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博物館有哪些文物(臨淄齊文化十大)
2023-04-19 01:16:47 2
古老的銀豆是中國「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數千年的編鐘音準依然,最早的青銅「合頁」,嵌金錯銀的「國寶」犧尊等等,如果你想要了解齊文化,那這些文物一定要熟系。這一件件來自遠古的器物講述著它的前世今生,其背後所映射的齊文化成為千年沉澱的文化精髓。
戰國早期的獸柄青銅豆
作為臨淄齊文化的代表性文物,這十大「逆天」文物你都知道嗎?
1.大陶甗陶甗(yǎn)為古代陶製炊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上部是無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篦上有用來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500年左右)的炊具。1983年出土於臨淄桐林田旺遺址。通高115釐米,一次性蒸煮食物,可供十幾人食用,為全國最大陶甗。
2.西周大銅盂1964年出土於臨淄區齊都鎮河崖頭村,為西周時期盛食或盛水的青銅器具。高43.4釐米,口徑62釐米,重35.5公斤。紋飾簡潔質樸,疏朗流暢,鑄造渾厚,器型宏大,為全國一級文物、山東省最大青銅器。
3.戰國錯金銀鑲嵌銅犧尊戰國時期青銅盛酒器。1982年7月在臨淄區稷下街道商王村原臨淄區磚窯廠,被齊中華等5名工人取土時發現。長46釐米,高28.3釐米 ,重6.5公斤,仿牛形。設計獨特,工藝嫻熟,是戰國時期齊國錯金銀工藝的佳品,堪稱國之瑰寶。
4.戰國齊瓦當
瓦當是古代宮室屋簷上的筒瓦之頭。齊瓦當與燕瓦當、秦瓦當並列,為我國先秦三大瓦當之一。戰國齊瓦當的紋飾以樹木紋為主導,布局一般是樹木紋居當面中間,兩邊則多配以對稱的雙獸紋或雙禽紋。
5.燕王劍戰國時期青銅兵器。1997年7月在臨淄區齊都鎮龍貫村,被村民發現。長59釐米,寬4.2釐米,重1000克,劍脊上鑄有「郾王職作武蹕旅劍」八個銘文。郾王職,即燕昭王姬職,公元前284年命大將樂毅伐齊,佔領齊國七十餘座城市,幾乎滅亡齊國。此劍為當年齊、燕之戰的實物。
6.齊六字刀戰國晚期齊國刀幣,是中國最早的紀念幣。正面有六字陽文篆書,一般譯作「齊建邦倀法化」。「倀」字,意為「繁榮昌盛、國家富強」。「法化」是「標準貨幣」的意思。六字刀幣是世界上最貴的古幣種之一。
7.龍紋矩形銅鏡
齊王墓「龍紋矩形銅鏡」西漢時期。鏡長115.1釐米,寬57.5釐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個環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每一環鈕四周飾柿蒂形紋。背又飾有夔龍糾結圖案,捲曲交錯自如。龍紋矩形銅鏡是我國最大的銅鏡,也是嚴禁出國展出的64件國寶級文物之一。
8.鎏金薰爐
西漢時期齊國王室用薰香爐具。1979年,在今臨淄區辛店街道窩託村漢齊王墓出土,共2件。薰爐通體鎏金,口徑9.3釐米,通高14.4釐米。弧形蓋,頂飾一環鈕,周圍透雕盤龍二條。腹部飾一對鋪首銜環。柄形座,底呈圈足狀。腹部刻有「左重三斤六兩」、「今三斤十一兩」。
9.西漢臨淄鏡範
西漢範鑄青銅小手鏡
所謂鏡範,就是用來鑄造銅鏡的模子。從1940年到2006年,臨淄先後出土了8批100餘件西漢鏡範,數量之多、種類之全,為國內首屈一指。1997年,在臨淄首次也是全國唯一一次發現了鏡面範,對於漢代銅鏡的鑄造工藝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10.丙午帶鉤70年代由民間徵集而來。鉤長16釐米,表面浮雕禽獸紋飾。鉤尾鏤一勾嘴長冠,雙爪抱魚體,翅從肩部伸出似鷹鳩;鉤首則鏤一雙爪撮魚尾,口含料珠,背嵌銀質「丙午鉤,口含珠,手抱魚」隸書銘,通體嵌以金絲銀線。據其銘文書寫特點,當為西漢早期工藝品,為國家一級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