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的幾位大佬(陳進仍是多家晶片公司幕後老總)
2023-04-17 22:46:14 1
2006年,當「漢芯門」事件舉國皆知後,騙取了上億元國家科研基金的上海交大教授兼博導、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上海矽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執行長,除此之外,還身負著「長江學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種榮譽稱號並領取專項津貼的陳進,被上海交大撤銷了一切職務,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協等部門也一併撤銷了他的所有榮譽稱號。
巨騙逍遙法外未受任何法律懲處2006年5月,上海交大通報了「漢芯」系列晶片涉嫌造假的調查結論和處理意見:
調查顯示,陳進在負責研製「漢芯」系列晶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造假和欺騙行為,以虛假科研成果欺騙了鑑定專家、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地方政府和中央有關部委,欺騙了媒體和公眾。
上海交大撤銷陳進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職務;撤銷陳進的教授職務任職資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科技部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科研項目的執行,追繳相關經費,取消陳進以後承擔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的資格;
教育部決定撤銷陳進「長江學者」稱號,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資格,追繳相應撥款;
國家發展改革委決定終止陳進負責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的執行,追繳相關經費。
儘管事件涉及巨額國家科研經費流失,上海交大的處理決定中隻字未提事件責任人,尤其是始作俑者陳進本人應負怎樣的法律責任。
2006年年末,還有記者專門去向國家有關部委求證,結果是確實沒有任何相關責任人因漢芯造假案而受到法律追究。
其實,在中國的這種可以逃避法律制裁的事情也是見怪不怪了吧,因為這種規模的造假都不是一個人能搞出來的,很可能是一個體系在造假。
我想,每個富有正義感的中國人,對這種行騙的事件都會有極其憤怒卻又不得不克制的衝動,這種如鯁在喉的感受,如同一盆洗腳水從頭澆下,臭的你想吐又吐不出來。
神奇的是,陳進本人並沒有離開晶片行業,甚至與「上海交大」仍然保持一定關聯。
曾經的「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現改名為「上海領微科技有限公司」,而陳進仍然為上海領微的唯一一名自然人股東,持股比例為10.5%,認繳出資額為534.6萬元。
這家上海領微,還同時是「上海矽寶通訊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矽智晶片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60%和40%。
其中,陳進本人直接持有上海矽智20%股份。
當數碼設備和手機在中國如火如荼的發展時,這家從事多媒體處理器晶片的設計公司——上海矽智晶片有限公司和另一家智慧型手機方案設計公司——上海新奧通訊的晶片還一度在市場上走紅。
陳進在「漢芯事件」之後,很快就進入了以上兩家公司,並領導這兩家公司真正走向了商業之路,還算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除此之外,陳進作為股東的公司還有「上海矽盛微系統科技有限公司」、陳進持股15%。
上述企業有著共同的特點:幾家公司的法人都不是陳進,但是陳進的佔股比例很大甚至直接控股;其次,這些企業大多的主營業務仍與晶片技術研究相關。
行騙了國家上億元的資金難道可以逍遙法外嗎?我查閱了一些法律條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第三條:詐騙公私財物雖已達到「數額巨大」的標準,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為人認罪、悔罪的,可以根據刑法第三十七條、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1,具有法定從寬處罰情節的;
2,一審宣判前全部退贓、退賠的;
3,沒有參與分贓或者獲贓較少且不是主犯的;
4,被害人諒解的;
5,其他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
大家注意到第2條沒有,全部退贓就可以免於刑事處罰,如此模稜兩可的法律約束力,對這種舉國皆知的巨騙,竟然不能以律法懲罰之,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嗚呼哀哉。
陳進以一人之力阻礙了中國晶片發展的良好趨勢,那麼中國的晶片發展的難題是什麼呢?
中國半導體技術之路的絆腳石半導體技術包含所有電子組件的設計與加工,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屬於國家高度重視和鼓勵發展的行業。所以說半導體技術是一個國家的科技命脈也不為過。
當全世界都在不遺餘力的發展半導體技術時,卻有一座大山橫在中國半導體發展的路上,它就是《瓦森納協定》,全名為《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安排》。
這是在1996年成立的一個旨在控制常規武器和高新技術貿易的國際性組織。協定中包含了兩大項協議。
一項是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清單,涵蓋了先進材料、材料處理、電子器件、計算機、電信與信息安全、傳感與雷射、導航與航空電子儀器、船舶與海事設備、推進系統等9大類。
另一項是軍品清單,涵蓋了各類武器彈藥、設備及作戰平臺等共22類。
《瓦森納協定》是一種建立在自願基礎上的集團性出口控制機制。其根本目的在於通過成員國間的信息通報制度,提高常規武器和雙用途物品及技術轉讓的透明度,以達到對常規武器和雙用途物品及相關技術轉讓的監督和控制。
但無論從其成員國的組成還是該機制的現實運行情況看,《瓦森納協定》都具有明顯的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特點,並且美國起著領導和主導的地位。
對於中國的半導體發展,因為《瓦森納協定》的存在,從晶片設計到加工等多個領域,都無法獲取海外的先進技術。
除了不能買到最新的生產設備之外,華裔工程師還不能進入到歐美等知名半導體公司的核心部門。
所以,中國的半導體技術產業,因此受到了從生產設備到人才積累的全方位壓制。
例如在1990年至1995年,中國電子工業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兩個國家項目——「908」和「909」工程,分別投資20億和100億人民幣傾力發展晶片技術,但是受到美國和日本等國在設備、技術出口管制方面的限制而舉步維艱。還被外國人嘲笑為「中國人以為有了錢就能搞半導體」。
直至今天,即使中國企業能夠掌握先進的工藝製程,也因無法得到先進的設備而不能進行晶片的實際生產。
半導體技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把電晶體微小化。比如說華為就能夠設計出高端的7nm晶片,甚至是5nm晶片。但由於缺少製造7nm晶片和5nm晶片的光刻機,華為至今都無法將其投入量產。
還有我國中科院甚至突破了2nm晶片的技術瓶頸,並成功掌握了設計2nm晶片的技術,只要光刻機到位,2nm晶片就能實現量產。
但目前擁有納米級光刻機製造能力的企業——荷蘭的ASML公司,卻被美國限制對中國出口,川普政府為「阻止荷蘭向中國出售晶片製造技術」,暗中進行了大量工作。
美國單方面 「阻止運動」 開始於 2018 年,也正是在這一年,荷蘭政府向 ASML 公司發放了出口許可證,允許其向一家中國公司出口一臺價值為 1.5 億美元的 EUV 光刻機。
在荷蘭政府發放出口許可證之後的幾個月中,美國的政府官員仔細研究了他們是否可以徹底阻止ASML公司向中國出售光刻機,並與荷蘭政府相關人士進行了至少四輪談判。
2019 年 6 月,美國國務卿邁克 · 蓬佩奧直接遊說荷蘭首相馬克 · 呂特來阻止向中國出口光刻機,此外,美國政府官員還多次在不同場合向荷蘭政府施壓。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中國芯」?為了跟上摩爾定律的節奏,如今的矽基晶片加工工藝已經遇到了瓶頸,因為隨著晶片電晶體尺寸的不斷縮小,源極和柵極間的溝道也在不斷變小,當溝道小到一定程度時,量子隧穿效應就會變得極為容易。
說白了,就是不用加電壓,源極和漏極都有可能互通,這就失去了電晶體本身的開關作用,因此也無法實現邏輯電路。
那麼既然矽基晶片是一種即將到達瓶頸的技術,我們大可不必花費大量的金錢,以及人力和物力去發展這種晶片。
我國現如今在碳基晶片和量子晶片方面的研究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碳基晶片近年來,基於碳納米管的碳基電子學研究也取得了飛速發展,並逐漸從基礎研究轉向實際應用。
用碳納米管做的電晶體,它的電子遷移率可以是矽的1000倍,通俗來說就是碳材料裡面電子的群眾基礎更好。
再比如,碳納米管裡面的電子自由程特別長,通俗的理解就是電子的活動更自由,不容易摩擦發熱。
由於這些天生的優點,用碳來做電晶體,甚至不用像矽電晶體那麼小,就可以取得同等水平的性能。
在2019年,美國開發出迄今為止用碳納米管制造的最大計算機晶片,一顆由1.4萬餘個碳納米管電晶體組成的16位晶片,證明可以完全超越同尺寸級別的矽基晶片。
碳基晶片發展緩慢的癥結,也是在製造工藝四個字上。要想製造出性能比肩商用器件的碳納米管晶片,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能製造出,高純度、高密度、排列整齊的碳納米管陣列。
美國在2019年發布的碳納米管晶片,所用到碳納米管陣列的純度只有四個九,也就是99.99%。而專家預測這個純度至少應該在六到八個九的時候,才能夠讓碳納米管晶片的性能比肩傳統晶片。
我國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的張志勇和彭練矛教授的科研團隊,通過獨創的製備工藝,在4英寸的基底上,製備出密度為120/μm、純度高達六個九,也就是99.9999%的碳納米管陣列。
在密度和純度這兩個重要的指標上,比過去的類似的研究高出了1-2個量級。
並且基於這種高品質的碳管陣列,研究人員還批量製作出了相應的電晶體和環形振蕩器來驗證這種新工藝的批量生產潛力。
根據理論計算和實驗結果均表明,碳基晶片的電晶體採用平面結構即可縮減到5nm柵長,且較同等柵長的矽基晶片具有10倍性能和功耗的綜合優勢。
量子晶片2019年,中國科技大學和浙江大學領導的兩個研究小組在開發量子晶片方面均有了重大的突破。
來自中科大潘建偉研究團隊展示了他們在 24 位量子比特晶片上施展的「魔法」。
他們驗證了玻色-哈勃德模型的理論,並在一定意義上顯示了玻色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對於基礎粒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我們如果將光子看成是能夠存儲信息的單元,而事實上它們也是存在於量子晶片的量子比特上的,那麼這樣的實驗也可以看成是量子比特間進行通信的嘗試和探索,對於量子計算機以及量子通信有指導意義。
最後實驗本身驗證了 24位量子比特晶片的正確性,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後會有更多、更複雜的實驗能夠在這樣的架構上實現。
浙江大學為主的研究團隊雖然也是開發並使用高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但是他們有新的亮點。
他們合作開發出具有 20 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雖然量子比特數沒有達到 24位,但是該晶片成功實現多量子的全局糾纏態,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
全局糾纏,通俗的理解就是讓所有量子比特協同起來參與工作。
研究團隊基於晶片的全局糾纏實現了 20 比特的薛丁格貓態。
所謂薛丁格的貓態,就是不確定狀態的疊加。
正如「薛丁格的貓」這一著名假想理論,當我們未打開盒子之前的貓應該是「既死又活」的,但是我們無法在宏觀經典世界看見這所謂的「既死又活」的貓。
然而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已先後通過各種方案獲得了宏觀量子疊加態,即薛丁格貓態。
此前,科學家最多使 4 個離子或 5 個光子達到「薛丁格貓」態。但如何使更多粒子構成的系統達到這種狀態,已成為實驗物理學的一大挑戰。
浙江大學的實驗結果令人激動,在短短的 187 納秒之內,20 個量子比特經歷多次變換,最終形成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狀態的量子糾纏態——他們真的看見了「既死又活」的貓。
這兩個團隊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都屬於領先地位,讓我國的量子晶片技術站在了世界第一梯隊,終於不再受制於人。
結語當前,美國、日本、韓國、歐洲等國家基本上壟斷了矽基晶片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建立了難以逾越的技術生態體系和智慧財產權壁壘。我國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傳統高端通用晶片的國產化替代。
但是,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加速演化,我國應綜合評估未來晶片技術的當前研發階段、未來發展趨勢、市場效益潛質和國際競爭格局,正確把握未來晶片市場的航向。
期待,我們的「中國芯」之路就在不遠的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