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是西北的一顆明珠嗎(莫高窟九層樓的前世今生)
2023-05-01 03:22:57 4
為初唐雕塑的「北大像」依山而建的木結構九層樓(莫高窟第96窟),早已成為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那它之前是什麼形態呢?
時光回溯到1908年3月,由伯希和帶領的法國中亞考察隊來到莫高窟,攝影師夏爾·努埃特拍攝了當時「北大像」外的建築——五層樓,在《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也有對「大雄殿五層樓」的調查記錄。
1924年11月,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中國考察隊的華爾納來莫高窟時,原來受樓閣遮蓋的「北大像」已完全暴露室外。
1934年11月,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鐵道部西北公路查勘隊隊長的斯文·赫定來到敦煌勘察,6日上午,他拍攝了九層樓。這幅照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九層樓,此時的九層樓尚未竣工,第二層的架手架還未拆除。
在九層樓內前室北側,存有敦煌人呂鍾於民國二十五年撰寫的《重修千佛洞九層樓碑記》(圖4),碑文對莫高窟九層樓的興建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從碑文中得知,今天我們看到的九層樓,其前身是敦煌商人戴奉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修建的五層樓,因為修建時「林木細小,逾十餘年傾」。後來,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圓籙發願重修佛閣,但歷經十多年未成。民國十六年(1927年),敦煌德興恆商號布施千元,由股東劉驥德和農民王鳳智、王章承修北大像建築,因工程巨大,此次修建不到一年就停工。民國十七年(1928年),劉驥德又相邀敦煌鄉紳張盤銘、德高望重的農人朱璿、莫高窟上寺住持易昌恕及官紳農商各界復修。這一浩大工程由劉驥德、張盤銘、朱璿統籌併兼任集募,商號德興恆負責會計出納,易昌恕監理,歷時八年「逐年勸募續修」,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終於修成巍峨壯觀的九層樓,耗資12000餘圓(這一時期的民國本幣為銀圓,12000圓折合今人民幣約720000-960000元)。
莫高窟北大像樓閣的最終修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綜合敦煌研究院馬德研究員等先生的研究成果,北大像最初修鑿於武周延載二年(695年),建有四級窟前殿堂;唐乾符元年到中和五年(公元874—885年)間,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重修北大像,窟前殿堂由四層增建為五層;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歸義軍節度使、託西大王曹元忠夫婦組織重修北大像窟前殿堂樓閣,拆換了下兩層撐木,窟簷仍為五層。光緒二十四年,敦煌商人戴奉鈺出資修建了五層樓;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四年,敦煌劉驥德,張盤銘、易昌恕等人,集合本地各界人士之力將毀壞的五層樓修建為九層。1986年,敦煌研究院發現九層樓窟簷第八層橫梁斷裂,有傾倒危險,便拆除第八層和第九層,進行重修;2011年,敦煌發生持續強降雨天氣,致使九層樓建築窟簷在長時間的雨水侵蝕下,出現不同程度的漏雨及牆皮脫落、坍塌等現象。敦煌研究院立項九層樓保護修復加固工程,該項目於2013年4月1日開工,2013年11月25日完工。根據目前已知的材料,莫高窟北大像的殿堂樓閣自695年至2013年,共修建了8次。
(來源: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