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文殊菩薩開光法會(五臺山裡哪裡可以開光)
2023-11-09 20:06:32 1
五臺山文殊菩薩求什麼
是求子、求智慧、求事業的。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或謂其為已成之佛,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或謂其為實在人物,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謂,此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後至釋迦牟尼佛所出家學道。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所乘之獅子,象徵其威猛。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我想許願求考上理想學校研究生,那幾個寺院一定要...
黛螺頂。黛螺項就是人們所說的「小朝臺」之處。五座臺項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臺項,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叫「大朝臺」。黛螺頂把五座臺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臺項,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臺」。要把五座臺頂部轉遍,不具備較強的體質,沒有足夠的時間,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頂,來回有半天時間就夠了。同樣能了卻「朝臺」的心願。所以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臺人。」
還有白塔寺,五臺山的象徵,一定要去的。
說句題外話,您去朝拜五臺山很隨喜的。不過,能不能考上,要看您的福報。多培福報,放生印經,可增智慧福報。
什麼以後五臺山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與五嶽由皇帝所封不同,做為菩薩道場的佛教名山卻是沒有任何皇帝能封得了的,那麼,它們是怎麼個由來呢?四大佛山本無何為首之說,只因上師嘎瑪仁波切與五臺山淵源極深,每年都要帶著眾多弟子朝拜五臺山,今天就先從五臺山說起。
五臺山位於山西忻州市五臺縣東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組成,其中五座環抱高峰,峰頂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臺,故名。佛祖釋迦牟尼住世時足跡並未到過中國,但五臺山卻是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由佛祖親口說出是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諸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大地)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中國古稱震那(China)國,五臺山亦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徵。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等入中土後,以天眼神通觀之,即知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唐時法藏著《華嚴經探玄記》卷15說:「清涼山則是代州五臺山也。於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三卷。」唐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中亦說:「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於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
歷代以來,有關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靈應跡的傳說及其它神異事件極多。《感應錄》中有一則貧女故事,說五臺有靈鷲山,山下建靈鷲寺,每年春天,必設無遮大會(頌經懺拜法會)。凡參加者須隨喜功德,令來者所求滿願。北魏時,法會日來了一貧女,攜兒背子又牽了一條狗,剪一束頭髮交給主事者說:「我貧苦,無物可施,僅頭髮而已。」執事無奈收之。又說:「我時間緊迫,等不及開飯,先吃好嗎?」 執事給三份,貧女言不夠,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貧女說還少一份,執事覺得奇怪,連狗都有了,為何還欠一份?貧女指著肚子說:「還有一個,尚未出生!」執事起了嗔心,斥其貪得無厭。瞬間,貧女湧現虛空,說偈云:「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貧女變文殊,狗成金毛獅,二子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憎愛何?」法會大眾,慚愧有眼不識菩薩,頂禮懺悔,再求開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說畢隱而不現。眾將所施秀髮建塔供養。明萬曆年初,塔頹,圓廣法師發心重建,掘得大士聖發數根,呈金黃色,但如舍利子,隨各人業障,所見不同。聞塔尚存,在大塔院側。
楞嚴經云:菩薩示現,不欲人知,若洩露,則不知所終。文殊菩薩道場雖在五臺,但無處不現,應化事跡不少。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又名法順,俗姓杜,人稱杜順。德重當時。其有弟子智衝,執意朝禮五臺,屢勸不聽,乃付一密函並云:「到五臺,不見文殊再拆閱。」 智衝尋遍五臺,渺無文殊蹤跡,詢問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順和尚是也!」轉身之際老翁已不見,急拆函,上有一有偈云:「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更問彌陀!」文殊菩薩近在眼前,朝夕相處,竟整天妄想,奔波五臺,禮拜山坡而已!急忙趕回長安城,杜順和尚已圓寂了。正所謂有眼不識泰山!
五臺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受到了僧俗信眾的信仰、歷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護持,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開創本宗基地,使五臺山形成漢藏佛教兩大體系匯合、各派寺院並存、顯教密教競傳的獨特格局。五臺山佛山聖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
五臺山佛教的興起和佛寺的興建始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以後,諸帝也都崇佛。高齊時中相劉謙之,是一名太監,他篤信佛法,厭倦世俗,不喜塵勞,雖然身在朝廷宮闈,卻經常持誦文殊菩薩聖號,每天念誦達七萬遍之多,並以此為定課,不論事務多繁忙,他持誦菩薩名號從沒有間斷過。天寶年間,劉謙之隨侍高齊三王子入五臺山參訪聖跡,見到誠篤堅志的王子為了供養大聖文殊菩薩,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動,內心自念:「王子能為法捨身,我又何嘗不能?」於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嘆身遭宮刑,非佛法器(佛經中記載,以男根不具,列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涼山(五臺山),專志修行。於是奏請當朝皇上準允在清涼山上專心修行,以期日後能有所成。皇上許之。劉謙之遂不再返朝,在五臺山上住了下來,整日裡持名閱經。後竟長出鬍鬚,復得大丈夫相,讓皇帝大為震驚。有一天,劉謙之忽然心眼開通,領悟法要,竟然造出了《華嚴論六十卷》留傳後世(見《大唐內典錄》)。皇帝重佛,朝野風從,一時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等,紛紛施財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禮靈跡。
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神遊五頂」,敕命重建五臺山清涼寺,竣工後,命名僧感法師為寺住持,並封感法師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清涼山住持感法師成為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最高僧官,這是五臺山在全國佛教界取得舉足輕重地位的發端。
由於有關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靈應跡的事跡傳說很多,五臺山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文殊經上說:「若人聞此五臺山名,入五臺山,取五臺山石,踏五臺山地,此人便有福報,積累功德,超四果聖人。」在大顯通寺的一座用金箔包裹的銅殿裡供奉著一張文殊菩薩顯靈的照片,非常的清晰,這是當年林彪為了在五臺山建造私人宅邸,用炮炸掉了三座寺廟,一位記者想要拍下轟炸過程,結果照片洗出來後竟有張菩薩顯靈的照片。據說文殊菩薩在五臺山最近的一次顯靈是在04年塔院寺方丈圓寂後不久。去五臺山旅遊的大眾亦經常見到各類應跡,有興趣者不妨去網上搜索「五臺山顯靈」。
五臺山是哪位菩薩的修行道場?
文殊菩薩
去五臺山拜佛注意什麼?
一切恭敬就好 燒香 擺供 磕頭 有事求之 無事供養 一種真誠就行··········
五臺山怎樣請財神
五臺世俗認為,平時請財神的日子是陰曆每月的初一或十五,請入財神還要擇日開光。五臺山年節在大年初二請財神,請財神要設供品,要點燭焚香,磕頭,鳴炮。祈福求財乃人之常情,也是許多人的生活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人懸梁刺股,學以致用,靠自己的能力服務於社會,實現自己的理想,有的人夢想著不勞而獲,甚至靠非法手段獲得不義之財,還有人靠自己的誠心和恬淡無華,一無欲而生滿足,以知足而求快樂,所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晚食以當肉,無病以當富貴。」正是,幸福人人求,常福時時有,處處皆幸福,不同是,財神像迎請回家之後,要找合適的地方供奉。 一般來說,家中的廚房、餐廳、衛生間是不能供奉佛像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不要供在臥室中。如果為居室條件所限,不得不供奉在臥室的話,休息的時候,要以淨布遮蓋,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最好不用。如果家中已經有供奉佛像,可將財神供奉在佛或者菩薩的旁邊,不應供在主位上。如果您請的是護身符,不要放在下衣的口袋中。文財神(比幹):使你和氣生財,除去一切憂愁,煩惱之事。上下裡外一團和氣,使事業蒸蒸日上,萬事如意,財源滾滾。黃財神(趙公明):能夠幫助你橫財不斷,偏財日盛。武財神(關公):招財進寶,除兇化煞,平安進財,安全無故。五爺:大智師利文殊菩薩之化身。五爺能使您化解三災、八難。三災:即:天災、地災、人災。八難:即:傷殘、病殘、牢獄之災、丟官、破財、小人暗算、妻離子散、飛來橫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