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多少個星系都叫什麼名字(宇宙12勒梅特宇宙誕生於一個)
2023-05-01 01:16:45 2
問你個問題,如果現在有人給你說,宇宙空間中充滿了物質,而且物質之間會產生引力,那麼你第一反應會想到啥?
我覺得你肯定會問,這些物質會不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成一個整體呢?這就是牛頓當年發表萬有引力之後,人們產生的疑惑。
那麼根據引力預測的結果是:會!而且速度非常快,但很明顯,我們的宇宙並沒有因為引力而發生坍縮?這又是為啥?牛頓當時也搞不懂呀,他就說,我們的宇宙是無限的,物質分布是均勻的,他們之間的引力互相抵消掉了,所以沒有坍縮。
但是牛頓描述的這個宇宙非常脆弱,只要一顆原子的位置發生了偏移,那麼整個引力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所有的物質會不可避免的坍縮在一起,牛頓晚年也很無奈,對於這個問題,他只能找上帝幫忙了。
那麼時間來到了20世紀,人們就發現,我們在地球上不管朝那個方向看,看到的情況都差不多,這叫各向同性,而且在宇宙中各個區域的物質數量也差不多,這叫處處「均勻」。
各項同性和處處均勻,現在被稱為宇宙學原理,人們認為我們不管從哪裡看宇宙,不管是從地球上看,還是從銀河系的中心看,不管是遠古時期的宇宙,還是未來的宇宙,宇宙學原理都是成立的,這是宇宙學的一個基本假設。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人類在20世紀初最偉大的成就就是修正了牛頓動力學,發展出了相對論。
那麼現在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用在一個各向同性,處處均勻的宇宙中,會怎麼樣?能不能迴避牛頓晚年的困擾呢?
並不能,而且會更加的嚴重,因為相對論說,物質會影響時空的曲率,時空的曲率反過來又會影響物質的運動。所以當你考慮一個充滿物質,均勻的宇宙的時候,不僅物質會向內塌縮,就連時空本身它也會坍縮,最終宇宙會變成一個黑洞。
你看,當年牛頓只面臨了一個物質坍縮的問題,時空是好好的,現在愛因斯坦面臨的問題更加嚴重了。
那麼和牛頓一樣,愛因斯坦也覺得宇宙坍縮不可能,一定有未知力量在阻止著宇宙坍縮。那愛因斯坦就說,宇宙空間具有一種天然的屬性,稱為宇宙常數,它提供的斥力正好和引力抵消了,所以宇宙沒有坍縮。這就是愛因斯坦的靜態宇宙觀。
很顯然,愛因斯坦這種毫無根據地給自己的引力方程中添加宇宙常數,有點不講道理,而且他添加的這個宇宙常數,還必須大小正好,小一點宇宙就坍縮了,大一點周圍的天體全都會飛出去,遠離我們,那麼這個大小正好的宇宙常數,就給了人們一種精細調節的感覺,像是宇宙被精心設計的一樣,感覺不好。
那麼到了1922年,有人就提出,愛因斯坦給自己的方程中添加宇宙常數,完全是多此一舉,他就是俄羅斯物理學家弗裡德曼,他認為沒有宇宙常數的引力方程本身就預示著宇宙時空不是在收縮,就是在膨脹,這說明我們的宇宙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
但由於當時在人們的觀念中更加傾向於靜態宇宙,再加上愛因斯坦也支持這個觀點,所以弗裡德曼的說法並沒有得到廣泛的關注。
那麼到了1927年,比利時的一位物理學家勒梅特就注意到了弗裡德曼的研究,他在這一年就利用哈勃之前獲得的數據,計算出了星系的距離和紅移之間的關係,發現了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
他當時也寫了一篇論文,並發表了出去,但他的論文是法文,而不是英文,所以在當時沒有幾個人知道這篇論文,直到1931的時候這篇文章才被翻譯成了英文,但這時哈勃已經因為在1929年發現了宇宙膨脹而名聲大噪,那麼勒梅特也非常的大度,在翻譯論文的時候,他就要求把關於宇宙膨脹那一部分的內容給刪了。
所以勒梅特是第一個知道宇宙在膨脹的人,所以他就想,這宇宙在不斷膨脹變大,那麼這就意味著,在遙遠的過去,宇宙非常小。
那麼在最初開始的時候,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應該集中在一個點上,勒梅特稱這個點為宇宙超原子,或者叫宇宙蛋。
我們的宇宙正是從這個小的不能再小的超原子,膨脹以後誕生的。那麼勒梅特得出這個結論以後非常的興奮,他覺得自己發現了宇宙起源的秘密。
但是當時沒有一個人接受他的想法,他找過愛丁頓,就那個當年力挺愛因斯坦,跑去觀測日食的科學家,還在1927年專門跑去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找愛因斯坦,以勒梅特當時的身份和地位,想見愛因斯坦一面還真的不容易,愛因斯坦是誰啊,他可是繼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科學了,而勒梅特這時只能算的上是三線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那時特別忙,忙著懟哥本哈根學派,但還是抽空聽了勒梅特的想法, 愛因斯坦聽後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算的沒有問題,但物理意義完全不對。這段話,就直接擊垮了勒梅特的信息,他再也沒有找過其他人了。
直到1929年,哈勃就用觀測數據說明了,星系的距離和速度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距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其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這就是哈勃定律。
從這張圖片中,很明顯可以看出來星系的退行速度和距離呈線性關係,這個線性關係的係數,就是哈勃常數。
也能夠看出來,星系的退行速度和距離坐標並沒有完美地落在那條線上,這說明這條線是根據大量的數據擬合出來,這就是為啥哈勃常數一直測不準的原因,當然哈勃自己也清楚這一點,他還需要測量大量的星系的數據,獲得更多的數據點,尤其是哪些遠距離,高速運動的天體,來把這條線擬合的更加準確。
那問題是,為什麼星系的退行速度和距離,不能完美地滿足哈勃膨脹率呢?你想一下,有沒有可能是這種情況,星系除了在空間膨脹的基礎上,遠離我們以外,他自己本身還在空間中有一個速度呢?
其實真實的情況確實是這樣的,由於我們的宇宙並不是完美均勻的,所以星系在空間中會受到其他星系的引力作用,也會發生運動,這種星系在空間中自身的運動的速度叫本動速度。
有些小一點星系團,其中星系的本動速度往往是每秒幾百公裡,大一點的星系團,其中星系的本動速度能達到每秒幾千公裡,速度非常快。
那麼在我們看到,星系的退行速度,其實就是空間膨脹的速度和星系本動速度疊加在一起的速度,所以我們測量大量的星系就會發現,他們都不能完美的符合哈勃膨脹率。·但是只要我們知道大量星系的退行速度和距離,就能無限的逼近宇宙真實的膨脹了。
但不管咋樣,哈勃常數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我們的宇宙在膨脹。
1933年,愛因斯坦還專門拜訪了一次威爾遜天文臺,在看了哈勃的觀測實證以後,就放棄了自己的靜態宇宙觀,轉而支持了勒梅特的觀點。
但勒梅特所說的宇宙具有一個確定的起點,就否定了永恆靜態的宇宙,這在當時的學術圈中很少有人能夠接受,因為這種有起點的宇宙跟天主教會的觀點又不謀而合了。
再加上勒梅特還有另外一層身份,他是一位天主教牧師,所以大部分的科學家就覺得,神又要復闢了。
所以當時很多堅定的無神論者,就提出了各種解釋來反駁以宇宙膨脹為基礎大爆炸宇宙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