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區結婚習俗(華縣傳統婚俗中的俗稱)
2023-04-17 13:44:38 1
華州區結婚習俗?華縣特色婚俗作者:華 蓉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華州區結婚習俗?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華州區結婚習俗
華縣特色婚俗
作者:華 蓉
華縣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這裡的人們生活富庶,民風淳樸,傳統婚俗非常有特色。
過去在華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娃娃親」非常盛行。孩子長到12歲左右時,父母就給定了親,當地男孩叫「佔媳婦」,女孩叫「尋主家」。訂過婚的男孩女孩長大後不能反悔。現在社會進步了,「娃娃親」越來越少,自由戀愛和媒人介紹是華縣年輕人聯姻的主要方式,而且訂婚結婚儀式也大大簡化,然而華縣傳統婚俗卻很有特色,很複雜,一對新人從訂婚到結婚要經歷很多程序。
訂婚:
良辰吉日 媒人牽線
訂婚前,男女雙方各要請一位媒人,為雙方牽線並起協調作用。若雙方同意聯姻就要先扯衣服,即男方給女方扯四至六身衣料,還有鞋、襪、包、圍巾、毛線等。然後選良辰吉日訂婚約,華縣人訂婚結婚的黃道吉日是:三、六、九,不用瞅,也有依據男女雙方生辰八字選日期的。另外,元旦、五一、十一、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也是訂婚結婚的好日子。訂婚時雙方家長、媒人及重要親戚都要參加,男方家人要設豐盛的宴席,俗稱「吃酒席」或「過禮」。
訂婚禮儀非常隆重,男方要殺豬、宰羊、請廚子做宴席、搭棚待客,雙方的重要親戚、朋友、乾親都要帶禮品赴宴,以表慶賀。一般待客五六桌,多的有幾十桌。席面是十全席,取「十全十美」之意,主食是臊子麵,取「美滿姻緣長長久久」之意。飯後,男方媒人要把男方為女方準備的衣物、禮品、禮金交給女方媒人,禮金大體分為240元的「仁義親」、360元的「普通親」、多於以上的「高價親」。另外,男方要為女方準備四色禮,四色禮有手錶、圍巾、自行車、一把傘(寓意男方為女方遮風擋雨)。女方也要回贈男方四色禮,一般有鞋、襪子、帽子、手帕。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四色禮有房子、小轎車、白金黃金首飾、數目不等的現金等等。過禮完後雙方若無意見,訂婚儀式就算完成了。此後,每逢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未婚男女要相互送禮,男方禮物重於女方,女方來男方家送節禮,男方家要盛情款待。
擇吉,就是選擇結婚日子,俗稱「合日子」,一般由男方選擇良辰吉日,請媒人與女方家商量,徵得同意後,確定結婚日子。也有請陰陽先生推算吉日,這要先看男女屬相的「利月」、「敗月」,有一首合婚「利月」歌謠:「五、七迎雞兔,二、八虎與猴,三、九蛇共豬,四、七龍與狗,牛羊五、十、一,六、臘鼠馬走。」現在此種陋習已逐漸減少,人們有的以三、六、九訂日子,有的安排在五一、十一、中秋節、春節等節假日期間。
訂好日子後,女方父母就要為女兒準備陪嫁品,其中棉被有六、八、十床不等,另外還有日常生活用品。男方家則要為一對新人布置新房、剪雙喜、貼窗花。窗花是用大紅紙剪的,內容有龍鳳呈祥、鴛鴦戲水、喜鵲登枝、吉慶有餘等等。
迎娶:
鳳冠霞帔 「哭嫁」離家
完婚,俗稱娶媳婦,傳統婚禮非常隆重,很講究,也很複雜。首先要在婚禮前一日請主持婚禮的人(俗稱執事)和收禮先生(俗稱禮筆);在大門、洞房門上書寫喜聯;請伴郎伴娘(俗稱儐相);請廚師;請做勤雜工作的親朋好友(俗稱跑亂),他們的任務是借家具、搭棚子、買東西、燒水、招待客人等等;請民間樂隊(俗稱叫龜子或請樂人);接轎,轎分紅轎和綠轎兩種,頂為錐形,上雕「麒麟送子」、四角掛紅色繡球,由四人抬轎。解放後,轎子已慢慢消失,五十年代一般坐牲口拉的車子,六十年代一般坐自行車,七十年代坐大卡車,現在一般坐小轎車。
迎親,男方家稱為「接媳婦」,女方家稱為「打發女」。結婚當日一早,新娘由伴娘(俗稱梳頭侍女)梳妝打扮,穿紅綢衣裙等待迎娶。新郎穿長袍禮服(藍色綢緞),頭戴禮帽,披紅戴花,由堂伯或堂叔、迎姑、儐相、轎夫、樂人等陪伴,騎著戴紅花的馬,攜帶「鳳冠霞帔」、一把遮陽傘、大肉(取骨肉相連之意)、蓮菜(取藕斷絲連之意)及一面照嬌鏡(為銅鏡)來到嶽父家,在一片喜慶奏樂聲中,新郎為嶽父母行叩頭禮,入宴席。女方伴娘為新娘戴冠披霞,穿紅繡鞋,蒙上紅蓋頭,並在伴娘攙扶下向祖先神位告別,向父母兄嫂辭行。此時此刻,新娘依依惜別,難捨難分,淚如雨下,非常感人,俗稱「哭嫁」或「哭轎」。最後,在奏樂聲中由兄弟背上花轎,年幼弟妹一人押轎,鞭炮聲中花轎起程,樂人前邊吹奏,嫁妝隨後,新郎騎馬走在花轎前,最後是娘家客人,形成一列長長的隊伍,俗稱「吃筵席的」。此時,新娘村子的父老鄉親們會攔住花轎,索要喜糖或紅包,俗稱鬧花轎,現場氣氛非常的熱鬧。
花轎過橋頭、十字路口要鳴炮;若途中兩家花轎相遇(俗稱撞親),要互換手帕讓道,表示互不驚擾,雙方平安;若遇喪棺,就要換道,或者用紅布蒙轎,在炮聲中繼續行進。迎親隊伍快到時會鳴炮示意,公婆就出門迎接,婆婆在長凳上放一條大紅毛毯,新娘下轎後坐在毛毯上。這時,鞭炮齊鳴,一派喜慶氣氛。
賀禮,俗稱「行禮」。結婚之日,親朋好友要行禮,舅、姑、姨、乾爸乾媽必須行很重的四樣禮,蒸一對花老虎、花饃盤、禮金、給新郎披一條紅被面(俗稱披紅),也有隻行現金的,俗稱「乾禮」。
拜堂:
「高饃盤」——華縣農村婚俗中的一大奇觀
拜堂,俗稱「拜天地」,這是整個婚禮的最高潮。由身著禮袍頭戴禮帽的執事主持,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新郎新娘拜天地的天地桌上擺香、燭、獻品及供奉「天、地、君、親、師」之牌位;天地桌左右分別放著華縣婚俗禮饃「高饃盤」,「高饃盤」是豎立在舉行婚禮的喜堂兩邊的面花柱,一般由新郎的直系親屬贈送,其中心由高大的蘆葦或竹子紮成圓柱,柱面用紅紙纏住,並插上紅筷子繞紅線,分九至十一層綁好各種各樣的面花,所插面花有寓意夫妻合歡、早生貴子的「如意平安饃」,其形狀為寶瓶;有表示富裕歡樂的「吉慶有餘饃」,其形狀為雞魚相依;有慶祝新婚美滿幸福的「福喜臨門饃」,其形狀為蝙蝠飛臨;有表示喜結良緣的「扁擔勾搭饃」,其形狀為雲朵相連。圓柱饃從下向上層層插滿雙魚,有雙魚共虎頭、雙魚共羊頭、魚尾鳳凰、龍鳳呈祥等吉祥動物面饃,最高一層插的是寓意生命繁衍的富貴雙娃娃。一個「高饃盤」約有50公斤重,俗稱四鬥麥子。「高饃盤」遠遠望去好像是精雕細刻的華表,氣勢雄偉,美觀壯麗,使婚禮氣氛非常隆重,格外熱烈,成為華縣農村婚俗中的一大奇觀。
特附民國中葉描述華縣婚俗的一首民間《草料歌》,由婚禮執事說唱。
迎轎詞:「花轎到門前,賓主站兩邊,鼓樂迎淑女,鞭炮慶家宴。鸞鳳鳴雙喜,藍田種美玉,聚樂生祥瑞,佳女配佳婿。」
下轎詞:「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新人進了門。」由執事邊撒紅紙碎屑邊念。
進堂詞:「花堂設置多輝煌,五色雲彩呈吉祥,青鸞對舞千秋會,鸞鳳合鳴進世昌。」
拜堂詞:「一拜天地日月星,二拜高堂老祖宗。」
夫妻交拜詞:「天上織女會牛郎,才子佳人配成雙,今日兩家結秦晉,富貴榮華萬年長。」
謝儀詞:「再拜:吆車的、抬轎的、扶女的、知己的、看客的、收禮的、四面八方賀喜的,鋪席的、夾氈的、還有人窩胡鑽的,切菜的、揉面的、燒鍋攬柴砸炭的,摘蔥的、剝蒜的、擔水吆驢磨麵的,掃地的、看院的、提茶倒水抹案的,抱娃的、收蛋的、買煙灌酒上縣的,端盤的、拾饃的、專門招呼看座的,還有無事可幹的,站到陽陽坡裡曬暖的,……一對新人一併行禮啦!」拜畢禮成。
入洞房,拜堂儀式結束後,一對新人入洞房,在伴郎伴娘的陪伴下互飲一杯交杯酒。隨後,新娘在炕的四角摸出新郎家人放的四種乾果:核桃、紅棗、花生、慄子,寓意見紅有喜、早生貴子。此時,新娘的弟弟以掛門帘、窗簾為名向新郎要紅包,熱鬧耍笑,上換碗飯時端盤的人可向新娘討紅封。
待客、耍房、回門後,相依相伴共婚姻
宴客,俗稱「待客」或「坐席」。一般是兩頓飯,第一頓一盤九碟菜(四角是涼菜,五碟熱菜)帶饃。第二頓一盤四碟或六碟涼菜,先喝酒,邊喝邊上菜,划拳行令不亦樂乎。喝酒結束後再上一盤九碟菜帶饃。飯前飯後有茶水招待。
坐席的先後及座位有尊卑長幼之別,一般是新娘家人(俗稱娘家人)先入席,嶽父母、舅、姑、姨坐上席。宴席開始後,新郎新娘要向每席賓客敬酒,主要親戚接酒時還要回贈禮金或禮品,此禮俗稱「認親」,所贈禮金、禮品俗稱「見面禮」。到了晚上長輩們要接著吃媒席,吃媒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新郎新娘的直系長輩和雙方的媒人,媒席上有水果、點心、乾果、蒸碗等等。
耍房,俗稱「鬧新房」或「耍媳婦」。在長輩們吃媒席的同時,同輩們則開始鬧新房。多數是小夥子和小媳婦,想出種種花樣的節目,讓新郎新娘表演,以示夫妻甜美,無論怎樣耍鬧,新郎新娘都要依從,不能表現出不耐煩。其內容豐富多彩,有啃蘋果、釣魚、咬糖、點香菸,高雅的有繞口令、猜謎語、唱歌等等。整個鬧房有婚前教育、溝通愛情、祝願吉祥等意義。鬧完新房後,人們漸漸離去,婚禮就結束了。
回門,是婚禮的閉幕式。婚後第三天,若遇單日推後一天,新郎新娘帶十二個饃、菸酒等禮品回娘家稱「回門」,嶽父母設宴席招待,女婿要給嶽父母及門族的長輩行叩頭禮,新娘的嫂子和姐妹要戲耍新女婿,一直熱鬧到黃昏,但當天必須在天黑前趕回新郎家,不能在娘家過夜。婚後十天,娘家要接新娘回去住十天,俗稱「住十」。此後,新郎新娘就開始了相依相伴的婚姻生活。
來源:玩轉陝西
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