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漢族的風俗吃穿住行(民國漢族副業風俗)

2023-11-01 14:16:25

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裡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

民國時期的廣大農村,除從事農作勞動外,還從事各種各樣的副業生產,如養豬、養雞、編席、織布等,既為自用,有時也用於交換,以補貼家用。

  1.尊重副業

   農業生產以出售為目的,成為民國農民普遍的時尚。這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對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封閉性的小農經濟衝擊的結果。紛紛出賣農副產品,這本身就 是一種經貿風俗事象;客觀上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同時,又深刻地促使了農民生產和生活觀念的嬗變。

  民國初年,上 海青浦縣章練鄉的「農民最勤,習以為常,婦女烏饁餉外,耘獲車灌,率與男子共事,故視他處勞苦雖倍,而男女皆能自立。其無田者,為人傭耕曰長工,農月暫傭 者為忙工,田多人少者請人助己而償之曰伴工。俗務紡織,鄉婦抱布入市,易棉歸,旦復抱布出。紡法用兩指捻紗,名手車。織者率日成一端,入市場易錢佐薪水, 蓋其紡織精敏,實能以織助耕之不足焉。」 高如圭,萬以曾輯:《章練小志》卷三《風俗?方言》。在民國時期,不出賣自己的農副產品的農家幾乎是沒有的,農 家完成出售風尚的過程和步聚,便構成了一幅與農家的農業生產活動完全不同的風俗畫。這在民國大量的志書中有生動的描摹。

  如民國年間的 上海金山縣城鄉,「土人重農逐末者寡其行賈於外者惟米、花、布等物,居貨者多土著。平章市價而低昂之,謂之牙行。負販各物,營微利以自給,謂之小經紀。其 黠者伺有貨至,則拉而散之店口或居民,名為代賣,實資中飽,謂之白拉主人。如牛、豕、農器,各鄉鎮俱有集期。大率商賈習俗,富則守分讀書,貧則依人謀食, 勢使然也。」 《重修金山縣誌》卷十七《風俗》。

  既然生產是為了銷售,就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因之民國時期農業生產的品種與前代 有明顯的變化,出現了一些原是少種甚至是前所未聞的農產品。譬如,「洋蔥,外國種,近因銷售甚廣,民多種之。葉似蔥,高三、四尺,地下莖如水仙莖,植物學 所謂鱗莖也。佐向食,味頗佳,惟其葉人多不食」 吳馨等修,姚等纂:《上海縣續志》卷八《物產》。 。「薄荷,民國七年本區開始種植,至十年前後,戶戶種 植,二十年以後,銷路欠廣,價低,種者漸少」 呂舜詳、武嘏純編:《嘉宗疁東志》卷三《物產?天然物》。。人們日常生活的日趨「洋」化,農民在副業生產自 然也要滿足這種要求。譬如,「民國後,洋布盛行,黃草事業日見發達,徐行附近多改織黃草品,近城外多改織毛巾,所織之布僅供家衣著,紗多不自紡而改買洋 紗」同呂舜詳、武嘏純編:《嘉宗疁東志》卷三《物產?天然物》。。「澄橋、徐行、樊橋等鄉所制黃草織物,向為著稱。近年又經人研究提倡,出品益事改良,於 涼鞵、拖鞵外,弱編提包、書包、文夾、文件簏、信插、錢袋等物,每年運往上海,轉輸至寧波、福建、廣東及南洋群島等處,為數甚眾」陳傳德修,黃世祚、王燾 曾等纂:《嘉定縣續志》卷五 《風土誌?物產》。。新產品的開發,帶動了農副業生產的興旺,傳統的自然經濟正逐漸向商品經濟轉化。「牛,舊時只黃牛、水牛 二種,近來(係指民國26年前後)多畜乳牛,俗呼外國牛,毛色黃,亦有黃白相雜者,無肩峰,不能駕軛耕田,以乳多為貴甚尤者,價值三、四百元以上」 方鴻 鎧修,黃炎培等纂:《川沙縣誌》卷三《物產志?動物》。。

  當然,民國農副產品商品化的擴大,只是相對於前代而言。儘管出售農副產品成 為廣為農夫接受的風習和觀念,但我們不能認為「它已完全變成了商品生產」,「喪失了其自給性」。在當時農村中生產的自給情形還較普遍,例如在漢口,「鄉間 老成婦女子,特購入棉絲,以自織成其所好土,餘剩則賣卻」 《東方商報》第60號,第10頁。。四川農民「除了自己家庭所需外」,剩餘的再「供給別人的需 要」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二卷,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48頁。。其他各地亦然。

  2.畜牧習俗因傳統

  民國時期廣大農村所飼養的大牲畜,一般是役畜,如馬、驢、騾、牛等;但也有部分作肉畜的,奶用畜的飼養在漢族地區則初見端倪。

   北方役畜常見的是馬、驢、騾,主要用於運輸、犁地和推磨,俗稱「牲口」。北方餵養牲口多用「欄」或「圈」,所餵養的飼料常用穀草,外加玉米秸、豆秸、豆 角皮、幹圭草、地瓜蔓、麥糖、麩皮,及豆餅、花生餅等。所餵的草料要用鍘刀鍘細,俗稱「草節」,越細越好。長途運輸或田間流動作業時,畜主用大袋子裝草 料,俗稱「草料袋子」,備一臨時畜槽,槽架,槽多木製,或竟以大鐵桶豎剖為二,製成輕便鐵槽,停車、停工即可就地餵草餵料。牲畜之飲飼,有水飲、鹽飲、麩 水飲、粥水飲種種,冬季裡農家常在飯後以刷鍋水飲牲口,取其溫熱適中,夏季則常飲於河邊或新取井水飲之。飲牲口時,主人輕噓口哨以助興。牲畜使役之後,要 及時休息,驢、騾、馬卸車、卸磨之後,必牽至乾燥鬆軟場地,著其打滾消汗,然後才飲水、餵料。牛在餵草之後,要留出足夠的反芻時間,俗名「回嚼」。

  馬、騾、驢等圓蹄畜,要按時掛鐵掌,俗稱「上蹄子」。是故北方農村,大道旁多有專打馬蹄鐵、上蹄子的「蹄莊」,以致許多地方出現了「打驢蹄張家」、「打驢蹄李家」等村名。

   民國時期,農家在相牛相馬等方面已積累起非常豐富的經驗。如相牛之諺「(好牛要)前襠放下頭,後襠放下手」,「前腿直似箭,力量大無限;後腿彎如弓,行 走快如風」,「看犢看娘,兒肥母壯」;相驢之諺「懶驢上套,不拉就尿」,「驢子是個怪,騎著比牽著快」,「驢騎後,馬騎前,騾子騎在正當間」,等等。

   南方役畜以牛為主,也有少量的馬,如雲貴地區則有以馬為役畜者,主要用於運輸,常結隊而行,俗稱「馬幫」。南方養牛,春、夏、秋三個季節,多為放養,牛 以吃鮮草為主;冬天則要「欄」養,以餵幹飼料為主,常見的有豆秸、玉米秸、稻草、乾草等粗飼料,外加豆餅,大豆等粗飼料,春耕、夏收夏種大忙季節,還要餵 之以黃酒、米酒,及一些滋補的中草藥,以保證使役。逢年過節時則有「請欄神」之俗,農村家家戶戶在牛欄邊,貼一張「欄神」,認為它會保護六畜興旺。「懶 神」兩邊有一副對聯,如「日長千斤肉,夜打萬兩油」等。每次生小牛,或小牛出售也要請「欄神」。請「欄神」時不準用刀,否則認為不吉利。浙江民間稱「欄 神」為「牛欄土地」。

  肉畜主要有豬和雞。但農家養豬,目的重在積肥,農家諺語曰:「莊稼一枝花,全憑糞當家」,而農家肥中,無論數量與質量,都以豬圈肥為最重要。因為這一層關係,因此農家公認:「莊稼人不餵豬,好比秀才不讀書」;「養豬不賺錢,肥了屋後一塊田」。

   北方餵豬的場所,稱為豬欄、豬圈或簡稱為圈。豬圈分圈坑、圈臺、圈牆、欄門等部分。圈臺約佔圈的三分之一大小,是豬子睡覺、吃食的地方,一般在右裡角, 用石板或水泥制板支架一個豬窩,因此常常稱那石板為「豬窩石板」,近外圈牆處放一石制飼槽,俗稱「豬食槽子」。圈臺設石階,通圈坑,圈坑是積肥的地方,佔 圈的三分之二大,豬糞豬尿,墊欄的土、草等等統鏟在坑內,豬子有時活動其中,俗稱之為「踩糞」。圈四圍的牆,稱為「圈牆」或「豬圈牆」,有的圈牆上開欄門 的,也有不開欄門的。圈的位置有設在大門外的,這樣講衛生、出糞方便。但不少地方設在院內近屋門外,這多半出自安全和飼養方便的設想。北方豬圈與人的居室 緊緊相連,且將圈臺的一部分做成半洞形,與室內火炕相鄰,便於豬子越冬。

  一般農戶,養肥豬不養母豬,仔豬多從集市上買回。一般養母豬戶則養母豬不養公豬,母豬配種則要找專門的養公豬戶。一般農家所養肥豬多系閹豬,俗稱「騸豬」,專司此業的人被稱做「騸豬的」。

   買豬稱為「捉豬」。剛買回的仔豬北方俗名「綁蹄兒」,需用精料餵養,待其稍長,漸多用粗料,名為「換食」。骨架既成,體大身瘦,稱為北方「殼簍子」、 「殼簍豬」,江南稱為「豬殼」,此時食量極大,俗諺「半樁孩子殼簍豬」(能吃),這段時間多用粗飼料。待豬漸漸上膘,逐漸增加精飼料,名為「上食」。「上 食」之後,力求其肥,多方設法使其吃好,名為「揣肥豬」。肥豬養成,或賣與別人,或宰殺賣肉,都名為「出圈」。若要宰殺,村中有專業屠戶,北方稱為「殺巴 子」,南方則稱為「殺豬屬王。」

  養豬自然有許多經驗,但一般農戶信守的原則是:「餵豬沒巧,欄乾食飽」。經常起欄墊欄,不僅可保豬子沒病,也可多多積肥。

  南方養豬人家在除夕夜要「齋豬欄」。在豬舍置一小方凳,凳上供香燭,主人面對豬欄作揖祈禱。在浙江平湖農村,母豬懷孕後,要在豬棚上吊一隻空甏,認為可以收攝聲音,以保母豬安靜,也有闢邪之意。此時,忌在豬棚左右放爆竹、敲鑼鼓等。

  另有養羊習俗。羊有山羊、綿羊之分。浙江嘉興農村所養的綿羊,俗稱「湖羊」。養湖羊者有請「棚頭神」習俗。一般是在捉來小羊開始餵養,或發現羊生長緩慢時舉行。用一米篩,放在羊棚前的地上,上置酒盅、筷子,並以一隻蛋、一條小魚,一塊肉供之。

  農家養雞,主要是主婦的事情。民國時期,養雞賣蛋成了農家日常費用的重要補充,因此母雞最為婦女所重視,以至流行了這樣的諺語:「老太太三條命:母雞、閨女和外孫。」

   南方太湖漁民有養鴨之俗,且習慣於將鴨養在船梢尾上,一根繩子一頭系住鴨腳,另一頭系在船後梢,讓鴨在河中遊。漁民認為,養鴨很吉利,養在後梢,主是 「有尾」,後世有了尾,就會養兒子,傳宗接代,香火不斷。又一說,漁民打魚撒網時站在船頭上,鴨子養在梢尾,可以「壓後梢」,鴨子在後嘎嘎叫,漁民在船頭 可以放心打魚。

  3.養蠶多禁忌

  南方蘇杭一帶,在民國時期是著名的絲綢之鄉,農民家家種桑,多多養蠶。農家每年在 養春蠶前,每家都要買只泥貓放在灶臺上;在蠶室的窗上,要用紅紙剪貓形窗花貼上;對家養的貓看管得特別好;養春蠶期間,家人講話忌說「老鼠」,而叫「夜佬 兒」,晚餐不餵貓食,讓它去蠶室拖老鼠,以保護蠶寶寶;並家家戶戶關門閉戶,從邊門進出。養蠶女頭髻上要插支鵝毛,或戴一朵用紅色彩紙紮成的「蠶花」,以 圖吉利。蠶花不只在養蠶時節戴,平日也可戴,祀神祭祖時也戴。傳說這種戴蠶花的習俗源於春秋時,為西施首創。以後,逐漸成為蠶鄉婦女的一種特殊裝飾品。此 外,尚有許多的養蠶俗信,如做「蠶日」、祀蠶神、做繭圓及種種的「蠶禁」。在浙江海寧,浙江俗為稱正月九為「蠶日」,是日佔卜當年蠶桑之豐歉。

  江南民間稱蠶神為「蠶花娘娘」,又稱「馬鳴王菩薩」、「馬頭娘」、「馬頭神」。各地都有小廟祀奉馬頭娘,塑像為一女子騎在一匹馬上;也有三個女子同騎一匹馬的。每年冬天,有人專門挑了一副擔子,擔子供一個小的馬頭娘,敲擊小鑼,沿村遊唱。常見的歌詞為:

  三月天氣暖洋洋,家家戶戶搭蠶房。

  蠶房搭在高廳上,淡窗紙糊得泛紅光。

  蠶花娘娘兩邊立,聚寶盆一隻貼中央。

  蠶子養在蠶埭內,蟻兒出得密密麻。

  蠶過三眠,俗稱「出火」,屆時蠶繭收成已定局,蠶農為感謝蠶神保佑,家家做一種米粉小湯糰,俗稱「繭圓」,祀蠶神。

   民國時期養蠶禁忌多。《蠶桑輯要》曰:「蠶有七忌:自小至大忌煙燻;忌酒醋五辛;忌麝香油報;忌飼霧葉;忌食熱葉;忌側近舂搗;忌喪服產婦。」浙江,海 鹽一帶蠶家往往在門口打上許多桃樹樁,縛上用左手搓的草繩,張成網狀。當地人即知道該家主人養蠶忌生人,都不去造訪。如果有人冒昧上門,主婦往往用一盆水 向來客潑去,表示不歡迎。海寧一帶,則在廊下圍草帘子,隔一段插一根桃樹枝,表示蠶禁。親鄰均不往來,只可在河埠頭淘米、洗衣時相到詢問蠶訊。在桐鄉濮 院,用蘆簾圍繞蠶房,杜絕往來,俗稱「蠶關門」,要到採繭子時才開禁,稱為「蠶開門」。蠶家忌用破損了的蠶匾,據說「塌匾」預兆「倒蠶」,是不吉利的。當 出現缺葉,從外面買進桑葉飼蠶時,要手執桃枝在桑葉(或蠶匾)上輕鞭三下,以示闢邪。語言也有不少禁忌,忌說「亮」字,「亮蠶」是蠶病,「天亮了」則要說 「天開眼了」。「醬油」要說成「顏色」,「醬」同「僵」諧音,忌僵蠶。「筍」要說成「蘿蔔」,「筍」音同「伸」,因蠶死伸直。「蝦」要說成「彎轉」,方言 「蝦」意即浮腫,忌爛白肚蠶病。「爬」要說「行」,因忌「扒」。「蔥」要說「香火」,「蔥」與「衝」諧音,如此等等。

  4.糧食加工仍以碾、磨為主

   民國時期農村糧食的加工,脫殼、去皮主要用碓臼碾,粉碎用主要用石磨。少量糧食脫殼、去皮用碓臼。碓臼,有人力碓、水力碓和畜力碓,置糧臼中,以杵頭反 復搗來,俗稱為「搗碓臼」或「掂碓」,可加工高梁米、稻米、玉米(俗稱為「大碴子」)、黍米等等。一般村莊都在村中設公用碓臼,公用碓臼。南方多為腳踏, 稱踏碓,而手春的碓臼則家家都備有。水碓則是營業性的。大批糧食脫殼、去皮北方多用碾子。碾子由碾臺(一般為石礅)、碾槽(亦稱「碾盤」,石制圓形直徑六 尺有餘)、碾滾(俗稱「碾砣子」)、碾架等組成。碾盤中心設豎軸,連碾架,架中鑲碾砣,用人推或畜拉,使碾砣在碾盤上滾動,用以脫糧食殼,如碾米。南方碾 米則多用木礱。碾米後清除糠粞用「扇車」,又稱「風車」、「揚風車」或「揚扇」。扇車構造頗為精巧。沒有扇車時,除糖用簸箕。北方碾子除用作脫殼、去皮之 外,有時也用來粉碎某些糧食,如將黍米粉碎為糕面,將地瓜乾粉碎成地瓜面時,均用碾子。

  一般粉碎糧食用磨。根據動力,也有人力、畜力 和水力之分。鄉間通用人力石磨,一般三五家就備有一具。畜力磨,則以牲畜為動力,北方多為驢;南方則用黃牛或水牛為動力。南方用牛推磨時,常要用布包住牛 的雙眼,以便它順著磨道轉圈。水磨則以水為動力,南方多見,大多系營業性的,俗稱「磨坊」。磨碎的糧食要經過羅或篩,最後而成為面。

  5.家庭編織業發達

   民國時期,機織「洋布」已充斥城市市場,但在廣大農村則大多數農家依然保持著「男耕女織」的傳統風尚,一家大小的衣服仍是專婦手織的「土布」為材料。如 浙江嘉興的「拷花布」,即以土希為原料,用皮紙透雕成各種圖案,如鳳穿牡丹、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石灰作防染劑,刮印(俗稱「拷」)在白坯的綢、絹、 葛、麻和土棉布上,再將布放入染缸浸染,凡刮印防染劑的部位不染色;呈本色,其餘則染上色彩,形成印花圖案。底色以靛藍為主,故又通稱「印花藍布」。有染 成玫紅、翠綠等色。一般作頭巾、衣褲、圍裙、門窗、包袱布、被褥、帳子用。這種「拷花布」,雖然「拷花」在作坊中完成,但其所用的「土布」,則是農家婦女 在家中手織而成。

  另外,又有其他編織習俗,如北方的編柳條筐、編蘆席等,南方編竹筐、竹蓆、草蓆、草帽等。浙江寧波有「織席」。織席 由兩人合編,叫作「做席」。人手不足就與別戶合作。做席一般在秋後冬季農閒,婦女們白天織席,晚上紡麻筋。編席學徒叫「學樁」,多找高手師傅,要替師傅做 二三個月。搭對織席須完成一條席才稍歇,即使客人來了,搭對織席的人也不歇手。編新婚蓆子常嵌入一二根紅紗線,以示吉祥。

  6.山林習俗未有變革

  在丘陵地區,農家又以栽樹植果為副業。民國時期,在許多地區農家上山植樹,先要用豬頭、雞、鵝、魚等祭山神,請山公山婆。然後由族長分發樹苗種植。

   在浙江山區,不論誰家的山,村裡人人都有看管林木的義務,若發現有人偷樹,即報告族長,由族長決定罰其東道,也稱罰酒肆。村裡凡砍公有大樹出售,要請族 長太公出面議價,擇日砍代。砍伐時指明有些生肖的人必須避開,先祭土,後開斧。砍首斧者可得若干錢或大米(一般是出售樹價的百分之二十)。首斧多由無妻小 者(俗稱「砂鍋」)來砍,該人輕砍三斧後,再由其他人砍。俗謂由此人砍過後其他人就無罪了。

  江浙山區向山民購買整片樹木,曰「判山」。判山時雙方議價,付清錢後才準砍代。砍樹前,買主用豬頭、鵝、肉、香燭祭山神。判山後可砍代所有樹木。

   鄉間把埋葬有祖墳或官紳的山稱為「風水山」,稱大戶人家祠堂前和廟宇前的大樹為「風水樹」。「風水山」上的一草一木不準亂砍,「風水樹」也不許隨便砍 伐。每逢節日要去祭祀,否則認為祖宗神靈要發怒,將大禍臨頭。若不得已要砍代「風水樹」出售,須族長同意。砍前,先擇良辰,由族長帶領,用「三茶六酒」拜 樹神,再開土祭土地菩薩,即一人用鋤頭鋤一下土,一人手執酒壺在樹四周灑酒,接著開斧。因怕樹神報復,一般人不敢開頭斧,唯膽大才才敢,開一斧給米一鬥, 開三斧給三鬥。

  種果樹時,種者忌把自己的影子一起「埋」入,否則認為摘果子時種者則亡。在深山冷岙裡禁忌呼喊別人的名字,認為要被妖怪拖去。在山上吃剩的食物忌帶回家,認為吃了要肚痛。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歷史和房產知識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甲,每天都會更新好文章哦^_^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