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已經改變戰爭形態了嗎(為什麼無人機沒有徹底改變戰爭)
2023-04-17 04:53:49 3
為什麼無人機沒有徹底改變戰爭:
空戰中持久的「隱匿者-發現者」對抗
作者:Antonio Calcara, 義大利LUISS Guido Carli學院政治學系博士後研究員;Andrea Gilli, 斯坦福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成員;Mauro Gilli,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軍事技術和國際安全領域高級研究員;Raffaele Marchetti, 義大利LUISS Guido Carli學院教授;Ivan Zaccagnini,羅馬第三大學國際安全系。
來源:Calcara, A., Gilli, A., Gilli, M., Marchetti, R., and Zaccagnini, I. (2022) Why Drones Have Not Revolutionized War: The Enduring Hinder-Finder Competition in Air Warfa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6(4), pp.130-171.
導讀
在持續了大半年的俄烏衝突中,俄烏雙方均使用了大量無人機。在衝突前期,烏軍無人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烏軍的抵抗作出了貢獻。據報導,當地時間10月10日,烏克蘭軍方表示俄羅斯動用了24架無人機(和84枚巡航飛彈),襲擊了烏克蘭至少14處地區;10月13日,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在北約防長會上呼籲向烏克蘭提供更多防空系統。
本文基於史蒂芬·比德爾(Stephen Biddle)「(陸戰)現代兵力運用體系」,提出了一種關於防空和空中突防之間「隱匿者-發現者」對抗的新分析框架,並用於探討無人機的有效性。該理論認為,無人機很容易受到防空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的攻擊,而且無人機需要其他兵力結構資產的支持才會有效。這種「隱匿者-發現者」對抗對於那些無法掌握「(空戰)現代兵力運用體系」(即一系列戰術、技巧、程序、技術、以及隱藏自身和發現目標的能力)的國家而言,無疑會使其付出更高的成本。作者從傳統「無人機革命論」和空戰中的現代兵力運用體系中推導出可觀察的推論(歸結為三個因變量:攻防平衡、力量分配、兵力運用),然後通過三個案例(2019-2020年利比亞無人機戰爭、2011-2020年敘利亞內戰中的無人機戰爭、2020年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的衝突)進行檢驗。
本文認為:無人機並沒有產生進攻優勢,沒有產生「平衡」強國和弱國的作用,也沒有消除近距離作戰。因此,無人機本身並沒有產生革命性影響。對此,本文提出了兩個政策建議:其一,政策制定者應警惕那些尋求激進地改變兵力結構和防禦姿態的呼聲;其二,大國也許能通過為其盟友提供防空系統、電子戰系統和技能熟練的軍事人員來重新平衡一場有大量無人機作戰的戰場態勢。關於無人機作戰的傳統觀點
在過去的二十年,軍用無人機及其在軍事行動中的運用逐漸引人注目。但是,大多數學者並沒有在實證上研究無人機的戰術和作戰效果,而是假定這些效果存在。從這些假定出發,他們推導出無人機作戰的戰略、政治及本體論意義。
1.無人機革命論:支持者
根據傳統的觀點,無人機代表了戰爭的重大轉折點。這種「無人機革命」敘事建立在無人機應發揮的三種主要作用之上。第一,無人機可以產生進攻優勢,因為它們可以突破現代防空系統。第二,由於無人機的生產成本低且複雜性有限,無人機降低了發起軍事行動的門檻,因此無人機是軍事大國和軍事小國之間的一種「平衡力」。第三,無人機使國家能夠在不部署地面部隊的情況下作戰,因此,無人機將使近距離作戰變得過時。
2.無人機革命論:懷疑者
一些學者則質疑「無人機革命論」,他們指出,因為它們需要指揮、控制和通信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所以只有經濟上和軍事上強大的國家才能在軍事行動中有效地使用無人機。一些學者則強調當代的(current-generation)無人機容易受到現代防空系統的攻擊,這使它們在與有能力的國家發生傳統衝突時寸步難行。但是,這方面的研究未能解決關於無人機的一些主要問題。首先,這些學者已然接受了某些核心觀點,例如無人機面對防空系統時的脆弱性,但他們並未深入研究。另外,在諸如利比亞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下稱「納卡地區」)的衝突中,當代無人機成功地被運用於傳統環境中,這與懷疑者的期望相反。最後,那些指出當代無人機脆弱性的學者們只是孤立地討論無人機,而不是把它們放在聯合作戰行動中進行探討。
空戰中的現代兵力運用體系
為了理解軍用無人機的有效性,作者提出了一種基於史蒂芬·比德爾(Stephen Biddle)「現代兵力運用體系」的理論,並對其作出調整以應用於空戰。
1.火力革命的演變
比德爾分析的出發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生的火力革命(the firepower revolution),那時一系列槍炮製造技術的革新極大地增強了火力的射速、密度和精度。暴露在猛烈的火力之下變得十分致命,部隊則被迫設計新的方案以使其能在戰場上向前推進。比德爾把這些方案稱為「現代兵力運用體系」(the modern system of force employment),即一系列戰術和步驟,包括「戰術層面的掩護、隱蔽、疏散、壓制、獨立小隊調動和聯合作戰」以及「戰役層面的縱深作戰、預備隊和差異化集結」。國家是否掌握這種「現代體系」可以解釋20世紀及之後的現代陸戰的勝利和失敗。
作者認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第二次火力革命大大地增加了現代空戰對空中突防和防空的殺傷力。這種殺傷力導致了空軍和防空之間的「隱匿者-發現者」對抗,這包括躲開敵方的傳感器,同時發現敵方目標。與陸戰相比,空戰中的現代兵力運用體系對於防空和空中突防雙方而言都更具挑戰性。
2.現代防空體系
防空必須探測、定位、識別、追蹤,如有必要,還要向入侵者開火,同時避免被敵方的網絡和電子反制措施(如:網絡入侵、壓制性電子幹擾[jamming]或欺騙性電子幹擾[spoofing])所削弱,同時還要避免成為敵方對敵防空壓制的目標。發現目標的同時又不被發現是很有挑戰性的,理由有以下兩類。
(1) 防空的挑戰
首先,由於突防航空器的射角不同,對於陸基防空系統來說,掩護的機會更加有限。再者,與地面部隊防禦一塊既定的領土相比,隱蔽在本質上對於防空而言更為困難。另外,即使雷達關閉,防空系統也難以隱蔽,因為機載傳感器可以捕獲它們的無線電通信及其熱信號特徵、雷達特徵或視覺特徵(由發電、雷達反射或糟糕的偽裝產生)。最後,與陸戰相比,防空的技術需求更大。訓練有素的士兵只需配備自動步槍和炸藥就可以對高度機械化的地面部隊造成嚴重的威脅,而防空則要求發現、定位、識別、跟蹤及與接敵的高級技術,例如預警雷達和目標捕獲雷達,以及高射炮和地對空飛彈。
(2)防空視角下的「隱匿者-發現者」對抗
發現進犯的目標而避免自身被發現也取決於敵方的技巧和能力。為了達成目標,防空要求具體的戰術、程序、技巧、技術、行動計劃、支撐資源以及攔截入侵者的能力,同時防止敵方發現、削弱和摧毀其自身資產。
針對只擁有低性能航空器且缺乏支撐資源的國家,一國防空則不需要很強的技術和能力(如預警雷達、指揮和通信中心和沒那麼精密的防空系統)。然而,隨著敵方航空器性能的增強和支撐資源的增加,防空的挑戰變得越來越艱巨,尤其是考慮到敵方試圖使用「假目標」(decoys)、電子戰(electronic warfare)、網絡攻擊(cyberattacks)和對敵防空壓制來削弱和摧毀綜合防空系統(the integrated air defense system)或其個別單元。
針對有能力的敵方,有效的防空需要由多重機載與陸基傳感器(airborne and ground-based sensors)以及發射平臺(shooting platform)而組成的綜合性網絡(an integrated network)。防空還需要可靠、安全的通信系統,它可以快速地把信息傳輸到指揮和控制中心進行處理,然後再傳輸到多個接敵前哨(engagement outposts),以便他們能夠捕獲、跟蹤和攻擊預定目標。此外,一國必須擁有夠攔截近程/低空和遠程/高空來襲敵機的多種類接敵系統。
敵方致力於發現和削弱防空系統的關鍵節點並儘量避免自身被發現,這使得防空任務更加艱巨。敵方會綜合運用:各種網絡攻擊去幹涉整個網絡或部分網絡、「假目標」和欺騙性電子幹擾以欺騙雷達、幹擾以削弱雷達和通信、諸如低空飛行等具體戰術以延緩或減少被發現的機會、以及壓制資產以摧毀雷達或迫使其限制發射信號和/或再定位。相應地,各國需要保護他們的綜合防空網絡及其單獨的組成部分,使其免受網絡、電子和物理攻擊。在這個意義上,接敵前哨需要具備先進電子反制措施的雷達。此外,防空網絡需要先進的陸基和機載雷達系統,使其得以發現低空飛行的小目標。最後,防空也需要技術精湛的人員以及合適的作戰概念(concepts of operations)。
3.現代空中突防體系
現代防空系統展示了對軍用航空器的一種致命威脅。因此,為了滲透敵方領空並執行預定任務,軍用航空器不得不躲避、削弱或摧毀陸基防空系統。在不被發現的同時,在敵方領土內搜尋敵對目標,是很有挑戰性的。理由有以下兩類。
(1) 空中突防的挑戰
相較於防空,現代兵力運用體系對於空中突防而言甚至更加艱巨。首先,面對敵火時,空域不能提供掩護的機會。因為航空器不能承受結構損壞,所以它們要避免被發現。此外,與陸地相比,空域僅提供有限的隱蔽機會。突防航空器通常比陸基防空系統更容易被發現和瞄準,因為二者周圍的環境不同——航空器周圍的環境很簡單,陸基系統周圍的環境則很複雜。最後,為了減少被發現的機會,或一旦被發現後避免被攔截,空中突防嚴重依賴於減少航空器暴露於敵對火力的技術。
(2) 空中突防視角下的「隱匿者-發現者」對抗
敵方的防空系統給空中突防帶來了挑戰。要滲透擁有有限防空力量(比如高射炮和單兵可攜式防空系統)的國家領空,一國空軍只需飛過敵方防空力量可達到的最大高度。在這種場景下,空中突防仍需要大量情報收集和處理、目標捕獲、任務規劃和通信等方面的基礎支持。但是,削弱和摧毀敵方防空系統可能不是必要的。
隨著敵方部署更加先進的防空系統,空中突防對技能的要求會變得更高。針對擁有綜合防空系統的國家,空中突防需要具體戰術、已驗證的程序、大量的作戰規劃、支撐資源、先進技術以及有經驗和精通專業的人員。要在競爭激烈的領空中突防和作戰,一國需要專門執行突防任務的航空器(比如隱形戰機)。然而,面對先進的防空系統,隱形戰機是必要的,但並非擁有隱形戰機就可以一勞永逸。一國還需綜合運用網絡攻擊、電子戰和壓制軍事資產,以降低其隱形戰機被攔截的風險。當然,以上這些選項都需要顯著的基礎設施能力、組織能力和技術能力,它們的成功由交戰雙方的相對實力所決定。
因為敵方會試圖隱蔽主要軍事資產、創造假目標(false targets)(比如無線電頻率發射器和武器系統實體模型)以及採取反制措施,這旨在維持其防空系統的主動性,所以圍繞空中突防而開展的任務甚至更加困難。要處理隱蔽、機動或依然存在的防空系統帶來的威脅,軍事人員應當運用假目標去欺騙敵方防空系統開啟捕獲雷達,從而暴露防空系統的位置。此外,電子戰平臺必須就位,從而有效削弱(如「幹擾」[blind]或「欺騙」[deceive])剩餘敵方雷達來使其對強擊機(strike aircraft)。最後,突防航空器需要可靠安全的通信。
研究設計
作者從「無人機革命論」和空戰中的現代兵力運用體系中推導出可觀察的推論。三個因變量分別為:攻防平衡(offense-defense balance)、力量分配(distribution of power)、兵力運用(force employment)。隨後,作者說明了其選擇案例的依據。
1. 攻防平衡:無人機的進攻優勢?
如果「無人機革命論」是正確的,那麼我們應當可以觀察到以下三種結果中至少其中一種:(1)當滲透敵方領空時,無人機所遭受的損耗應該微乎其微;(2)無人機應該可以對敵方防空系統保護下的領土實施空對地打擊;(3)無人機應該可以系統地摧毀敵方防空。考慮到當代無人機容易受到防空系統的攻擊,根據作者提出的框架,他們認為:衝突各方的相對技能、熟練度和能力(比如躲避敵方傳感器的同時發現敵對目標)決定了無人機的損耗率和其實施空對地打擊的成功率。
2. 力量分配:無人機的「拉平效應」(the leveling effect)?
「無人機革命論」認為,由於無人機容易生產、採購價格便宜以及易於使用,無人機能增強軍事上較弱且資源匱乏的行為體,從而對國際政治施加一種拉平效應。如果該論點是正確的,那麼在各種衝突中,較弱的行為體應該更有可能依賴無人機(從絕對的角度而言或相對於其他武器系統而言),尤其是當他們面臨更加強悍的敵人時或者當軍事失敗臨近時。與此相反,作者認為,有效地使用無人機需要幹擾(blinding)和欺騙敵方雷達、對敵防空壓制、發現和捕獲遠程目標以及傳輸和接收實時通信(尤其當視距不可獲時)等其他有利條件。因此,衝突中較強的行為體將更有可能運用無人機。
3. 兵力運用:近戰的式微?
一些「無人機革命論」的支持者認為,無人機使隨意摧毀任何預定目標的無限制遠程精準打擊成為可能。因此,無人機的使用應該使地面戰鬥變得不必要,並且使那些影響陸戰表現的因素(如軍事人員的能力)變得無足輕重。根據作者的理論,近距離作戰將不會消失,因為地面部隊將仍然有機會隱蔽,尤其是在城市環境中。
4. 案例選擇
作者在三場衝突案例中檢驗了從「無人機革命論」和「現代兵力運用體系」中推導出的可觀察的推論,這三場衝突分別是:利比亞西部地區軍事戰役、敘利亞內戰和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的衝突。無人機在這些衝突中被廣泛運用,這被一些人稱為無人機對戰場施加革命性影響的典範。先驗地說,這些案例應該特別有利於「無人機革命論」,而不利於作者的論點。此外,這些衝突中都有大量案例內和跨案例變化(within-case and cross-case variation),這使作者得以處理不同的幹擾變量。
作者的實證分析依靠來自新聞媒體、已發表的報告和開源行動評估的信息。對於最近的衝突來說,這些信息來源存在固有問題,因為一些信息可能是不準確的、修飾過的、有偏差的或欺騙性的。為彌補這一缺陷,作者對每一個論斷背後的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進行分析和三角驗證,以最小化依靠不準確信息的風險。
利比亞無人機戰爭(2019-2020)
1. 進攻優勢
在利比亞西部軍事戰役中,無人機未能突防敵方防空系統,因此並沒有產生進攻優勢。在2019年初到2020年中之間,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軍(GNA)在行動中損失了24架無人機中的22架。利比亞國民軍(LNA)則損失了1/3到1/2的無人機。第二,戰鬥無人機的損耗率與敵方防空系統的存在和能力相關。在衝突的初始階段,LNA獲得了由阿聯提供的俄羅斯近程防空系統(「鎧甲-S1」)。結果,GNA的無人機被大量摧毀,並使其行動中止。相反,GNA只有較差的高射炮和單兵可攜式防空系統,它們可以擊落一些LNA的無人機,但不能終止整場戰役。2019年11月,情況發生了逆轉,土耳其為支持GNA,在利比亞米蘇拉塔(Misrata)機場和米提嘎(Mitiga)機場部署了兩個「霍克2」(HAWK II)地空飛彈排炮和「科拉爾」(KORAL)高級電子戰系統。前者使GNA能夠不斷擊落LNA的無人機,而後者可以使LNA的防空系統「變瞎」,從而使GNA恢復無人機作戰行動和打擊。
2. 拉平效應
貫穿利比亞西部的戰役,無人機並沒有加強軍事較弱一方的實力。相反,無人機擴大了既有的戰場失衡(imbalance),這種結果與空戰中的現代兵力運用體系相一致。第一,較強的一方會更廣泛地使用無人機,而非較弱的一方。第二,無人機並沒有幫助較弱的一方(即GNA)克服戰術和戰略上的劣勢。第三,無人機沒有改變戰場上各力量的平衡。第四,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較弱的一方能快速且低成本地生產或獲取軍用無人機來彌補戰鬥損失或戰術劣勢,或改變行動上的失衡。此外,在本次衝突中,所有的無人機都是由其他國家製造、提供和操作的。
3. 近戰與兵力運用
第一,近距離作戰沒有消失。除了炮兵和空軍,LNA和GNA都依靠步兵小隊和僱傭兵去控制和保護戰略基礎設施、發起地面進攻、奪回地面或執行掃蕩行動。第二,現代作戰中的戰鬥熟練度並未變得不再重要。例如,土耳其的電子戰系統幫助GNA部隊發現、定位和瞄準LNA的防空系統,這隨後可以由無人機介入交火。最後,傳統的軍事資產和設備對於無人機打擊和對抗有能力的對手來說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利比亞西海岸的戰鬥中,無人機作戰行動被證明是「有用的,但不是決定性的」。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黎波裡(Tripoli)包圍的終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GNA獲得了土耳其的幫助而LNA則缺乏外國幫助。
敘利亞內戰中的無人機戰爭(2011-2020)
1. 進攻優勢
與在利比亞一樣,敘利亞內戰中的無人機並沒有帶來進攻優勢,儘管俄羅斯防空系統遭受嚴重損失。一方面,俄羅斯防空系統壓制了大部分無人機威脅。從2018年到2020年,俄羅斯防空系統使超過150架無人機癱瘓,僅在2019年,俄羅斯就壓制了約60次針對其赫邁米姆空軍基地(Khmeimim)的無人機飛彈攻擊(drone-and-missile attacks)。另一方面,俄羅斯防空系統並不總是能成功攔截來襲的無人機或倖免被其攻擊。然而,這種失敗的情況更多地是與兵力運用而不是與無人機自身的能力有關。
2. 拉平效應
與在利比亞一樣,敘利亞內戰中的無人機並沒有增加較弱一方的實力。第一,叛軍組織和非國家行為體都使用了無人機,但大部分無人機對戰鬥結果的影響微乎其微。第二,無人機擴大了而非減少了軍事力量間的非對稱性。例如,美國武裝部隊使用無人機對ISIS進行定點清除(targeted killings),打擊輕型裝甲車輛,搜尋狙擊手,以及探測隱藏的爆炸裝置。第三,較弱的行為體並沒有通過無人機來彌補戰鬥損失或其總體劣勢。阿薩德政權、敘利亞庫德人,ISIS和其他反叛武裝力量在衝突的不同階段都曾處於潰敗的邊緣,但他們都沒有快速生產、購買或部署無人機進行反擊。
3. 近戰與兵力運用
敘利亞內戰中,近距離作戰沒有消失,戰鬥熟練度對戰鬥結果的決定性影響也沒有減弱。第一,敘利亞內戰期間,大量且密集的近距離作戰進一步否定了「無人機革命論」。總體上,敘利亞衝突已經導致了10萬到50萬人死亡。其破壞性不是無人機打擊的產物,而是不斷的推進、圍攻、正面交戰、撤退和反擊的結果。無人機和敘利亞武裝部隊任意使用的空中力量,加上伊朗和俄羅斯幫助提供的火炮、武裝直升機和空對地轟炸機,均未能消除近距離作戰。事實上,大部分戰役仍延續圍攻、封鎖以及突襲城鎮等戰略。第二,整場衝突中,戰鬥技能和熟練度從根本上說仍然重要。現代兵力運用體系中的非對稱性解釋了無人機作戰行動的成敗。一方面,由於缺乏經驗且技能掌握不到位,敘利亞軍事人員在使用防空系統時暴露了位置而使其遭到敵方炮火的打擊。另一方面,敘利亞政府軍的對手十分擅於壓制敵方防空系統。從2019年12月到2020年3月,敘利亞東北部的伊德利卜(Idlib)之戰表明了空戰中的現代兵力運用體系的重要性。重要的是,在這場戰鬥中,土耳其大規模且有效地將無人機用於協調中隊攻擊(coordinated squadron attacks),這更多的是因為土耳其地面部隊熟練掌握利用地理和地形因素的現代體系,而不是因為無人機自身的特點。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的衝突(2020)
1. 進攻優勢
納卡地區衝突剛開始時,亞塞拜然無人機壓制了亞美尼亞的機動防空系統,而它使用的是一些與在利比亞和敘利亞中被使用且擊落的同款無人機。這種結果的變化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無人機在納卡地區獲得了成功,而在其他戰場卻遭受失敗?答案在於:在貫徹空戰中的現代兵力運用體系方面,亞塞拜然對亞美尼亞具有優勢。
第一,亞美尼亞不具備能夠應對近程/遠程和低空/高空等多種威脅的多層次綜合防空體系。第二,其軍事人員缺乏必要的技能。第三,亞美尼亞的地空飛彈排炮(蘇聯時代的發射平臺)幾乎已經過時。第四,亞美尼亞有限的電子戰能力使其難以幹擾或入侵亞塞拜然用以遠程操控無人機的通信系統。第五,由於亞美尼亞對不同傳感器和系統的數據整合能力有限,其近程防空系統有時發現了亞塞拜然的無人機,但卻不能攔截,這些無人機利用高度去減少暴露於敵火的風險。最後,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武裝部隊之間的作戰概念、熟練度和技能存在巨大差異。亞塞拜然部隊採用戰術和技術去欺騙、幹擾、定位以及摧毀亞美尼亞防空系統,這使得亞塞拜然無人機能滲透亞美尼亞領空並相對自由地行動。
2. 拉平效應
在納卡地區衝突中,無人機遠非弱者的武器或一種「平衡力」,而是各方面都有利於較強的一方(即亞塞拜然)。在衝突開始時,亞塞拜然武裝部隊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素質上都優於亞美尼亞武裝部隊。其次,亞塞拜然不僅在經濟上和軍事上更加強大,它還得到了區域大國土耳其的大量支持。土耳其在無人機的系統性運用方面對亞塞拜然的幫助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亞美尼亞作為較弱的一方並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外部支持。與「無人機革命論」相反,亞美尼亞並沒有「轉向」無人機來彌補其在戰場上軍事數量和軍事素質的劣勢。作為最後手段,亞美尼亞轉向用彈道飛彈對付亞塞拜然。這與「無人機革命論」並不一致,因為「無人機革命論」認為無人機便宜且有效。
3. 近戰與兵力運用
與「無人機革命論」的預期相反,無人機在戰場上沒有消除近距離作戰,也沒有使傳統的兵力運用要素變得過時。事實上,在這場衝突期間,「許多傷亡都是由裝甲部隊、炮兵、多管火箭系統(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s)造成的。」
第一,近距離作戰遠未消失,在2020年亞美尼亞-亞塞拜然衝突中,近距離作戰還起到了關鍵作用。除了彈道飛彈、巡飛彈與其他精確制導武器(loitering and other 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以及無人機,步兵被證明對於守住防線和前線推進來說十分關鍵。第二,無人機並沒有使傳統的兵力運用要素變得過時。例如,亞塞拜然部隊巧妙地運用地理要素來製造優勢。
亞美尼亞在現代戰術和軍事行動的某些方面似乎表現得相對較差。再者,缺乏多層次的防空體系進一步阻礙了亞美尼亞,其地面部隊容易受到敵火攻擊。亞美尼亞存在的典型問題在於,在白天且沒有防空的情況下,地面部隊在開闊的地方進行大規模運動,使士兵、載具和發射平臺暴露在亞塞拜然空軍力量的眼皮底下。一旦亞美尼亞防空系統的固有缺陷變得明顯,其地面部隊仍然實施不充分的反制措施和反戰術(countertactics),比如疏散和偽裝,以避免暴露於敵火之下。此外,亞美尼亞將其防空系統部署得過於靠前,都在相對固定的容易暴露山區,而在山區中防空又尤為困難,從而進一步限制了防空系統的有效性。這種兵力部署的變化解釋了為何亞美尼亞遭受了大量傷亡以及為何其三分之一的坦克被摧毀。
無人機不是不重要。事實上,當無人機與載人航空器、陸基火炮、電子戰系統和陸基雷達等其他系統綜合運用時,無人機被證明是極其重要的軍事力量倍增器,正如亞塞拜然所展示的一樣。但是,在沒有基礎設施和作戰行為支持的情況下,無人機仍然容易受到防空系統的攻擊。
詞彙積累
防空
Air denfense
空中突防/空中滲透
Air penetration
假目標
decoy
電子戰
electronic warfare
對敵防空壓制
Suppre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
機載與陸基傳感器
airborne and ground-based sensors
作戰概念
Concepts of operations
強擊機
strike aircraft
隱形戰機
Stealth aircraft
高射炮
Antiaircraft guns
壓制性電子幹擾
Jamming
欺騙性電子幹擾
spoofing
譯者:阮鎮煒,國政學人編譯員,倫敦大學學院政治學系安全研究專業(碩士),興趣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心理學。
校對 | 陳暄傑 黎開朗
審核 | 丁偉航
排版 | 何其
本文為公益分享,服務於科研教學,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有疏漏,歡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