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聖誕節的習俗(不給糖就搗蛋曾為聖誕習俗)
2023-05-01 11:57:06 3
二戰後,「不給糖就搗蛋」在美國流行起來,這是因為郊區城市化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他們可以挨家挨戶從鄰居那裡獲得糖果。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這一傳統有了些變化。上圖是加州伍德蘭希爾斯,一位穿著萬聖節服裝的演員在萬聖節免下車活動中分發糖果。攝影:MARIO ANZUONI, REUTERS
每年的萬聖節,孩子們都會盛裝打扮,挨家挨戶討要糖果;事實上這是一個相對較現代的傳統,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凱爾特人,甚至失傳已久的聖誕傳統。
撰文:EMILY MARTIN
2020年的萬聖節有點與眾不同:沒有了傳統的「不給糖就搗蛋」,孩子們收到了從滑道送到家門口的一袋袋糖果,或者待在家裡裝飾南瓜,參加在線服裝比賽。不過今年的萬聖節,也就是10月31日,白宮首席醫療顧問安東尼·福奇表示,「不給糖就搗蛋」應該可以安全進行。
「不給糖就搗蛋」絕對是現代萬聖節傳統,不過歷史學家表示,孩子們向鄰居乞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凱爾特人的慶祝活動,甚至是失傳已久的聖誕習俗。這個短語本身來自20世紀20年代,那時萬聖節惡作劇讓整座城市緊張不安。一起來看看這個傳統的演變過程吧!
萬聖節起源
一般認為,萬聖節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薩溫節,即凱爾特人的新年11月1日。在這前一天,生者和死者的世界之間的界限變得微弱,惡魔、精靈和亡靈都會行走在人世間。
2017年,英格蘭格拉斯頓堡,人們在舉行薩溫節落日儀式。凱爾特人的這個節日(後來演變成了萬聖節,節日活動通常包括遊行、舞蹈和點燃篝火)標誌著明亮的夏季和黑暗的冬季的分界線。攝影:MATT CARDY, GETTY
凱爾特人點燃篝火,擺好食物作為禮物,希望贏得過去一年裡逝去的靈魂的好感。他們還會喬裝打扮,這樣就不會被亡靈認出。
後來,在7世紀時,基督教領袖借鑑了異教徒節日,薩溫節變成了萬聖節。但前一夜,即萬聖節前夜,依然有點燃篝火、喬裝打扮、遊行等活動。
歐洲移民把萬聖節帶到了美國,19世紀,隨著愛爾蘭裔美國移民激增,這個慶祝活動也變得流行起來。他們的民間習俗和信仰融入了已有的農業傳統,這意味著萬聖節涉及神秘學,但依然根植於秋季收穫。經年累月,這個節日變成了孩子們的快樂時光,他們打扮成祖先害怕的鬼魂,四處遊蕩。
在這張六寸老照片裡,在俄克拉荷馬州列剋星敦,一名年輕女子和5個男孩身穿萬聖節服飾。照片攝影於1890年前後。攝影:L CRANSON VIA TRANSCENDENTAL GRAPHICS/GETTY
「不給糖就搗蛋」如何變成傳統?
凱爾特人的這些傳統如何演變成了孩子們喬裝打扮「不給糖就搗蛋」,四處索要糖果的活動?再也不用躲避鬼魂?
根據第五版《節日符號與習俗》(Holiday Symbols and Customs)的說法,早在16世紀,英格蘭就有窮人在萬靈節(All Souls』 Day)那一天乞討的習俗,最終孩子們承襲了這個傳統。當時,送給孩子「靈糕」換取為自己祈禱的做法很流行。所謂靈糕,就是上面畫有十字架的小餅。
《不給糖就搗蛋:萬聖節的歷史》(Trick or Treat: A History of Halloween)一書的作者Lisa Morton認為,最早提及萬聖節慶祝活動的是1869年的一封信,維多利亞女王在信中提到在蘇格蘭的篝火旁度過萬聖節。
「圍著城堡繞行一圈,」信中寫道:「剩下的火把扔到西南角,堆成一堆,組成大型篝火,迅速把其他可燃物加進來,大火熊熊燃燒,人們圍在火堆旁跳舞。」
Morton寫道,美國中產階級熱切地模仿英國人,這或許可以解釋1870年出版的一篇短篇小說。其中把萬聖節描繪成英國節日,孩子們的慶祝活動有算命和通過遊戲贏得糖果。
不過,Morton告訴我們,令人驚訝的是,「不給糖就搗蛋」可能是最近才出現的傳統,而且受到了聖誕節的啟發。
18和19世紀,在美國和加拿大東部地區,流行著一種類似「不給糖就搗蛋」的聖誕習俗,即「belsnickling」:一群喬裝打扮的人挨家挨戶表演小把戲,換取食物和飲料。一些貝爾斯尼克(belsnickler)甚至故意嚇唬家裡的小孩子,然後詢問他們的表現是否好到可以獲取獎勵。在其他早期描述中,分發獎勵的人必須猜測偽裝的狂歡者的身份,把獎勵給那些自己無法辨認出身份的人。
19世紀,「小把戲」(比如把窗戶弄得格格作響和關上大門)看上去像是超自然力量的結果。於是,有人主動提供糖果,保護自家不被惡作劇者破壞;這些惡作劇者會把農具拆開,然後在屋頂重新組裝,大肆破壞。20世紀初,一些業主甚至開始反擊,立法者鼓勵社區用健康的方式約束孩子們。
「不給糖就搗蛋」可能來自這些惡作劇者。詞源學家Barry Popik認為,這個短語最早與萬聖節聯繫在一起是1927年阿爾伯塔省的一篇新聞稿,其中報導了惡作劇者在各家門前上演「不給糖就搗蛋」。
「不給糖就搗蛋」的流行
二戰後,「不給糖就搗蛋」在美國流行了起來,當時定量配給結束,糖果再次不受限供應。郊區社區快速發展,孩子們比以往更容易挨家挨戶走動,這也推動了這項傳統的崛起。
20世紀50年代,圍繞萬聖節的形象和銷售開始反映出這種流行趨勢,為萬聖節增添了消費主義色彩。服飾主題從模仿鬼魂和海盜的簡單自制服裝,變成了批量生產的人們喜愛的電視電影角色。
隨著「不給糖就搗蛋」的流行,成年人發現分發獨立包裝的糖果比蘋果、堅果和自製美食更方便。糖果首次登場是19世紀:在美國的萬聖節派對上,出現了孩子們可以拉扯的太妃糖,現在糖果已經成為萬聖節標配。
20世紀中葉,舊日的萬聖節惡作劇都消失了。孩子們只想要糖果,家家戶戶燈火輝煌,給他們分發糖果,那些不願意送糖果的則關著燈。
20世紀60年代,萬聖節已成為有益身心的家庭活動,而都市傳說悄然出現,人們開始擔心讓孩子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是否真的安全。蘋果裡的刀片,含有毒品的糖果,我們很難追溯這些都市傳說的根源;不過,1964年,一位紐約家庭主婦認為一些「不給糖就搗蛋」的人年齡太大,給了他們狗餅乾、毒蟻餌和鋼棉,因此登上新聞頭條。
因為這一事件,出現了不少教育項目,提醒孩子們扔掉沒有包裝的糖果;人們開始轉向商業生產的糖果,糖果製造商意外贏得勝利。
萬聖節的糖果風潮
二戰後,隨著「不給糖就搗蛋」日漸流行,巧克力成為最受歡迎的糖果。2009年,萬聖節是美國巧克力銷售量最高的節日,而且這個數字仍持續增長。
這一天已成為美國第二大商業節日,根據美國零售聯合會的數據,今年美國人預計將在萬聖節糖果上花費30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於購買裡斯花生醬杯,全美分銷商糖果店稱,這是美國最受歡的萬聖節糖果。
19世紀80年代,一代經典玉米糖問世,不過它一直是美國人最不喜歡的萬聖節糖果。根據美國糖果協會的數據,這種橙色、黃色和白色的錐形糖果,年產量約為1600萬千克,大部分在萬聖節時銷售。
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不給糖就搗蛋」的人只能待在室內,糖果銷量下滑。但今年,福奇大開綠燈,美國兒童將再次走上街頭,向鄰居討要糖果,也許還會上演無傷大雅的惡作劇,就像從前的凱爾特人和貝爾斯尼克一樣。
(譯者:Sky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