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的創作是為了表達什麼(成語中的古人生活)
2023-04-30 18:21:57
成語故事的創作是為了表達什麼?「霜露之思」「霜露之悲」「霜露之感」都用來形容子女對去世的父母和祖先的哀思「霜露」即霜和露水,為什麼看到霜露就會想起父母和祖先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成語故事的創作是為了表達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故事的創作是為了表達什麼
「霜露之思」「霜露之悲」「霜露之感」都用來形容子女對去世的父母和祖先的哀思。「霜露」即霜和露水,為什麼看到霜露就會想起父母和祖先呢?
原來,這幾個成語出自《禮記·祭義》:「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祭祀的次數不能過於頻繁,過於頻繁就會使人厭煩,有厭煩之心就是不敬。祭祀的次數也不能過於稀少,過於稀少就會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會忘記祖先。因此君子按照天道的運行規律,春天舉行禘祭,秋天舉行嘗祭。
什麼是禘祭和嘗祭?禘祭是帝王、諸侯每五年在宗廟中舉行一次的大祭,春天的時候祭祀始祖;嘗祭在秋天舉行,乃是品嘗新谷之祭。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秋天的時候,霜露降臨大地,君子腳踩霜露,一定會有悽愴之心,這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想起了去世的父母和祖先的緣故。春天的時候,雨露滋潤大地,君子腳踩雨露,一定會有怵(chù)然惕戒之心,就像即將見到去世的父母和祖先一樣。懷著喜悅的心情迎來,懷著哀痛的心情送往,因此禘祭的時候要奏樂,嘗祭的時候不奏樂。
孔穎達註解說:「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陰之盛也。陰陽氣盛,孝子感而思念其親,故君子制禮,合於天道。」「春、夏陽來,似神之來,故春、夏祭之有樂;秋、冬陰,象神之去,故秋、冬之祭無樂。」
秋天的霜露和春天的雨露因此都成為父母和祖先恩澤的代稱。南北朝時期的學者顏之推在著名的《顏氏家訓·終制》篇中叮囑自己的子女:「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如果你們要報答父母無窮的恩德,抒發思念親人的悲傷心情,那麼除了有時候供奉齋品之外,到每年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我也盼望能夠見到你們的供養。
這就是古人的「霜露之思」或「霜露之悲」,原本與對父母和祖先的祭祀緊密相連,如今這種「春禘秋嘗」的祭祀習俗早就消失了,人們履霜露和雨露也不會再像古人那樣立刻就想起父母和祖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