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青花開光鏤雕紅藍釉花卉大罐海上絲綢之路(青花加釉六開光龍紋花卉執壺)

2023-11-04 10:06:44

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窯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為突出。其造型也是千姿百態,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銷瓷等等。
那麼如何判斷是不是贗品呢?
1、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2、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臺」或「臺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裡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發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淨豔麗,清朗不渾,豔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山水,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佔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8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的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藥,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裡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9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發色也很流行,所佔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重鮮豔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這時期最擅長仿宣德青花瓷,由於採用的是國產鈷料,含鐵量低,穩定性好,所繪花卉呈有黑色結晶斑點,是採用人工重塗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撫摸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製水平還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於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並有許多創新式樣。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係。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繡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儘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80釐米,極少變形,器身接口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樸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製作很清楚規範,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制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12 、青花康熙青花瓷器種類繁多,根據一些常見器物現擇要分類介紹如下:
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梅瓶小唇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有平肩、溜肩兩種,形體大的胎輕,個別釉面有開片,體小的胎重。
筒瓶,又稱象腿瓶,外形與崇禎、順治基本相同,但沒有順治的高。
棒槌瓶,創新式樣,因形似我國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窯產品,有圓棒槌和方棒槌兩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少,線條處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 釐米左右。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壽圓棒槌瓶,洗口,長直腹,高達 77.6釐米,形體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漁家樂方棒槌瓶,都是這類器的精品。
葫蘆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條美,底部有露胎和書款兩種,前者仿明代特徵。錐把瓶、玉壺春瓶與明代相比頸部縮短,腹部肥大。
膽瓶、天球瓶、蒜頭瓶、荸薺扁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為康熙朝新創器型。此外,還有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等。
13 、尊類:搖鈴尊,又稱紙槌瓶,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裡紅兩個品種;鳳尾尊為當時的流行式樣,因其口、足外撇形似鳳尾,故名。它是從花觚演變而來的,線條優美,舒展流暢。多是康熙中、晚期產品,無款居多。康熙山水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高73.5釐米,及青花雉雞牡丹圖鳳尾尊均屬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樂器琵琶,故名。雙陸尊、石榴尊、馬蹄尊、筒式尊、獸面銜環尊、觀音尊、雙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底外撇。
14 、罐類:將軍罐,始見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續順治式樣,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窯均有,但民窯所佔數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畫仕女嬰戲、洞石花鳥兩種圖案,往往底部無釉露胎,胎體厚重,足邊有火石紅,官窯產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繪團壽紋,底部圈足滿釉書有本朝6字款。蓮子罐、瓜罐、冰梅罐、竹節蓋罐,罐身繪翠竹紋,除青花外,還有白釉綠彩。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為康熙朝創新式樣,多是民窯產品,尺寸不是很大,形體矮而圓,底部無釉露胎,肩部有對稱雙圓孔,穿有銅環,便於提用。罐蓋分圓頂和平頂兩種,前者多置寶珠形鈕,後者無鈕。
15 、 花觚類: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產,基本是民窯產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45釐米左右,份量適中。早期簡單呈筒形,平底內凹。中期形體特徵鮮明,開始發生變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

河北省博物館的館藏陳列

唐山大城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穿孔紅銅牌,是人類由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產物,也是我國境內出土的最早青銅製品之一。興隆縣出土的一批戰國鐵範42副87件,包括鋤範、鐮範、钁範、斧範、鑿範、車具範等類型,是國內出土的生產工具鑄範中數量和種類最多的。
滿城陵山漢墓出土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陵山漢墓是西漢第一代中山國王靖王劉勝和王后竇綰的墓葬,兩座洞室墓共出土金、銀、銅、鐵、玉、石、陶、漆、玻璃器等文物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90餘件,國寶級文物5件。劉勝金縷玉衣是用金絲將岫巖玉片編綴而成,整體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金絲約1100克,玉片2498片,是我國考古發掘中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玉衣。竇綰金縷玉衣形式與劉勝玉衣相似,共用金絲約700克,玉片2160片。長信宮燈通體鎏金,作宮女跪坐執燈形象,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部分組成。宮女體臂中空,右臂為煙道,可將燈煙導入器內,以保持室內清潔。錯金博山爐爐身似豆形,通體用金線和金片錯出舒展的雲氣紋,工藝精湛,裝飾華美,是舉世聞名的珍寶。透雕雙龍紋高紐白玉谷紋璧玉質晶瑩潔白,紋樣優美,造型生動,雕琢精緻,為漢代玉器中的珍品。
河北是中國古陶瓷的發源地之一和重要產地,早在距今7000年的磁山文化時期,人們就已開始大量使用陶器。唐宋時期,河北已成為國內重要的瓷器產地,出現了著名的四大瓷窯——邢窯、定窯、磁州窯和井陘窯。隋唐邢窯白瓷是北方瓷器的代表,被唐代茶聖陸羽譽為「類銀」、「類雪」,形成中國瓷業生產「南青北白」的局面。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胎薄釉白,刻劃花技法流暢生動,印花裝飾更具特色,發展為宋代白瓷窯之首。磁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民間瓷窯,紋飾技法風格豪放,富有鄉土氣息,瓷器上的繪畫題材饒有興致,極富情趣。井陘窯是河北省考古工作者的新發現,產品以細白瓷為主,唐、五代時曾為官府燒制過瓷器。石家莊市博物館四大名窯瓷器精品均有收藏。
河北省博物館另一具有重要特色的瓷器藏品是元代的青花和彩釉瓷,1964年保定市元代窯藏中出土的11件青花和藍釉瓷器代表了同類元瓷的最高水平。其中青花開光鏤雕紅藍釉花卉大罐是國寶級文物,集繪畫、鏤雕、浮雕、貼塑、青花、釉裡紅等多種裝飾技法於一身,代表了元瓷燒造的最高成就。玉器中的精品以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玉璧和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的成套玉器最具特色。
河北歷史上一直是佛教盛行之地,館藏的許多造像以精美的藝術造型和重要的歷史價值而聞名於世。曲陽修德寺出土的2000餘件漢白玉佛教造像,是國內出土數量最多、時間延續較長的一批佛教造像,對研究佛教發展史有重要的意義。金銀器中以唐代鎏金鹿紋菱花銀盤和遼代契丹文「敕宜速」金、銀牌最為代表。
館藏書畫約2000件,主要是明清兩代家和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明代著名諍臣楊繼盛、東林黨人趙南星、明末殉國名臣吳景範、清初理學家孫奇逢、清康熙名臣魏象樞、魏裔介等人的書畫作品,形成了以地方名人墨跡見長的館藏特點。另外還有文徵明、朱耷、唐岱、鄭板橋、虛谷、吳昌碩及徐悲鴻、齊白石、傅抱石等名家的精品之作。
近現代文物藏品記載著燕趙兒女為追求解放、爭取光明而進行的血與火抗爭,是100多年裡河北人民革命徵程奮鬥不息的歷史見證。其中有鴉片戰爭後外國教會入侵重要證據的清末直隸南部法國天主教總堂獻縣張莊教堂遺留原始資料;義和團運動首領景廷賓在「掃清滅洋」起義中使用的馬鞍;土地革命時期寧都起義領導者趙博生的遺存衣物;抗日戰爭時期人民音樂家張寒暉創作的著名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手稿;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徵戰的指揮戰刀;冉莊地道戰中使用的油燈、鎬頭、鐵鍁;白洋澱雁翎隊使用的木船、火槍;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紀念大碗;中國人民銀行第一版人民幣印鈔石版等珍貴文物。 石家莊市博物館建有設備比較完善的文物庫房,有一套健全嚴格的文物接收、鑑選、登記、編目、入庫、提用、核對、註銷、統計等管理制度和手續,有專業技術人員對藏品進行維護保管,並設有文物保護實驗室和文物修復工作室。保管工作正在逐步走上正規化、科學化、現代化軌道。

中國造型藝術辭典的書籍目錄

人頭像
人面像
陶人頭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人面器飾殘片
裸體女像
陶豬
鳥形壺
豬形鬹
鷹形尊
婦好鴞形尊
象形尊
小臣艅犀形尊
石人像
男女奴隸像
青銅頭像
司辛石牛
鳥狀壺蓋
人形銅車轄
虎形尊
盠駒形尊
立鶴方壺蓋紐
彩繪女木俑
持劍木俑
銅武士俑
銅人
女孩像
虎牛祭盤
虎頭形水道管口
武士俑群
袍俑頭像
軍吏俑
將軍俑
騎兵鞍馬俑
跪射武士俑
立射武士俑
二號銅車馬
彩繪騎兵俑
銅馬與銅俑
彩繪立射俑
侍立俑
女侍立俑
馬踏匈奴
躍馬
臥馬
臥象
野豬
伏虎
臥牛
人抱熊
石蟾
女坐俑
拂袖舞女俑
喇叭裙女俑
雜技俑盤
陶鴨
博弈老叟
雙人舞盤
長信宮燈
羽人器座
鎏金馬
銅牽馬俑
石羊
石闢邪
說唱俑
騎馬俑
撫琴俑
俳優俑
雙人像
持鍤俑
立式說唱俑
雜技俑
部曲俑
木猴
出行車馬儀仗
銅奔馬
跪坐俑
男侍俑
彌勒佛像
一佛二菩薩
五佛像(部分)
齊武帝景安陵麒麟
釋迦立像龕
石俑
帽形髻女俑
供養菩薩
交腳彌勒菩薩
菩薩頭像
釋迦像
釋迦坐像與左立佛
菩薩像
弟子及脅侍菩薩像(附局部
脅侍菩薩
菩薩
菩薩
觀音菩薩
飛天
飛天
菩薩與弟子
造像碑
弟子迦葉
飛天四身
菩薩像
阿彌陀佛
阿修羅天像
佛經故事
思惟菩薩與供養人
飛天與駿馬
供養人像
釋迦與多寶佛
供養菩薩像
柱礎
持弓武士俑
騎馬樂俑
持劍武官俑
持盾武士俑
陶馬
興國寺佛像
鄒廣壽造思惟像
上官僧度等造像碑
菩薩身軀
釋迦像
陶牛
坐佛像
菩薩
釋迦牟尼佛
脅侍菩薩
文殊菩薩(附手局部)
弟子阿難
女侍童
男侍童
彈阮飛天
觀音菩薩
釋迦佛(局部)
二脅侍菩薩
跪坐弟子
脅侍菩薩
菩薩
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菩薩
脅侍菩薩
脅侍菩薩立像
坐佛像(殘軀)
阿彌陀佛坐像
觀音菩薩立像
女侍俑
母豬哺崽
人首鳥身俑
雙龍交頸、雙龍獻珠
脅侍菩薩
伎樂
菩薩
男供養人頭像
踏謠娘舞俑
颯露紫
拳毛馬咼
獵騎胡俑
大盧舍那佛
文殊菩薩
天王和力士
雄獅
力士
蹲獅
駱駝載樂俑
參軍戲俑
迦葉、菩薩、天王
阿難、菩薩、天王
供養菩薩
菩薩與弟子
供養菩薩
虛空藏菩薩坐像
菩薩頭像
菩薩立像(殘軀)
思惟菩薩像
力士立像
駱駝載樂舞俑
女立俑
女立俑
勾頭馬
菩薩立像
鼓樂圖
五菩薩
鑑真坐像
菩薩天王立像
脅侍菩薩立像
樂山大佛
修定寺塔門額浮雕
馴馬俑
女俑頭像
生肖群俑
菩薩頭像
天王立像
黑馬
菩薩像
天王像(半身)
弟子阿難像
菩薩
天王
脅侍菩薩
菩薩
菩薩頭像
彌勒大像
菩薩立像
菩薩
洪巧像
王建坐像
普賢菩薩坐像
男舞俑
天王立像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
力士
伎樂天
瑞獸
惠能坐像
使臣立像(局部)
羅漢坐像
羅漢像(局部)
觀音菩薩坐像
羅漢坐像
守護神將
侍者立像
觀音菩薩乘麟像
羅漢坐像
侍女立像之一(局部)
侍女立像之二
緣覺菩薩坐像(局部)
武士俑
菩薩立像(局部)
天王立像
小兒相撲
力士立像
影壁降龍羅漢坐像
捧缸人
推磨磚俑和春米磚偶
數珠手觀音
孔雀明王
侍吏俑
武士俑
觀音菩薩坐像
交腳菩薩
佛與羅睺羅
力士
供養菩薩
脅侍菩薩
釋迦牟尼像
力士像
弟子迦葉像
供養人像
觀音菩薩
天部(之一)
文殊菩薩騎獅像
佛教故事
女官像
千手觀音
大忿怒明王
養雞女
釋迦涅槃圖
白衣觀音
文殊菩薩
男戲俑
雲龍
紫竹觀音
老君坐像
羅漢坐像
善財童子
頂棺人
人物頭像
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局部)
菩薩立像(局部)
月宮仙子
觀音菩薩立像
四臂觀音菩薩
自在觀音
渡海觀音
毗溼奴
持國天
彌勒佛
虛日鼠
胃土雉
嘎雅巴尊者
千手觀音
童子參觀音
緣覺坐像
韋馱
達摩立像
如意觀音
關羽
雙鹿
波闍提婆尊者
鴛鴦穿蓮
鳳戲龍陛階御路石
劉國華像
漁樵問答
蔣門神
鍾馗嫁妹(局部)
漁歸
看手串(局部)
沉思
魯迅先生頭像
李逵拒酒
惜春作畫
蔡文姬
鴉片戰爭
木匠
水滸傳人物
扁鵲行醫
艱苦歲月
五羊群雕
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
大路歌
少女
齊白石像
周恩來胸像
洪宣嬌
丁玲印象
啟明
生命
譚嗣同像
飲水的熊
開荒牛
和平
一衣帶水
孫中山像
走向世界
獵人爭雁
鑑湖三傑
好喜歡
崛起

秦始皇陵
麥積山石窟
嵩山寺塔
棲霞寺舍利塔
神通寺四門塔
安濟橋
慈恩寺塔
薦福寺小雁塔
原起寺經幢
南禪寺
龍虎塔
九塔寺九頂塔
寶帶橋
乾陵
南嶽廟正殿
南唐兩陵
王建墓
宋陵
繁塔
龍華寺塔
興聖教寺塔
孔廟大成殿(局部)
晉祠聖母殿
觀音寺白塔
佛宮寺釋迦塔
覺山寺塔
北海
慶華寺花塔
安平橋
曼飛龍塔
八字橋
網師園
盧溝橋
金山寺千佛舍利塔
百八塔
明十三陵
天安門
正陽門
太廟
地壇
武當山紫霄殿
天壇
白居寺菩提塔
廣德寺多寶佛塔
廣勝上寺飛虹塔
塔爾寺
經略臺真武閣
杜甫草堂
拙政園
留園
瀋陽故宮(部分)
故宮三大殿(局部)
避暑山莊(部分)
環秀山莊
頤和園(部分)
十笏園
五亭橋
瀋陽昭陵(部分)
五塔召金剛寶座塔
阿巴和加麻札(部分)
峨眉山報國寺山門
布達拉宮
北京四合院
紹興魯迅故居(局部)
吉林朝鮮族民居
喀什維吾爾族民居
鞏縣下沉式窯洞
福建圓形土樓
昆明一顆印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
泉州楊阿苗宅
藏族民居
湘西臨河民居
景洪傣族竹樓
楊州黃宅書齋小樓
湘西鳳凰縣山區民居
黟縣際聯村民居
七角星紋鏡
乳釘紋爵
嵌綠松石饕餮紋牌飾
素爵
饕餮乳釘紋方鼎
雷紋扁足鼎
牛首饕餮紋尊
饕餮紋卣
饕餮紋罍
牛首饕餮紋尊
饕餮紋單柱爵
饕餮紋盉
饕餮紋斝
饕餮紋鼎
饕餮紋簋
鏤孔雷紋觚
虁紋銊
亙鬲
牛方鼎
北單卣
亞弜鼎
後母辛方鼎
婦好扁足方鼎
婦好甗
婦好偶方彝
婦好方尊
婦好壺
饕餮紋瓿
後亀母斝
婦好觚
後母辛觥
婦好爵
嵌綠松石玉援戈
子漁尊
后母戊方鼎
告寧鼎
亞共尊
父丁鬲
直紋觶
馬永盉
天觚
共罐
嵌綠松石饕餮紋方罍
人面盉
二祀邲其卣
饕餮紋釜
饕餮紋瓿
孤竹罍
禺方鼎
禺卣
小臣艅犀尊
人面鋮
鳳柱斝
龍紋觥
三孔有銎鋮
虁紋犧尊
七孔有銎鋮
鴞卣
龍虎尊
御尊
饕餮紋鼓
饕餮牛首紋卣
三羊饕餮紋尊
虎食人卣
四羊方尊
饕餮紋瓿
大禾人面方鼎
豕尊
象紋鐃
鴞卣
牛尊
三羊鬲
牛首紋卣
雙羊尊
羊尊
古卣
饕餮紋三足壺
者姤方罍
鳥獸紋觥
三羊饕餮紋瓿
雙鳥鼉鼓
利簋
蜷體虁紋簋
蜷體虁紋尊
夫卣
龍紋五耳鼎
鳥紋方鼎
甲簋
鳥紋卣
弓季尊
弓季卣
伯各卣
直紋卣
何尊
盂鼎(通稱大盂鼎)
折觥
饕餮紋鳥鼎
四鳥扁足方鼎
鳥紋觚
勾連紋鼎
保卣
令方彝
斜紋鬲
母鼓方罍
伯矩鬲
伯簋
燕侯盂
蟠龍蓋罍
公卣
太保方鼎
蟠龍蓋盉
宜侯矢簋
鳥紋觥
伯方座簋
鴛鴦尊
鳥蓋壺
聯珠紋卣
鳳紋尊
雲紋鐃
蜷體虁紋罍
太保鳥卣
直紋簋
成王方鼎
班簋
饕餮紋甗
鳥紋象尊
彏伯羊尊
人形車飾
冬戈方鼎
冬戈簋
鳥紋貫耳壺
師凡鼎
史牆盤
癌鍾
與壺
竊曲紋方鬲
牛尊
盠駒尊
盠方彝
虎尊
師趝鬲
豁簋
禹鼎
梁其鍾
克鎛
仲義父缸
鳥蓋扁盉
仴匜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
雕生簋
虁紋方鼎
散氏盤
憀生盨
雲紋犧尊
螭虎紋鏡
象首獸紋簋
侯母壺
垂鱗紋方彝
秦公簋
蟠龍紋方壺
蓮鶴方壺
王子午鼎
渦紋鼎
素命鎛
蟠虺紋貫耳壺
蔡侯甲鼎
犧首鼎
三輪盤
犧首匜
吳王夫差鑑
吳王夫差矛
越王勾踐劍
嵌紅銅狩獵紋壺
嵌紅銅狩獵紋豆
龜魚方盤
錯金豆
弦紋盉
令狐君嗣子壺
嵌綠松石龍紋豆
聯座壺
曾侯尊盤
曾侯編鐘
蟠龍建鼓座
鹿角立鶴
雲紋銅屋
螭首盉
鑲嵌圖像紋壺
中山王鼎
龍鳳方案
銀首人形燈
有翼神獸
樓闕形飾件
樹影燈
錯金銀有流鼎
浮雕紋鋪首
錯金銀琉璃壺
安邑下官鍾
錯金銀龍耳方鑑
漆繪人形燈
蟠虺紋編鐘
騎駝人形燈
錯金銀立鳥壺
嵌綠松石臥鹿
虎紐錞於
蟠虺紋提鏈壺
勾連雲紋豆
八環杯
三角雲紋敦
鳥蓋瓠形壺
杜虎符
龍紐錞於
樂府鍾
鬥獸紋鏡
鳥形燈
鎏金壺
六山鏡
熊足鼎
錯金博山爐
竹節爐
鳥篆壺
浮雕紋酒樽
昭明透光鏡
五銖紋銅鼓
銅屋
騎士貯貝器
獻俘鎏金扣飾
鎏金獸形盒硯
錯銀牛燈
伍子胥畫像鏡
銅式盤
狩獵紋鏡
花鳥人物螺鈿鏡
紅陶雙耳三足壺
紅陶繩紋碗
彩陶人面魚紋盆
彩陶魚紋盆
彩陶船形壺
小口細頸錐刺紋壺
紅陶小口尖底瓶
彩陶花瓣紋盆
彩陶鸛鳥石斧甕
彩陶盆
彩陶渦紋曲腹盆
彩陶人頭器口瓶
彩陶漩渦紋瓶
彩陶鯢魚紋瓶
彩陶舞蹈紋盆
彩陶漩渦紋尖底瓶
彩陶缽
彩陶甕
彩陶壺
彩陶蛙紋甕
單耳帶流罐
彩陶壺
彩陶人形浮雕壺
雙大耳罐
紅陶雙耳罐
豬紋缽
白陶背水壺
黑陶杯
紅陶獸形器
白陶鬹
黑陶弦紋杯
黑陶蛋殼杯
彩陶筒形瓶
黑陶高足杯
黑衣灰陶鏤孔雙層罐
黑陶貫耳壺
黑陶壺
白陶鬹
青釉原始瓷尊
白陶豆
白陶幾何紋瓿
灰陶大口尊
印紋陶罍
原始瓷尊
印紋硬陶帶柄罐
原始瓷刻波紋雙系罐
原始瓷刻紋筒形罐
原始瓷雲雷紋尊
彩陶鬲
渦紋筒狀雙耳罐
紅陶雙耳罐
原始瓷龍梁壺
陶鼎
青釉獸面三足鼎
彩繪陶盒
鳥形豆
彩繪繭形壺
彩繪陶壺
方壺
陶薰爐
綠釉陶奩
原始瓷雙系罐
水波紋四系罐
綠釉陶熊燈
綠釉九連陶燈臺
青釉塑貼穀倉罐
青瓷盆
青瓷蛙形水盂
越窯鳥形杯
青瓷虎子
青瓷闢邪水盂
青瓷扁壺
青釉印紋四系罐
青釉四系帶蓋雙鳥盂
青瓷香薰
青瓷獸形尊
青綠釉六系覆蓮罐
青釉褐斑蛙尊
青釉褐斑羊頭壺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
德清窯黑釉四系壺
青瓷雙復系蓋罐
青釉褐斑蓋缽
青瓷大蓮花尊
六系盤口壺
越窯雙復系盤口壺
覆蓮小罐
青釉刻花壺
青瓷蓮瓣紋託碗
越窯褐斑蓮瓣紋碟
青釉四系罐
青釉龍柄雞首四系壺
白瓷綠彩刻花覆蓮四系罐
白瓷覆蓮罐
白瓷彩長頸瓶
青瓷畫紋六系罐
黃釉貼花蓮瓣紋尊
黃釉陶壺
青釉四系罐
青釉印花帶蓋唾壺
雙龍把雙身瓶
束腰白瓷罐
白釉雞首壺
青釉燭臺
黃釉綠彩壺
白釉花口壺
藍釉小罐
黑釉彩斑腰鼓
花釉罐
青釉鳳首壺
邢窯白釉碗
白釉穿帶壺
白瓷菱花口盤
花釉壺
白釉雙龍耳瓶
白瓷長頸瓶
青釉褐彩網紋罐
貼花壺
青釉蓮花紋瓜形壺
青釉褐彩詩文壺
褐綠釉鹿紋壺
褐綠彩雲紋罐
灰釉斑彩葫蘆瓶

四系壺
海棠式大碗
褐彩雲紋鏤孔薰爐
絞胎陶枕
褐彩帶蓋罌瓶
貼花龜紋多角瓶
三彩鴨式杯
三彩陶馬
三彩蓮花紋罐
白瓷盒
青瓷夾耳罐
青釉壺
刻花蓮瓣紋蓋罐
刻花瓶
刻花渣鬥
龍首流淨瓶
五獸足薰爐
印花雲龍盤
刻花人物紋壺
青瓷纏枝牡丹紋瓶
刻花纏枝牡丹蓋盒
青釉雕花瓷壺
白地黑花蓮花紋瓷枕
白釉黑花鏡盒
三足洗
玫瑰紫釉盆託
鼓釘洗
月白釉紫斑蓮花式碗
青白釉劃花瓶
三足尊
弦紋瓶
貫耳爐
弦紋瓶
貫耳瓶
魚紋盆
單柄洗
白瓷孩兒枕
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白釉刻花執壺
童子垂釣枕
珍珠地虎紋瓶
黑釉木葉紋盞
黑釉剪紙文字紋玳皮盞
荷花紋瓶
黑釉剔花梅花紋瓶
青白瓷堆塑瓶
刻花嬰戲紋碗
青釉印花碟
青釉刻花瓶
印花多子盒
刻花牡丹紋瓶
白瓷刻花牡丹瓶
雙貫耳瓶
堆釉蟠龍蓋瓶
白地褐花葉紋蓋罐
素胎堆塑四靈蓋罐
刻花雲紋梅瓶
白釉剔花瓶
綠釉鳳首杯口瓶
綠釉龍梁雞冠壺
白釉刻花雞冠壺
黑釉刻花小口瓶
白釉黑花牡丹紋瓶
黃釉黑花紋虎枕
青白釉雲龍紋獅紐蓋瓶
青白釉堆塑四靈塔式蓋罐
青白釉仿定窯螭紋洗
青釉刻花牡丹蕉葉紋瓶
青白釉荔枝紋高足杯
卵白釉碗
卵白釉印花雙龍紋高足碗
青白釉僧帽壺
青白釉透雕戲臺式枕
青白釉捏雕瓷枕
青花瓜竹葡萄紋菱口盤
青花鴛鴦蓮紋盤
青花束蓮卷草紋匜
青花詩文高足杯·面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青花松竹梅紋瓶
青花人物牡丹紋蓋罐
青花松竹梅紋爐
釉裡紅彩斑高足轉杯
釉裡紅折枝菊紋高足轉杯
釉裡紅地白龍紋蓋罐
釉裡紅白花紋託盤
釉裡紅雁銜蘆草紋匜
釉裡紅松竹梅紋玉壺春瓶
青花釉裡紅開光鏤花蓋罐
釉裡紅開光花鳥紋罐
青釉雙魚紋洗
貼花龍鳳紋蓋罐
青釉刻花牡丹紋執壺
豆青釉條紋荷葉蓋罐
藍釉白龍紋梅瓶
寶石藍加金彩小酒杯
鈞釉花口雙耳駝座瓶
紫彩大盆
鈞釉貼花雙耳三足爐
白地黑花魚藻紋盆
白地黑花人物罐
白地黑花鳳紋罐
赭褐色彩繪帶蓋罐
黑釉彩繪卷草紋罐
三彩鏤雕龍鳳爐
釉裡紅纏枝菊紋大碗
甜白釉暗花梨頭壺
青釉三系蓋罐
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
青花花果紋執壺
青花金彩荷蓮紋碗
青花雲龍紋扁壺
白釉雞心碗
青花批杷綬帶鳥紋盤
青花纏枝蓮紋花澆
青花纏枝牡丹紋蟋蟀罐
青花獅球紋罐
青花海水龍紋扁瓶
釉裡紅三魚高足杯
青花紅彩龍紋碗
豆青釉雕獅燭臺
鬥彩高士圖杯
鬥彩雞缸杯
鬥彩「天」字款龍紋蓋罐
鬥彩花蝶紋蓋罐
白地刻填醬釉花果盤
釉裡紅白魚影花盤
孔雀綠釉青花魚藻紋盤
孔雀綠釉碗
青花人物套盒
素三彩海水蟾紋三足洗
釉裡紅凸雕蟠螭紋蒜頭瓶
青花雲鶴八仙葫蘆瓶
紅綠彩纏枝蓮紋瓶
青花礬紅魚藻紋蓋罐
鬥彩雙耳八卦爐
五彩魚藻紋大罐
三彩靈芝龍紋方碗
青花團龍紋提梁壺
五彩鳳紋鏤空瓶
青花嬰戲紋長頸瓶
五彩瑞獸紋罐
青花花卉出戟花觚
青花淨水碗
白釉犀角杯
素三彩龍鳳牡丹紋碗
何朝宗達摩立像
紫砂瓜形壺
琺華壇
青花天女散花碗
青釉橄欖式瓶
天藍釉菊瓣尊
釉裡紅鳳凰紋瓶
豇豆紅太白尊
豇豆紅柳葉瓶
黃釉鳳首提梁壺
五彩花鳥紋尊
五彩竹雀紋壺
蝴蝶紋梅瓶
五彩王嬙出塞圖瓶
五彩龍鳳紋蓋罐
青釉魚簍尊
青釉印蓮花扁壺
青釉刻花雲龍紋缸
祭紅梅瓶
青花釉裡紅三果紋高足碗
鬥彩飛龍紋「天」字罐
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
琺瑯彩團花蝴蝶圓碗
白釉三聯瓶
霽青描金花卉七孔花插
朱紅龍紋高足蓋碗
青花魚藻紋碗
青花雲龍紋五孔扁瓶
粉彩百鹿圖尊
青花八吉祥寶月瓶
粉彩描金海晏河清尊
粉彩鏤孔轉頸瓶
粉彩山水人物圖蓋罐
各色釉彩大瓶
青花釉裡紅墨彩瓶
五彩魚藻紋盤
米市像
琉璃人物瓦脊雕塑
獸面紋丫形器
玉龍
玉獸玦
玉鴞
玉鏟
人面形飾
獸面紋石奔
人面形佩
獸面紋琮
獸而紋鐲
獸面紋戈
玉斧
獸面紋簋
玉鱉
玉立人柄形器
跪坐人
玉鵝
玉鳳
玉鸚鵡
虁龍佩
鳥紋刀
玉虎
玉魚
鳥獸紋璜
鳥紋環
人首蛇身飾
虎形佩
玉人頭飾
獸面紋飾
虎形璜
獸面紋玉梳
獸面紋飾
雙龍佩
虎形飾
四節佩
多節佩
三龍環形飾
虎形佩
雙龍首璜
鏤空龍形佩
鏤空龍鳳紋璜
鏤空螭虎紋合璧
勾連雲紋燈
皇后印璽
玉龍附金帶鉤
玉龍虎並體帶鉤
浮雕雙螭紋劍首
鏤雕雙鳳格
鏤空龍鳳紋套環
熊虎相戲珌
鏤空玉佩
獸首銜璧飾
鏤空龍鳳紋環
銅嵌玉鋪首
鏤雕雙螭龍紋谷璧
仙人奔馬
玉鋪首
鏤雕龍鳳紋環
龍形觿
金玉耳墜
雙鳳系璧
鏤雕螭紋璧
玉闢邪
玉座屏
夔鳳紋樽
蟬形琀
獻珠寶人帶板
雲形杯
鏤雕雙鳳佩
玉帶
透雕折枝花鎖
花鳥佩
玉「春水」飾
獸耳雲龍紋爐
瀆山大玉海
龍紐元押
龍紋活環尊
牧馬鎮
玉帶飾
龍紋帶板
玉碗
玉爵杯
合巹杯
菊瓣盤
玉爐、瓶、盒
九龍甕
桐蔭仕女圖
鏤空花薰
大禹治水圖
會昌九老圖
金節約
鷹形金冠頂、金冠帶
金虎紋條形飾
金耳墜
金虎紋圓形飾
猿形銀飾
金盞、金勺
交龍金帶鉤
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楚王銀匜
銀盆
金獸
包金臥羊帶飾
「文帝行璽」金印
金奔馬
狩獵紋高足銀杯
舞伎八稜金杯
赤金龍
刻花赤金碗
舞馬銜杯紋銀壺
銀鎏金「論語玉燭」龜形器
鏤空銀董球
銀鎏金鳳紋大盒
龍獅紋四足銀罐
金耳環
乳釘鎏金銀盞
鎏金銀八角杯
瑞果圖鎏金銀盤
鎏金銀八角盤
花卉紋銀六角盤
荷葉敞口銀杯
金娃娃
鎏金銀雞冠壺
鎏金銀壺
鎏金銀戲童大帶
鎏金銀面具
銀鑲珠「金翅鳥」
「文王訪賢」金飾件
銀罐
銀瓶
鍍金團花銀圓盒
如意紋金盤
纏枝花果方形金飾件
銀槎
蟠螭銀盞
銀架
鎏金花瓣式銀託盞
銀渣汁
金冠
鎏金銀盤
金鳳釵
銀爵
銀鼎
蟠桃銀杯
銀累絲花瓶
金編鐘
金鏨雲龍紋執壺
金鏨龍紋葫蘆式執壺
銀鎏金嵌琺瑯硯盒
金鏨花高足白玉藏文蓋碗
金桂月掛屏
金累絲殿式龕
金嵌珠天球
銀提梁壺
朱漆木碗
纏藤蔑朱漆木筒
嵌玉高柄朱漆杯
朱漆木雕遺痕
彩繪雷紋漆器殘片
黑漆木碗
纏絲線黑漆木柲
彩繪貼金嵌綠松石漆觚
彩繪獸面鳳鳥紋嵌螺鈿漆罍
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彩繪漆內棺
彩繪竹胎漆排簫
彩繪龍紋皮胎漆盾
彩繪射獵圖漆瑟殘片
彩繪木雕蟠蛇漆厄
彩繪木雕鴨形漆豆
彩繪漆盒
彩繪透雕漆箭箙
彩繪透雕漆座屏
彩繪龍鳳紋漆內棺
彩繪透雕四龍漆座屏
彩繪雙耳長漆盒
彩繪獸首鳳形漆勺
彩繪魚鷺紋漆盂
彩繪雲龍紋漆盒
彩繪變形鳥頭紋漆卮
彩繪波折紋長方形漆盒
彩繪幾何紋銅箍三蹄足漆樽
彩繪「君幸食」漆盤
彩繪黑地漆棺
彩繪雲氣紋夾紵胎雙層漆奩
彩繪鶴紋漆匜
彩繪七豹紋扁形漆壺
彩繪三魚紋漆耳杯
彩繪漆耳杯盒
彩繪神人怪獸紋龜甲形漆盾
彩繪幾何紋漆碗
彩繪漆案
彩繪鋪首銜環三蹄足漆奩
彩繪貼金銀箔嵌瑪瑙珠漆七子奩
彩繪嵌銀箔漆砂硯
彩繪夾紵胎漆耳杯
彩繪鴨嘴形柄漆盒
彩繪漆秘器
彩繪銅扣獸紋漆缽
錐刻戧金黑漆盒蓋
彩繪季札掛劍圖漆盤
彩繪漆匕
彩繪童子對棍圖漆盤
彩繪貴族生活圖漆盤
彩繪鳥獸魚紋漆槅
彩繪孝子故事圖漆棺殘片
彩繪人物故事圖漆屏風(局部)
「九霄環佩」紫漆琴
「大聖遺音」慄殼色漆琴
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
花鳥紋嵌螺鈿黑漆經箱
描金堆漆舍利函
花瓣形圈足黑漆碗
紫褐色漆託盞
黑漆碗
柳塘圖戧金填朱漆斑紋地長方形黑漆盒
園林仕女圖戧金蓮瓣形朱漆奩
出遊圖戧金長方形朱漆盒
剔犀執鏡盒
脫胎剔犀柄團扇
嬰戲圖剔黑盤
桂花紋剔紅盒
「張成造」雲紋剔犀盒
「楊茂造」觀瀑圖八方形剔紅盤
東籬採菊圖剔紅盒
廣寒宮圖嵌螺鈿黑漆盤殘片
「張敏德造」賞花圖剔紅盒
烹茶圖剔紅盒
攜琴訪友圖剔紅盒
五老圖委角方形剔紅盤
雲龍紋剔紅盒
林檎雙鵬圖剔彩捧盒
「滇南王松造」文會圖委角方形剔紅盤
山水人物紋委角方形剔黑盒
人物花卉紋戧金蓮瓣形黑漆盒(兩件)
祝壽圖綠地剔紅盒
龍鳳紋方勝形雕填漆盒
龍鳳紋銀錠形雕填漆盒
龍鳳紋菊瓣形雕填漆盤
松鶴紋斑紋地雕填漆盤
孔雀牡丹紋皮胎剔紅盤
竹林七賢圖長方形剔紅盤
「時大彬造」山水人物紋紫砂胎剔紅壺
雲龍紋梅花形雕填漆盒
梵文纏枝蓮紋長方形填漆盒
彩繪描金山水人物紋漆盒
款彩樓閣園林圖黑漆屏風
描金龍紋黑漆戥子盒
纏枝蓮紋嵌螺鈿舟形黑漆洗
花卉紋百寶嵌委角方形黑漆筆筒
「方如椿」款描金山水人物紋長方形黑漆盒
「千裡」款嵌螺鈿錫胎黑漆執壺
「江千裡式」雲龍紋嵌螺鈿長方形黑添盒
嬰戲圖嵌螺鈿黑漆箱
壽字雲紋瓷胎剔犀尊
花卉紋雕填漆幾
彩繪雲龍紋雙圓形漆盤
彩繪花鳥紋圭形漆盤
雲龍紋剔紅寶座
彩繪描金花果紋包袱式長方形漆盒
蝙蝠勾蓮紋柿形雕填漆盒
彩繪描金紫檀扶手椅
描金花蝶紋斑竹欄橢圓形黑漆盤
彩繪描金桃蝠紋方勝形漆幾
描金黑地山水樓閣圖漆手爐
海獸紋剔紅盒
海水遊龍紋剔紅盒
春字壽星蓮瓣形填漆盒
雙鳳紋蓮瓣形雕填漆盒
描金松石藤蘿紋黑漆盤
脫胎菊瓣形朱漆盤
彩繪山水八仙圖金漆盒
識文描金瓜形漆盒
識文描金海棠形漆攢盒
嵌螺鈿葵花形黑漆盒
描金山水人物長方形罩漆盤
「盧葵生制」雄雞圖百寶嵌長方形漆砂硯盒
「沈紹安制」彩繪描金花鳥紋長方形漆盒
對鳳對龍紋秀淺黃絹面衾(部分)
鳳鳥鳧幾何紋錦
龍鳳紋絛
田獵紋絛
菱格六邊形紋絛
飛鳳花卉紋繡
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
龍鳳虎紋繡
信期繡手套
青絲履
秋香色地菱形隱紋花葉紋經錦枕
黃地龍鳳紋經錦
絳地印花敷彩紗
乘雲繡黃色對鳥菱紋綺
淺褐色菱紋羅地信期繡
茱萸紋繡絳色絹
雞鳴枕
樹葉紋緙毛坐墊
鹿紋錦
長壽光明錦
「續世」錦
人首馬身紋緙毛
方紋絞纈
樹紋錦
雲氣動物紋錦
刺繡佛像供養人
忍冬聯珠龜背紋刺繡花邊
聯珠「胡王」錦
寶相花印花絹褶裙
雙羊紋錦覆面
絞纈四瓣花羅
綠色狩獵紋印花紗
聯珠對孔雀紋錦覆面
聯珠鹿紋錦
月兔紋錦
紫絳絹地繡寶相睡蓮經帙
褐色牡丹芙蓉花羅
繡線瑤臺跨鶴圖
緙絲仙山樓閣冊
緙絲帕瑪頓月珠巴像
緙絲八仙拱壽圖軸
織成儀鳳圖
綠地花果紋夾纈綢
秋香地花果紋夾纈綢
金地緙絲鸞鳳牡丹紋圓補
黎族織花筒裙
黎族刺繡龍被
粵繡褡褳
布依族蠟染花邊
薛文華繡紫藤雙雞圖軸
和闐綢
骨雕人頭像
鷹頭
雙鳥朝陽
圓形器
象牙虎紋板
彩漆龍紋勺
人物花鳥紋尺八
象牙尺
片體飾件
竹雕殘荷洗
松鶴益壽筆筒
劉、阮入天台香筒
竹雕寒山、拾得像
魚龍海獸紋筆筒
玉蘭花式杯
鴛鴦暖手
螭紋扁壺
送子觀音像
四開光坐墩
松蔭策杖圖筆筒
戧金細勾填漆春凳
嵌楠木寶座
戧金細勾填漆龍紋酒桌
一腿三牙羅鍋棖方桌
螭紋圈椅
噴面式方桌
平頭案
鐵力象紋翹頭案
大畫案
嵌螺鈿羅漢床
四面平螭紋畫桌
十字連方圍子羅漢床
五屏風式龍鳳紋鏡臺
龍紋方角櫃
十字欄杆架格
戧金細勾填漆龍紋箱
鍾馗掏耳圖筆筒
東山報捷圖筆筒
竹石圖筆筒
東方朔像
束腰齊牙條炕桌
呵欠羅漢像
羅鍋棖方凳
螭紋翹頭案
戧金龍紋高束腰炕桌
貼黃仿攢竹方筆筒
二豎戲牛
仿青銅提梁卣
七賢圖八駿圖筆筒
貼黃四子盒
貼黃方觚
貼黃提梁小櫃
三螭海棠盒
牙雕鵪鶉盒
三羊開泰圖插屏
深院月夜賞梅圖
貼黃龍紋竹絲編織筆筒
牙雕冠架
大吉葫蘆式花薰
嵌瓷靠背扶手椅
黑漆描金靠背
鏤雕花卉圓盒
直後背交椅
裱雲龍紋緙絲寶座
鹿角椅
束腰摺疊式炕桌
嵌玉小寶座
戧金填漆梅花式香幾
漆面轉動式圓桌
透雕花牙平頭案
蟠螭紋架几案
鑲竹雕山水小座屏
蝠磬紋大羅漢床
朱漆燈臺
多寶格
山水屏風寶座
剔紅百寶嵌屏風寶座
四美圖真本
決定陀羅尼咒
魯公輸子先師
爐火之神
月宮馬
西遊記
古都駝鈴
仕女屏條
平升五福 獨佔鰲頭
沈萬山聚寶盆
雙鎖山
五福捧壽
和合二聖
全家福
副揚鞭門神
神荼鬱壘
燈籠方
蓮魚貴子
春牛圖
天地三界十方萬焚具辛
選仙圖
拾花轎
趕廟會
天雷報
傣族冬札
剪紙燻樣
掃晴娘
牛耕圖
燻樣刻紙
染色窗花
壽桃生肖 人物
觀世音
帥盔
仕女·花籃風箏
八仙慶壽
沙燕
白蛇傳·孫夫人試劍
吹糖人
梨園(亦稱古壎)
人面猴
踏青
子母雁
兔兒爺
歡樂行
斷橋相會
兔子王
騎馬人·動物
麒麟送子
壽星不倒翁
掛虎
泥插子(小泥佛像)
陶模
陶模玩具
獅枕
八仙酒令牌
坐童
棒棒人
青龍雁月刀
小燕車
月餅模子
吼獅
拴娃獅·炕頭獅
背背猴
四大天王
持荷童子
童子·猴子
布老虎
蛙心魚枕
蟈蟈葫蘆
金魚
水滸葉子戲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哪些特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代瓷器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瓷器的器物器形上都新創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其創燒的單色釉也比前代精美。並設立樞府專門管理燒造瓷器,樞府燒出的白瓷為甜白釉色,被後世稱為「樞府瓷」。而且,此時的對外貿易、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開始燒造大量瓷器外銷。白釉也稱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這類瓷器胎子極細白,堅緻,胎體較厚,釉中所含微量的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白釉瓷數量不多,但製作精細。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畫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託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

如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高2.3釐米,口徑17.8釐米,足徑11.4釐米。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足內露胎無釉。

該盤外壁刻畫變形蓮瓣紋一周,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矯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託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兩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藍釉瓷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新品種。它是以鈷藍為著色劑,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元代藍釉瓷有的光素無紋,有的飾有刻白紋飾,有的加繪金彩。

如河北保定窖藏元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高4.5釐米,通流長17釐米,底徑8.5釐米。匜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出槽形流,

流下置一小系。胎較薄。內外施藍釉,釉厚而不均勻。口邊和外底無釉。內底描金線圈內繪金彩折枝花紋,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

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同時發現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豔如新,實屬罕見。

紅釉瓷為元代景德鎮創新品種,是以銅紅為著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雖燒成的。由於銅紅的燒成技術比鈷藍還要難以掌握,因此成品極少,只有在元大都遺址有少量發現,出土的只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如元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高12.5釐米,口徑3.5釐米,足徑5.3釐米。壺體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腹部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曲柄,圈足較高微外撇,無款。

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蓋一側及壺口沿外側各置一個小圓環系,以便繫繩連接,防止壺蓋脫落。通體滿施紅釉,腹部暗刻五爪雲龍紋。此壺釉面勻淨,釉色鮮豔,是元代紅釉瓷器中的珍品。壺身的龍紋細頸長嘴,形態生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梨形壺是元代景德鎮窯新創的造型,這種壺的形體小巧,主要用於餐桌上。

元代釉下彩繪瓷「青花」是古代瓷器最重要的角色,它是用鈷料在白色坯胎上繪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經高溫一次燒出白地藍花瓷器。不罩釉燒出來的紋飾是黑色的。

元代青花瓷器大致可分為小件和大件兩大類,小件器物胎子輕薄,不甚精細,多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顏色灰暗迷濛,紋飾稀疏但奔放灑脫,有的可以說相當潦草,所有鈷料含錳量高含鐵量低,和國產的鈷土礦特點相同,應是國產鈷料所繪。

常見的器物有杯、碗、盤、匜、香爐、小罐、蒜頭瓶、玉壺春瓶等,這些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並且這類青花瓷器當時生產數量有限,多屬民用瓷。

如元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高23.5釐米,口徑4.7釐米,足徑7.3釐米。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

腹一側置上細下粗的長彎流,流上繪火雲紋。另一側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繪銀錠、寶釵等紋飾。附平頂蓋,有圓珠紐,蓋上繪菊瓣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器身於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紋,間以火珠雲及竹石紋。

此壺通體花紋滿密,而主體紋樣突出,繁而不亂。青花色澤濃豔亮麗,是傳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見的佳作。

此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銅器,為元代瓷器的流行樣式,除青花器外還見有龍泉窯青釉製品,元代瓷器借鑑這種造型時,特別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銅壺粗獷豪放的風格特點。

再如青花飛鳳麒麟紋盤,高7.9釐米,口徑46.1釐米,足徑26.1釐米。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通體施青白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折沿上繪卷草紋,內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纏枝牡丹紋,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中央青花地烘託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雲紋。盤外壁繪纏枝蓮紋。

此器青花發色純正,構圖嚴謹。盤心紋飾寓意「威鳳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描繪紋飾。另一種是以青花為地,襯託白色花紋。如青花鴛鴦荷花紋花口盤,或稱「滿池嬌」,高7.3釐米,口徑46.4釐米,足徑29.8釐米。盤16瓣菱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

內底繪兩隻鴛鴦遊弋在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內外壁均繪纏枝蓮紋,莖上均結有6朵盛開的蓮花。折沿上繪菱形錦紋。圈足內無釉且內牆斜削。

此盤上的主題紋飾為內底所繪人們喜聞樂見的蓮池鴛鴦圖,這種蓮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有的只繪蓮池,有的在蓮池中繪有禽鳥,多畫在大盤、大碗的內底,亦有畫在八稜大罐外壁開光內者。

還有一類青花瓷,以大件器物為多,其共同特點是大器者胎體厚重,色白緻密,透明釉白中閃青,青花顏色濃豔鮮亮,色濃處帶有黑褐色的斑點,紋飾層次較多,有的甚至多達十來層。

畫得很滿密,但繁而不亂,層與層之間留一周空白,器底端兩層之間無空白,每層紋飾內容之間沒什麼關係,如經常是在纏枝菊、蕉葉、纏枝蓮、纏枝牡丹之間夾雜雲鳳、雜寶、海水江牙等,將毫不相干的紋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

如大型酒器元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46.1釐米,口徑6.2釐米,足徑13.4釐米。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稜。

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雲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雲頭紋,內繪牡丹花葉。

佛經中說曼陀羅始轉於東方,末至西北,總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圍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龍紋等為飾,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胎骨細膩潔白,釉質滋潤透亮,青花色澤濃豔。體現了元代青花大型瓷器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的特點,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工細的描繪加上繁複的層次,形成了花團錦簇的藝術風格。

器肩與近足處碩大的青花雲頭紋借鑑了元代絲織品披肩的圖案,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瓷器裝飾藝術的特點。

梅瓶不僅紋飾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潔淨潤澤,青花用料濃淡相宜,發色明麗,富有層次感,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發著美器的光澤。

到了明代,梅瓶變為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闢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徵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

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東善橋鄉觀音山沐英墓發現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即為元景德鎮窯代表瓷器,該瓶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被稱為「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高44.1釐米,底部直徑為13釐米,而口徑僅為5.5釐米。小口、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之獨特。

此件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而主題鮮明突出。

這件瓷器的畫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佔據著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緻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豔,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槳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

青花中的釉裡紅是用氧化銅在坯胎上繪畫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一次高溫燒出的白地紅花瓷器。青花和釉裡紅除了所有繪畫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製作技術、繪畫方法和燒制工藝基本相同。

但是,釉裡紅的燒成氣氛比青花的更嚴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裡紅瓷與元青花瓷一樣,具有胎子細密、堅緻、潔白,釉子白中閃青,非常光潤的特點。

紋飾多見纏枝菊、牡丹、蓮花、雲龍、雲鳳、雲鶴、孔雀、蘆雁、人物故事等,邊飾多為變體蓮瓣、雲肩、靈芝雲、蕉葉、回紋、弦紋等。

器型多為大罐、高足杯、匜、玉壺春瓶、塔式罐、穀倉、大盤、碗、瓷雕人物等。

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通高41釐米,口徑15.5釐米,足徑18.5釐米。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附獅紐傘形蓋。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

該罐青花色彩濃豔,釉裡紅略暗。通體青花釉裡紅紋飾。罐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近口沿處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

肩部繪下垂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內繪青花水波紋託白蓮,雲頭紋之間繪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菱形串珠開光,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園景,以釉裡紅繪山石、花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肩部雲頭紋相對應。近底處繪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

此罐造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了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特別是鏤花裝飾在元代瓷器上較少見。青花、釉裡紅在作品中互為襯託,紅、藍交相輝映,整體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而又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有釉裡紅外、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多種。如釉裡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高20.5釐米,口徑6.3釐米,足徑6.8釐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4道,上腹部刻畫一隻野兔奔跑於花草間,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裡紅點睛,刻畫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塗抹釉裡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塗抹釉裡紅。

小件用具再如釉裡紅轉把杯,高10釐米,口徑7.7釐米,足徑3.8釐米。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裡紅斑,並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豔,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

此外,元代其他地方瓷器還有吉州窯和玉溪窯等。

吉州窯白地黑花裝飾技法緣於北方磁州窯,但又具有吉州窯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黃,黑花發褐,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瓷那樣強烈。

如元吉州窯白地黑花卷草紋罐,通高6.5釐米,口徑5.5釐米,足徑6釐米。罐直口,平底,附嵌入式蓋。外壁採用白地黑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面飾一折枝花卉紋。此罐形體較小,

為蟋蟀罐。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

玉溪窯的青花與景德鎮的青花風格有著明顯不同,玉溪窯青花器的胎質酥鬆,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面玻璃質感很強。

雲南省祿豐元代火葬墓中發現有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高25.6釐米,口徑6.7釐米,足徑9.5釐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德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中國青花瓷

根據成熟青花瓷應具備的三要素,即,潔白的瓷胎和純正的透明釉;釉下花紋用氧化鈷料,發色青藍明澈;平面彩繪技術熟練來衡量,並參酌各個時期青花瓷的生產實況,中國青花瓷器的發展大致可概括為如下幾個階段:
唐代至兩宋是青花瓷的萌芽階段。元代後期,由於批量生產及鈷料充足,青花瓷成熟一步到位。明洪武時期,來自主觀與客觀上的一些原因,青花瓷生產一度衰退。永樂、宣德朝是青花瓷黃金時代,被譽為明清以來最好的青花。(與鄭和七下西洋所取得的青花料亦有一定關係)。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又一次陷於暗淡(俗稱「空白期」或「黑暗期」)。成化、弘治和正德是青花瓷器的振興時期,青花清麗淡雅,質量很高。嘉靖、隆慶至萬曆前期,青花用回青料、料色濃豔,產量大。但工藝較粗糙,瓷質有所降低。萬曆後期至康熙前期,是國內市場和對外輸出的繁榮期。清康熙朝民間青花瓷進一步發展,是中國青花瓷的鼎盛期。正、乾隆以後,中國青花瓷的生產由極盛走向衰弱。

明代青花人物故事孔明碗大約值多少錢

民窯的東西,底部殘裂,磨損度厲害,粗略估計大幾百塊吧。僅供參考!

同类文章
2023年屬馬犯太歲 2023年屬馬是破太歲嗎

2023年屬馬犯太歲 2023年屬馬是破太歲嗎

在2023年之中會出現衝太歲,破太歲,或者是犯太歲的情況,但是究竟誰是其中的一種,也是要根據他們的生肖屬相來了解這種情況的。比如屬馬人在2023年之中如果是犯太歲的話,就代表著月食的發展不太理想,或者事業的道路是崎嶇的。2023年屬馬犯太歲2023年之中屬馬人是犯太歲的,因生肖馬與太歲相破,各方面運
屬馬連續三年犯太歲嗎 化解太歲最簡單的方法

屬馬連續三年犯太歲嗎 化解太歲最簡單的方法

每個生肖屬相對於自己未來都有一定的期待,如果說連續三年都產生了犯太歲的情況的話,其實這種問題對人生來講也是一種悲慘的。為了可以更好的化解,每一年都犯太歲,一定要找到最簡單最合適的方法,這樣用起來也是比較簡單的,用起來也比較順暢。屬馬連續三年犯太歲屬馬人連續三年都是在犯太歲的,雖然看起來有點悲慘,但其
屬馬人2023年1月份運勢 財運亨通收入增加

屬馬人2023年1月份運勢 財運亨通收入增加

在眾多生肖屬相的心目之中,屬馬人是最憨厚,最老實,最值得信任的,那麼這樣被人看好的一種人,是否能在2023年的一月份之中有更好的運氣呢?畢竟每一年的生活都處在變化的過程之中,了解運氣的變化,才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之中順順利利的。財運亨通收入增加屬馬人在2023年一月之中財富的發展還不錯,從商的屬馬人,本
1978年屬馬44歲運勢 穩中求進

1978年屬馬44歲運勢 穩中求進

在我們的一生中,不同的時間段都有我們需要去面對的課題。在牛年這一年裡,78年屬馬的人剛好44歲,今年的運勢呈現較為平常普通,但在事業發麵抓住機會則會有更高的進步。在健康方面今年也是需要注意。屬馬事業運穩定本年度屬馬的朋友事業上的運勢整體還是比較穩定的,雖說比起之前工作起來有些吃力,很多項目都需要親力
屬雞人2023年4月份運勢 事業吉星照耀

屬雞人2023年4月份運勢 事業吉星照耀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對待人生的發展自然會各有規劃。在2023年到來的時候,每一個月份對於一個生肖屬相來講都是一次機會。4月份的時候,如果希望運勢變得旺盛,就需要提前做出了解,在這個時候才可以讓自己心中有所準備。事業吉星照耀2023年4月份的時候,屬雞人的事業之中,吉星的照耀,屬雞人升職加
1995年屬豬人最難熬年齡 55歲健康情況急轉直下

1995年屬豬人最難熬年齡 55歲健康情況急轉直下

每個人的一輩子之中都有最難熬的時候,這種難熬可能是婚姻,可能是事業,也可能是健康。所以對於自己在哪一個年齡階段是最艱難的,可以通過生肖屬相以及運勢來做出分析和了解。這樣能幫助自己更合理的去度過難熬的年齡,走向更幸福的人生。33歲事業發展會突遇瓶頸95年屬豬人會在33歲,是自己最難熬的一個年齡階段,而
屬馬哪一年犯太歲最嚴重 屬馬2023怎麼化解太歲

屬馬哪一年犯太歲最嚴重 屬馬2023怎麼化解太歲

在很多時候有一些情況都是人們無法避免的,比如生肖屬相出現了犯太歲的情況,不能說要去避免,而是要去更好的改善犯太歲這一年之中的運勢。尤其是如果了解了自己,在哪一年之中犯太歲是最嚴重的,一定要及時的找到化解太歲的方式。屬馬2026年犯太歲最嚴重屬馬人一生之中的命運發展是非常坎坷的,年輕之時的運勢可能還比
屬猴的幸運數字能帶來好運,運氣差的時候可以轉運

屬猴的幸運數字能帶來好運,運氣差的時候可以轉運

屬猴人都有著自己的幸運數字,只要身邊和這些數字相關的東西,都是可以帶來好運的,但是可能還有人不知道屬猴的幸運數字是哪幾個數字,那麼屬猴的幸運數字是什麼呢?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一、屬猴的幸運數字是4和9屬猴的人性格都非常的活潑,做什麼事情都比較積極,而且擁有著聰明的頭腦,想要將事業做起來還是
屬猴的飲食習慣,屬猴人對蔬菜深惡痛絕

屬猴的飲食習慣,屬猴人對蔬菜深惡痛絕

生肖屬猴的人對自身的要求很高,但在飲食習慣上比較挑食。我們都知道正確的飲食習慣對我們的身體是很重要的。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屬猴的飲食習慣要注意哪些問題?屬猴的人如何養生?一、屬猴的飲食習慣1、屬猴的飲食習慣,不愛吃蔬菜生肖屬猴的人比較挑食,屬猴的飲食習慣就是不喜歡吃蔬菜,而且堅決不吃蔬菜那種。平時
2023年兔年出生的人命怎麼樣 2023年出生的人為水兔之命

2023年兔年出生的人命怎麼樣 2023年出生的人為水兔之命

每一年出生的人,他們都會有不同的命運。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好的命運,但是命運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也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因為在我們生命中存在著太多的變故,可能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可能改變我們以後的人生走向。2023年兔年出生的人命怎麼樣2023年出生於農曆癸卯年,天幹為癸,地支為卯,癸五行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