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的不一定是好的(不一定越貴越好)
2023-11-11 02:49:52 1
關注我,和600萬差友一起玩轉科技~
動手能力強一點的差友都有過自己配電腦的經歷吧。
從買主板、CPU、顯卡,到機箱、電源、內存條,騷一點的再搞個 RGB 燈帶,花上一天的時間自己組裝起來,成就感不亞於拼裝一臺宇宙飛船。
對於裝機黨來說最痛苦的一點其實不是主機本身,而是在顯示器上的糾結,屏幕往往不能像主機一樣定製需求,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款式很容易就挑花了眼。
想當年託尼在同一品牌的一款 1080p 和 2k 顯示器之間糾結了好久,最後還是咬咬牙上了 貴出一半價錢的 2k 顯示器。
結果不用猜,受制於 24 寸的屏幕大小, 這款 2K 在顯示上並沒有給託尼帶來想像中那麼炸裂的視覺享受, 反而有點像是把錢砸在了莫須有的參數上。
同尺寸下 1080p 和 2k 的比較
誇張一點,裝機的預算不夠的,就只好在屏幕上削減,一萬多的主機配上一塊幾百的垃圾顯示屏,演繹當代曠世畸戀。
託尼覺得,買顯示屏還是要先從使用的需求入手,日常的使用需求歸根結底無非是看電影,玩遊戲,專業圖像處理三種。
而這三種需求分別對應的是解析度、刷新率、色域,組成了挑選顯示屏的基本三要素。
上述三要素裡,只要一塊屏幕其中一項要素足夠好,基本上就不會坑爹。
因此託尼決定圍繞這三點,來給大家聊一聊顯示屏如何挑選。
解析度解析度相信沒有人會不知道,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視,屏幕面板上的像素點越多,屏幕解析度就越高,畫面就越清晰。
現在市面上的常見的解析度主要是 1920*1080,2560*1440,3840*2160 三種,在顯示屏市場的約定俗成下,2560*1440 對應 2k 解析度 ,3840*2160 則對應 4k 解析度。
看大片一定要屏幕大才爽,在預算足夠的情況下, 27 寸的 4k 屏幕無疑是應該最優先考慮的。
要是選擇了 24 寸或以下的屏幕大小,就不太建議上 2k 或是 4k 了,綜合實際體驗來說,和 1080p 的屏幕相差不多。
如果你是遊戲玩家的話,一定對刷新率這個詞不會陌生,它指的是每秒鐘屏幕刷新畫面的次數,好比說電影的幀數一般是 24 Hz,意思就是每秒能顯示 24 幀的畫面。
一般顯示屏的正常幀數穩定在 60 Hz 左右,可對於職業電競選手來說,這顯然無法滿足他們低延遲操作的需求。
專業電競屏的幀數在 144 Hz 甚至更高,在高幀數下,畫面中每秒能看到的細節會更豐富,這在 FPS( 射擊遊戲 ) 中可能直接決定了遊戲的輸贏。
下圖左側畫面還出現了撕裂
然而大多數的高刷新率電競屏都只有 1080p 的解析度,畢竟很少有人用 4k 玩電競遊戲,如果沒有屌炸天的顯卡,過高解析度會影響性能。
若是想要升級到 2k 或者 4k,各路奸商的標價就水漲船高了。
最後來講講讓人一頭霧水的色域。
專業的平面設計師和攝影師對於屏幕的色域有著較高的要求,倘若無法如實顯示顏色,解析度再高也是沒有用的。
從字面上來理解,色域指的是屏幕所能現實的最大顯示範圍,在顯示屏的領域,會用一下三種色彩空間去衡量色域的範圍。
Adobe RGB:Adobe Systems 於1998年開發的色彩空間NTSC:( 美國 )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制定的電視色彩標準sRGB: 微軟聯合愛普生、HP惠普等提供的一種色彩定義標準光看這三種標樁的覆蓋範圍的話,是 Adobe RGB > NTSC > sRGB,不過嚴格來說,這三種標準都有自己獨立的色域,不能一概而論。
總體來說,能達到 72% 的 NTSC 色域或 100% sRGB 色域的屏幕完全能滿足日常的顯示屏使用範圍。
而達到 92% 的NTSC 或 90% Adobe RGB 標準就算作是廣色域屏幕了,這類屏幕適合對色彩廣度有嚴格要求的專業人員使用,例如設計師,攝影師。。。
總結聊了這麼多,還是要回到預算的問題上來,硬體不談預算,和耍流氓沒什麼兩樣,託尼在這裡給大家打個樣,僅供差友們自行參考。
1000-2000 預算:建議解析度優先,刷新率次之。
2000-5000 預算:建議解析度刷新率兩開花,或者是廣色域屏。
5000 以上預算:三要素參數全部拉滿,哪個好看買哪個。
1000 以下的預算還是去網吧包月開黑比較實在了。。
圖片、資料來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68312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9038/https://mp.weixin.qq.com/s/c6c1mRZsADzMW1N3gfEikQ「 用電腦還是要注意勞逸結合啊~ 」
歡迎點讚、評論,分享你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