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奮鬥精神承擔時代重任(胸懷民族偉業弘揚奮鬥精神)
2023-11-01 14:36:09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宣傳闡釋遼寧「六地」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本報特別策劃追尋遼寧「六地」之鞍山讀本,旨在回望百年黨史,進一步弘揚新時代奮鬥精神,凝心聚力抓發展、促振興,推動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
抗日戰爭起始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當晚,東北軍620團團長王鐵漢打響東北抗戰第一槍。次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公開申明17條抗日主張。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從這裡發出。】
黃吟秋
在這個過程中,黃吟秋一直在默默從事著黨的地下工作。黃吟秋,1906年出生於臺安,考入公費縣立師範學校後,結識了中共黨員李煥章。1927年4月,黃吟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臺安縣第一位中共黨員。1927年7月,黃吟秋成為臺安縣黨支部委員,1930年底擔任特支書記。
九一八事變後,黃吟秋被任命為安達黨組織負責人,在那裡開展抗日救國工作。1932年冬他回到哈爾濱,被調到滿洲省委秘書處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黃吟秋抓住時機,將起義的偽軍都編入抗聯隊伍。1937年下半年,黃吟秋主持組建依蘭縣委,任縣委書記。1938年3月22日晚,黃吟秋突然被敵人逮捕,憲兵隊嚴加審問,用菸頭燒、皮鞭抽、過電刑,但一無所獲。7天後,敵人無奈無罪釋放黃吟秋。1938年5月,黃吟秋在運送省委所需電訊器材時,被敵人發現破綻,第二次被捕,嚴刑拷打持續了五六個小時,但他始終沒有說出地下黨的秘密。1938年9月,黃吟秋被判處極刑,經人擔保,1939年1月他再次被保釋出獄。出獄後,黃吟秋在佳木斯開設福星旅館,任經理,利用這個身份積極為黨工作,掩護和營救了許多抗聯幹部戰士及前蘇聯情報人員。1946年7月,他被調到哈爾濱組織工作團。1949年,到東北烈士紀念館任總務科長。
黃吟秋是鞍山市臺安縣第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他組建起臺安縣第一個黨支部。臺安縣黨支部成立於1927年7月,是鞍山地區第一個中共黨組織,也是遼寧地區第一個農村中共黨組織。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開端,對遼寧農村黨的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在遼寧革命史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解放戰爭轉折地
【1947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先後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遼瀋戰役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過國民黨軍隊,解放了東北全境,成為解放戰爭的轉折點。】
鞍山烈士紀念館
解放鞍山的戰役就包含在遼瀋戰役中,這段歷史我們可以在鞍山烈士陵園和鞍山烈士紀念館中探尋到。
鞍山烈士陵園是省級陵園,也是鞍山市重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之一。始建於1953年,當時主要用於安葬1948年在解放鞍山時犧牲的革命烈士。2008年4月,經市政府批准全面擴建改造,新規劃的陵園分烈士墓區、革命墓區、骨灰陳列館、英烈展覽館、紀念廣場、紀念碑等。紀念廣場中間樹立著高大的紀念碑,是三把利劍,象徵著解放鞍山時的三支部隊。在它身後,是512名烈士的無名烈士墓,周圍設四座墓穴,埋葬的是當時為解放戰爭作出突出貢獻的4名解放軍軍官。
鞍山烈士紀念館展品
鞍山烈士紀念館是紀念性史館。從1952年開館至今,從只有兩個陳列室幾十張圖片的小型陳列室,經歷幾次擴建、改建成現今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九個固定式陳列廳和七個臨時性展覽廳,教育、鞭策、鼓舞了幾代人。
遼瀋戰役的親歷者、生長在海城西柳小碼頭村的張貴斌,深藏功名近70年。直到2019年,相關部門採集退役軍人信息時,他才拿出已經殘破不全的立功證書和軍功章,一段塵封半個多世紀的英雄傳奇從此揭開。
1948年,鞍山解放後,家住小碼頭村的張貴斌,懷著解放窮苦人民、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告別新婚妻子,毅然選擇參軍,第一仗就趕上了塔山阻擊戰。「7天6夜的戰鬥,打得太慘烈了,全連120多人最終只活下我們3人……」每次回憶塔山阻擊戰時的情景,張貴斌都很激動。
張貴斌(中)
由於在作戰中表現英勇,張貴斌立大功一次。1949年,作為戰鬥英雄代表,他和戰友在北京接受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也是在那一年,張貴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張貴斌隨部隊轉戰南北,又多次立功。因常年作戰,加上腿部舊傷復發,他多次住院治療後,不得不離開部隊,並選擇回家鄉支援建設。
1954年,張貴斌回到家鄉,將軍功章壓到箱底,就連妻子兒女、街坊四鄰也只知道他是個退役老兵。
回鄉第一年,張貴斌被推選為小碼頭鄉生產社委員,他把自己的100元復員費拿出來,買了3匹馬和一輛大車,帶領社員發展集體經濟。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使命擔當,貫穿了張貴斌工作過的每個崗位。
2019年,張貴斌被中共遼寧省委授予「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遼寧省精神文明辦授予「遼寧好人·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新中國國歌素材地
【1934年,田漢以義勇軍隊伍中的軍歌為藍本,創作歌曲《軍歌》。次年,聶耳為《軍歌》譜曲,並改名為《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成為代表中國軍民抗戰形象的歌曲。1949年6月,第一屆全國政協籌備會將《義勇軍進行曲》確定為代國歌。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
黃顯聲故居
遼寧作為最早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地區,勇於承擔歷史重擔,義無反顧地站在了抗戰的最前線,是全國最早舉起抗日旗幟的省份。打響抗戰第一槍後,遼寧人民的抗戰從未間斷,民間自發組織的抗日義勇軍興起最早、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
岫巖人黃顯聲,生於1896年。22歲那年,他考入了北京大學預科班。五四運動中他憤然投筆從戎,於1921年考取了家鄉東北地區的講武堂,之後投入東北軍的麾下。
黃顯聲以治軍嚴謹、作戰勇猛聞名於東北軍中。1931年9月18日晚,日軍突然炸毀柳條湖附近鐵路段,緊接著炮轟東北軍大營。黃顯聲頂住上級不可抵抗的壓力,下令各個公安局整編大隊就地抵抗。直到最後,黃顯聲依然沒有就地投降,而是命令分隊戰略撤退,攜帶彈藥向錦州待命。
瀋陽淪陷後,黃顯聲將全部精力和資源都投入到抗日工作中去,以原有的公安警察系統為基礎,著手組建抗日義勇軍,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前身。1932年春夏,東北義勇軍發展至鼎盛時期,「有數據顯示總人數達50餘萬。」義勇軍失敗後,不甘屈服的東北民眾紛紛加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中,主動站到了抗日鬥爭的最前線,用生命捍衛著國家的領土完整、捍衛著中華民族的尊嚴,用滿腔的愛國熱血澆築出不屈的精神。
黃顯聲雕像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抗戰,消滅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延緩了日軍侵略東北、建立統治秩序和南下侵華的進程。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英勇鬥爭,促進了東北人民的覺醒,也有力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極大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不僅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序幕,而且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的戰場。「由民眾組成的義勇軍成為遼寧省抗日鬥爭的唯一主體,致使遼寧省的抗日鬥爭主體不同於全國,是唯一一個幾乎完全由民眾肩負起抗戰使命的省份。」遼寧抗日義勇軍誓死反抗侵略者的「義」和「勇」,也成為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凝結於國歌的旋律中,傳唱不衰。據考證,《義勇軍進行曲》無論從詞曲產生的時代背景,還是從歌詞表達的主題、主體以及具體內容,都與遼寧境內興起的抗日義勇軍密切相關。九一八事變後,遼寧各地義勇軍風起雲湧,起義誓詞與抗戰歌曲也應運而生,這些起義誓詞在民間廣為流傳,抗戰歌曲在群眾中廣為傳唱,鼓舞了士氣,振奮了民心。
抗美援朝出徵地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從丹東出徵,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吹響「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角。其間,遼寧作為大後方的最前沿,共向前線輸送32.15萬人參軍參戰,246.2萬人參加各種戰勤工作,生產大量武器彈藥、軍需物品送往前線,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電影《鋼鐵意志》劇照
鞍山火車站,鞍鋼青年工人趙剛登上火車,揮手與趙鐵池、孟泰、王崇倫等人告別。與其他穿上軍裝的工友一樣,他的目的地只有一個——朝鮮。這一幕,來自已經上映的電影《鋼鐵意志》。這部電影還原了解放初期,鞍鋼廣大幹部職工以鋼鐵般的意志迅速恢復生產,支援抗美援朝戰場,攻堅克難、化危為機的場景。
時間追溯到1949年,我國的鋼產量只有15.8萬噸,1950年鋼產量為61萬噸,平均到每個中國人打半把菜刀都不夠。作為「新中國鋼鐵工業的長子」,鞍鋼打響了恢復生產的硬仗。在克服重重困難後,鞍鋼煉鋼廠的3、4號平爐,煉鐵廠1、4號高爐,煉焦廠9號焦爐等相繼投產。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12月15日,鞍山市號召全市上下以實際行動支援志願軍抗美援朝。
為了支持抗美援朝前線,鞍鋼堅持「軍工第一」,把軍工生產放在優先地位。志願軍急需方便且耐用的軍鎬、軍鍬,鞍鋼工人們不分晝夜,全力以赴、爭分奪秒地投入到生產中。機總廠廠長楊仿人和鞍鋼總工程師楊樹棠發明了「旋轉串鑄法」,極大地提高了軍鎬的產量和質量。至年底,鞍鋼生產出軍鍬和軍鎬共計36萬把,有力地支援了前線。志願軍急需大量炮彈,鞍鋼值班技師董秀春與當時9個平爐的爐長共同研究操作,在檢測手段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創造出「高溫、薄渣、活躍沸騰操作法」。經過推廣,成功冶煉出50錳炮彈鋼。鞍鋼老英雄孟泰把行李搬到了工廠,晝夜守在高爐旁,隨時搶修故障,他改進的高爐冷卻系統水管每天能節水兩萬噸;接到加工飛機副油箱拉杆的緊急任務後,鞍鋼的青年刨工王崇倫設計並製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用銑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並且全部達到一級品……正是這樣一個個鋼鐵身影,懷著一顆顆火熱的心,用他們的臂膀和身軀,讓鞍鋼的高爐熊熊地燃燒了起來,搭建出了抗美援朝戰場的「鋼鐵生命線」。
此外,還有眾多有志青年毅然告別親人走上戰場,獻出了青春、熱血乃至生命。汪立俊16歲參軍,曾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如今98歲的他記憶退化,常常認不清人,但每當身邊人哼唱起「雄赳赳,氣昂昂」,他就挺直了腰板,激動地跟唱「跨過鴨綠江……」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鞍山現有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300餘人。
共和國工業奠基地
【「一五」時期,遼寧承擔了國家156個重點項目中的24項,佔總數近1/6,1000多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都誕生在遼寧。遼寧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輸送大批人才,為我國國防工業建設和國家工業整體布局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話劇《孟泰》劇照
遼寧是「共和國工業的奠基地」。新中國成立之初,英雄的遼寧人民用「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錚錚誓言和不懈奮鬥,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的1000多個「第一」,奠定了共和國工業發展的根基。遼寧還是一個英模輩出的地方,尤其是被譽為「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的鞍鋼,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湧現出大批英雄模範人物,他們用汗水與奮鬥,鍛造出以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為核心的鞍山特有的英雄文化,為鞍山的城市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在新中國第一代勞動模範的英雄譜裡,記載著一個熠熠生輝的名字——孟泰。孟泰是鞍鋼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與鐵人王進喜齊名的我國產業工人英模的優秀代表,被譽為「老英雄孟泰」,曾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剛回到人民懷抱的鞍鋼,亟需恢復生產。孟泰把舊器材收集到一起,建成了當時著名的「孟泰倉庫」,在鞍鋼恢復生產、修復1號、4號高爐時立了大功。創造了一項奇蹟:修復兩座高爐上的管線,沒花國家一分錢。
話劇《孟泰》劇照
孟泰愛爐如命,愛廠如家。在1948年冬到1949年秋鞍鋼修復高爐的那些日子裡,孟泰經常不回家,尤其是在1、2、4號高爐點火開爐的前後,他乾脆住進了煉鐵廠。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鞍鋼人僅用半年多時間就讓企業開工生產,為新中國貢獻了第一爐鐵水和第一塊鋼材,孟泰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初期,孟泰組織全廠各方面人員進行聯合攻關,先後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自製成功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由他設計的雙層循環水,讓冷卻熱風爐燃燒筒提高壽命100倍。
王崇倫是鞍鋼英模譜上另一個熠熠閃光的名字。1949年8月,王崇倫進入鞍鋼軋輥廠,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鞍鋼職工隊伍中為數不多的年輕高級技工之一。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王崇倫投身技術革新,研製出「萬能工具胎」,將工業生產效率提升了6到7倍,為抗美援朝軍品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僅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生產任務,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當代發明家」李超,這位由普通工人成長起來的鞍鋼創新楷模,以持之以恆、勤奮鑽研的好學精神,立足崗位、創新實幹的踏實態度,先後解決生產難題260多項,獲得國際、國家發明展覽會金獎3項,65項成果獲鞍鋼集團和廠以上獎勵,創造經濟效益1.5億元。他主導完成的冷軋機乳液分區自動吹掃裝置研發和應用項目,在2014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鞍鋼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技術工人。
正是這一輩輩人,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用對事業的熱愛與執著、堅守與奉獻、拼搏與進取,助力了國家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
雷鋒精神發祥地
【雷鋒1958年來到遼寧,此後的三年零九個月中,當工人時表現突出,入伍後品質優秀,成為所在部隊全體官兵學習的榜樣。1962年8月,年僅22歲的雷鋒因公殉職。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同志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全國掀起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並影響至今。】
志願者在千山開展志願服務
鞍鋼股份煉焦總廠原機械化煤場,在一片平坦的空地上,兩臺昂首矗立的百歲門吊赫然映入眼帘,鋼筋鐵骨,豪氣十足。60多年前,這兩臺吊車曾見證了雷鋒駕駛推土機往來煤海間推煤平煤,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如今,雷鋒精神已深深根植於這座城市,鞍山市以學雷鋒活動的新進展新成效,不斷匯聚起振興發展的磅礴力量。
「當代雷鋒」郭明義幾十年如一日踐行雷鋒精神,時時處處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無論在什麼崗位上,他一直是鞍鋼鋼鐵生產鏈條上的盡責一環,也一直是雷鋒精神的堅定傳承者。他累計捐款50多萬元,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給500多個困難家庭送去了溫暖、關懷和希望,而自己卻甘於清貧,依然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他無償獻血、捐獻血小板折合總量已經超過6萬毫升,相當於他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他成為了改革先鋒、全國道德模範、「當代雷鋒」……
2009年7月,在鞍鋼各級組織的支持幫助下,郭明義發起成立了郭明義愛心團隊。在郭明義先進事跡的感召、激勵和引領下,郭明義愛心團隊蓬勃發展,不斷壯大,全國廣泛掀起了「跟著郭明義學雷鋒」的熱潮。目前,郭明義愛心團隊已達1400多支,志願者總數超過240萬人,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志願者團隊之一。
鞍鋼雷鋒紀念館建於1993年,其前身是始建於1971年的「雷鋒紀念室」,最近一次修繕為2008年。2016年3月29日,重新布展後的鞍鋼雷鋒紀念館正式開館,劃分為「雷鋒生平」「雷鋒在鞍鋼」和「千萬個雷鋒在成長」三大展區。在紀念館原有框架格局下,將展陳重點放在雷鋒在鞍鋼尤其是在原化工總廠工作期間的成長曆程。此次重新布展共更新照片155張,新增實物23件,一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文物首次公開展示,其中包括雷鋒在來鞍鋼途中秉燭夜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可愛的中國》兩本書,當年與雷鋒共事的師傅、工友、老鄉等親筆撰寫的回憶錄,雷鋒在鞍鋼工作時穿過的秋衣、用過的搪瓷茶缸等生活物品,這裡成為我市紅色教育基地。
多年來,雷鋒精神在鞍山不斷發揚光大,「學習雷鋒好榜樣」的形式也日益豐富、多元。鐵東區鋼城街道的宣傳幹部高國彥,2001年創建了「紅星宣講團」,宣講團中十幾位老年志願者利用個人休息時間,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春風化雨般將黨的聲音、黨建故事傳遍身邊,被稱為「紅色宣講輕騎兵」。他們不斷創新載體,陸續創建了「紅星大課堂」「空中大課堂」「道德大課堂」等系列宣講大課堂。經過不懈努力,到現在高國彥建立了28個宣講微信群,製作了120多部短視頻,在微信平臺採取播放短視頻的方式進行線上宣講,累計受眾達10萬餘人次。
多年來,鞍山高度重視弘揚雷鋒精神,以選樹先進典型為抓手,大力開展學雷鋒活動。「中國好人」劉娟、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李華瑞等一大批先進人物以及馮志國愛心團隊、「五老小紅帽」愛心團隊等先進團體遍布城市各個角落。這些紅色資源富礦,為鞍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提供了豐富滋養,也時刻激勵我們在「十四五」的新徵程上,為實現新時代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突破不斷奮鬥。(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片)
全媒體記者 楊峰 劉慶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