是一個夢。
4探訪「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也只有二坊五巷。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然而在探訪「三坊七巷」時,卻看見不少居民防火意識淡薄,他們以修建危房為由,擅自使用可燃材料在樓頂上搭建房間或隔熱層,私自在街坊小院、公共通道內違章搭蓋遮雨棚,院子街巷內各種老化的電線亂拉搭等
「三坊七巷」常住人口已有五千餘戶,總人口也快到二萬,由於街區內居住條件相當擁擠,已處於超負荷狀態,而且出租戶日益增多,外來人口大量入住,他們中還有多數人使用比較簡陋的方法來進行取火煮飯,還存在用木柴燒飯、用電熱棒來燒開水的住戶,「三坊七巷」大多數房屋都是用木頭建造的,它們都非常的怕火,一旦發生火災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三坊七巷」內的建築大部分為明、清歷史建築,這興許是當時歷史的原因吧,深深的巷子只有一個正門,巷道不僅狹而且長,道路寬度也僅為2-5米,通道上還堆滿了東西。消防車根本無法進出,一旦起火,這裡勢必「火燒連營」,住戶怎麼能夠迅速逃生?
這次探訪還發現隨意破壞防火牆的現象比較嚴重,兩旁的防火門被死死的封住根本就無法順利逃生。在宮巷24號林聰彝故居,建築頂梁柱倒塌了,東花廳屋頂的也有多處地方爛掉了,在這裡倒還是看到了唯一的滅火器,不過也還是出現了用可燃材料搭建的房間。防火牆和消防通道被隨意破壞了。
三坊七巷原來有11個消火栓,根本滿足不了消防滅火的需要。據消防隊叔叔說現又準備新增14個消火栓,這樣一來就能較好的解決三坊七巷古建築群消防問題。不過我覺得還是要讓大家都能夠提高防火的意識,消除那些有引起火災危險的地方,這樣才能夠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讓他們徹底脫離火災威脅,能夠永久的保留豐富的文物古蹟、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