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奮鬥七十載史憶新湖南1957)
2023-05-01 03:40:13 1
1957年3月25日下午,一輛專列火車從北方而來,帶著和煦的春風,徐徐駛進了湖南,停靠在株洲火車站。
車上坐著的是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與夫人王光美,他們此行南下株洲視察,意在看看這座嶄新的江南工業城市的「一五」計劃成績單。
2019年8月,株洲湘江東岸的六〇一廠生活區,幾位退休老人在樹蔭下散步,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的紅色磚牆房子上映出搖晃的樹影。不遠處,京廣線和長株潭城際鐵路上,列車不停駛過。恍惚間,仿佛聽見六十多年前,那火車的哐當聲、車間的機械聲和工人的歡笑聲,回到那令人激情燃燒的「一五」時期。
那是1957年,正值「一五」計劃的最後一年。雖然早在前一年,湖南已完成工業總產值(當年價)14.65億元,提前達到「一五」期末計劃目標。可湖南依然沒有放鬆前進的步伐。
△原六〇一廠(現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開工典禮
這一年的6月,株洲洗煤廠的廠房破土興建。9月底,株洲電廠第一臺發電機組正式投產發電,大煙囪幾乎讓株洲每個角落的人都能看見。11月,六〇一廠基本建成,17棟廠房、煙囪、水塔在一片荒土上「生長」出來。
「日本投降後,在大連留下了一個硬質合金車間,完全是手工操作,很落後」,8月8日,現年82歲的六〇一廠原高級工程師陶正已向記者說起往事。如果不能生產出硬質合金,礦山鑿巖、切削加工金屬等都將無法實現。六〇一廠承載著人們對更現代化的先進工藝的期望。
跟承接「一五計劃」其他項目一樣,六〇一廠也憋足了一股勁。當年,張荊門從中南礦冶學院畢業,就來到六〇一廠,「廠裡的工程師來自全國各地,上班的時候都集中精力,有時也要加班」。時任溼法冶煉車間值班主任的陶正已回憶起車間裡的繁忙工作,「我們每周上六天班,按三班倒的制度工作。生產工作一刻也不能停,連吃飯都排隊輪流去。」
△原601廠建廠初期,前蘇聯專家在生產現場指導
「1958年4月1號,六〇一正式投產。年底就超過了最初設計的生產能力——500噸。」說到這裡,張荊門很是自豪。僅三個季度,六〇一的產量達到755噸,機械行業和礦山用上了國產硬質合金,工業成本大大降低,工作效率繼續「爬坡」。
時間走得飛快,仿佛能聽見拔節生長的聲音。從無到有,六〇一用了三年。而株洲也從一個面積0.5平方公裡、人口不過7000的小鎮,一躍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批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株洲成為「一五」時期,湖南工業騰飛起步的縮影。
在那個「萬物生長」的年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不僅是工廠。
在湘北地區,洞庭湖平原經歷整修和治理後,成了糧食、農產品商品生產的重要基地。到1957年,全省農業總產值超過「一五」計劃的5.66%。而鐵路、公路、郵電讓湖南更為聯通。衡陽湘江鐵路、公路兩用大橋成為國內第二條兩座兩用大橋、永州水口橋火車站、株洲北火車站等相繼動土完成。
1957年,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裡,湖南交出了第一份五年計劃的答卷。
從一九五三年起,湖南省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九五六年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九五七年超額完成「一五」計劃的建設任務,使全省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五計劃期間,洞庭湖得到大規模治理,洞庭湖平原成為真正的「魚米之鄉」。一大批工廠和礦山在湖南興起,株洲一躍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鐵路、橋梁和車站的興建讓湖南百姓的幸福生活「加速」。
來源 | 新湖南客戶端
編輯丨唐煜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