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中毒能自己恢復嗎(米酵菌酸中毒致死)
2023-04-30 22:08:03 6
黑龍江雞東縣居民聚餐時中毒身亡,初步判斷食品「黃麴黴素」超標,一周之後則反轉為「米酵菌酸」中毒。相比大眾比較熟悉的黃麴黴素,米酵菌酸可能很多人頭一次聽說,這是什麼東西?我們在居家生活中什麼情況下可能遇到米酵菌酸?喜歡自己醃製、發酵食品的朋友需要格外注意什麼?
酸湯子是什麼?酵米麵有什麼毒?
酸湯子是一種用發酵面碴子做的麵條狀的食物,是酵米麵的一種,吃起來會有酸味的香氣。據說在東北是一種與酸菜、粘豆包並列的小吃,也是傳統東北人所懷念的老味道。
酸湯子
而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有學者發現這種傳統食物會引起嚴重的食品中毒事件,甚至食用了變質的酵米麵後,中毒的病死率高達40%~100%。
2015年,遼寧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二期食品安全提示公告中,也直接曾提出應當移風易俗,不製作、不食用酵米麵類食品,應當儘量廢棄這種陳舊的、不良的飲食習慣。
有哪些有害成分?
目前對於酵米麵中毒的原因以及發病機制還沒有徹底查明,一般認為可能和某些真菌和細菌的綜合的毒素作用有關。
現在主要發現有一種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這種菌它會產生兩種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黃素,對胃腸道黏膜還有神經血管等等都有很強的刺激。
會造成胃腸道黏膜充血水腫,毒素還會透過胃腸道壁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造成全身各器官的損傷,包括肝腎心腦等等。
罪魁禍首為什麼不是黃麴黴菌,而是米酵菌酸?
黃麴黴毒素是人類已知的最強的致癌物之一,它廣泛存在於各種農作物中,尤其是油料作物,比如花生。
在潮溼溫暖環境下,保存不當的花生、玉米、瓜子等堅果類發黴,可能就會受到黃麴黴等真菌的汙染,產生黃麴黴毒素。
它不僅可能導致 肝癌,還可能誘發其他臟器癌變。
花生外殼被破壞後,很容易受到黴菌汙染,生成可怕的、具有強致癌作用的黃麴黴毒素
事件中的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而如黃麴黴的最低繁殖溫度範圍是6~8℃,在0℃以下不能產毒。
黃麴黴菌又是一種好氧微生物,它生長的最佳環境不是完全浸泡的地方,反而有點潮溼而又沒有過多水的環境更適宜它的繁殖。
所以這次事件中的食材中含有超標的黃麴黴毒素,極有可能是玉米或者玉米面本身就儲存不當,在產生毒素後被做成了酸湯子,之後又被冷凍起來。
除此之外,有專家表示,即使事件中的食材黃麴黴素超標,也難以達到致死的劑量。因此,導致此次食物中毒的未必就是黃麴黴素。
像這種自製的發酵食物,還有可能存在一種毒素—— 米酵菌酸。食入該毒素汙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動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
米酵菌酸是一種會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它主要產生於發酵的玉米面製品、變質的鮮銀耳、木耳等食物中。當然生活中糯米麵湯圓、馬鈴薯粉條、甘薯澱粉等都含有此菌,所以這類食物變質後千萬不能使用。
鮮銀耳一旦變質,極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食物中毒
這次事件中的酸湯子食材被黃麴黴嚴重汙染,而這種黴菌並不會單獨存在。
也就是說,食材也可能同時被其它微生物所汙染,其中就可能存在椰毒假單胞菌。
發酵製品在發酵過程中一旦被黴菌汙染,產生毒素,不管保存多久,都極有可能在食用的時候中毒。
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第一,自製的穀類發酵食品。不要使用發黴的玉米等原料;穀類浸泡時要勤換水,使用前聞一下有無異味。研磨的各種穀物分貯藏時要通風防潮,保持衛生以防汙染。
第二,木耳或銀耳。要先清洗乾淨後再用乾淨的水和容器泡發或烹飪,一次量不要太大,泡發後及時食用。如果選擇涼拌一定要先用開水漂燙,再適當添加大蒜、醋等。不要食用自己採摘的新鮮銀耳或木耳,特別是已經變質的銀耳或木耳。另外,目前市面上有鮮木耳售賣,要仔細挑選,如有發粘、流水、異味,千萬不能吃,如覺不適,應儘快就醫,並將就餐史告訴醫生。
第三,穀類發酵的製品。穀類發酵的製品儲存不當或時間太長都容易產生此毒素,加熱後食用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一般購買當天食用完。
自製發酵食物需謹慎
事實上,任何發酵的米麵製品,都很容易產生米酵菌酸,危害人們的健康。況且,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遠不止黃麴黴素和米酵菌酸這兩種毒素。
例如,自製葡萄酒可能產生帶有劇毒的甲醇。
自製泡菜時如果發酵時間不夠長,未被分解的亞硝酸鹽也是一大威脅。
自製的發酵豆製品中可能存在的肉毒桿菌,會在密封狀態下產生肉毒素,汙染嚴重時也會致人死亡。
因此,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在家嘗試自製發酵食物,如果沒有足夠經驗,極有可能使食材在製作過程中感染真菌和毒素。
自家如果不能做到良好的通風措施,最好也不要囤積糧食。如果需要儲藏,也一定要注意防止食物變潮,以免產生黴菌和毒素。一旦發現儲藏的食物帶有黴味,或者說,只是有一點異味,為了保證安全,最好也不要再吃了。
如果想吃發酵或者醃製的食物,還是直接購買具有安全保障的商業化生產的食品,既省事兒又放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江蘇新聞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