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強國農業百科全書(學習強國農業百科全書)
2023-04-19 04:26:22 1
科普知識:中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業起源於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它發生於原始採集狩獵經濟的母體之中。在我國古代農業國的古史傳說中有所謂"神農氏"。據說神農氏之前,人們吃的是爬蟲走獸、果菜螺蚌,後來人口逐漸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開闢新的食物來源。神農氏為此遍嘗百草,備歷艱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辦法,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製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醫藥也順帶產生了;同時人們還掌握了制陶和紡織的技術。
中國古代四大農書:《氾勝之書》一般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齊民要術》堪稱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農書》是一部對整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巨著,特別是在介紹農業生產工具方面具有特色。《農政全書》在書中貫穿著治國治民的「農政」基本思想。
1.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種五穀,嘗百草的神話人物是( )。
選項:
娥皇
女英
伏羲氏
神農
正確答案:神農
拓展:神農(公元前3245年 -公元前3080年),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於歷山(今湖北隨州市境內),中國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姜姓,號神農氏,中國上古人物,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時代在戰國以後。被世人尊稱為"藥祖"、"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只,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
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傳說神農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後他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什麼藥草對於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後來,由於神農氏服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又中斷腸草之毒,不幸身亡。
娥皇,又稱娥肓、倪皇、後育、娥盲、娥娙,姓伊祁氏,是上古時部落酋長唐堯伊祁放勳的女兒,和妹妹女英同時嫁給了虞舜姚重華,娥皇無子。舜父頑,母囂,弟劣,曾多次欲置舜於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幫助而脫險。西元前2205年舜死於蒼梧(今廣西東南),娥皇、女英跳下湘江自盡,人稱湘君。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對她們的描寫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晉朝張華《博物志·史補》記:「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淚揮竹,竹盡斑。」
2.《黃帝內經》分《靈樞》和( )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
選項:
《素問》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
正確答案:《素問》
分析:《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為古代醫家託軒轅黃帝名之作,為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創作,一般認為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3.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是( )。
選項: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
《本草綱目》
《黃帝內經》
正確答案:《神農本草經》
拓展:《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傳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4.魏晉時期任太醫令的醫學家王叔和整理傳播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並著述了( )。
選項:
《脈經》
《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
《本草綱目》
正確答案:《脈經》
拓展: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5.北魏時期著名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 )是古代農學體系形成的標誌。
選項:
《齊民要術》
《農桑輯要》
《王禎農書》
《農政全書》
正確答案:《齊民要術》
拓展:《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係,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
《農桑輯要》是元朝司農司撰寫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中國元代初年司農司編纂的綜合性農書。成書於至元十年(1273)。其時元已滅金,尚未並宋。正值黃河流域多年戰亂、生產凋敝之際,此書編成後頒發各地作為指導農業生產之用。 孟祺、暢師文、苗好謙等參加編寫及修訂補充,成書於至元十年 (1273年)。選輯古代至元初農書的有關內容,對13世紀以前的農耕技術經驗加以系統總結研究。全書7卷,包括典訓、耕墾、播種、栽桑、養蠶、瓜菜、果實、竹木、藥草、孳畜等10部分,分別敘述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的傳統習慣和重農言論,以及各種作物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飼養等技術。
《王禎農書》在中國古代農學遺產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兼論中國北方農業技術和中國南方農業技術。由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王禎農書》在前人著作基礎上,第一次對所謂的廣義農業生產知識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提出中國農學的傳統體系。
元朝統治中國97年,時間雖不算很長,但卻在我國農學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較出色的農學著作。一是元建國初年司農司編寫的《農桑輯要》,此後有《王禎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三書中尤以《王禎農書》影響最大。
《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創作的農書。
《農政全書》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貫徹這一思想正是《農政全書》不同於其他大型農書的特色之所在。由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其他的大型農書,無論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是元代王禎的《農書》,雖然是以農本觀念為中心思想,但重點在生產技術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農書。
6.一般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業科學著作是( )。
選項:
《氾勝之書》
《齊民要術》
《耒耜經》
《農書》
正確答案:《氾勝之書》
拓展:《氾勝之書》是西漢晚期氾勝之匯錄的一部農學著作,一般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漢書‧藝文志》著錄作「《氾勝之》十八篇」,《氾勝之書》是後世的通稱。《氾勝之書》與《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為中國古代四大農書。
氾勝之,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末期。氾勝之是氾水(今山東曹縣北)人,著名古代農學家。《氾勝之書》是西漢晚期彙編的一部重要農學著作。書中編成黃河中遊地區耕作原則、作物栽培技術和種子選育等農業生產知識,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
7.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 )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被外國學者譽為「中國 17 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選項:
《天工開物》
《齊民要術》
《四民月令》
《夢溪筆談》
正確答案:《天工開物》
拓展:《天工開物》由宋應星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8.東漢時期崔寔撰寫的( )被認為是「中國古代農書中農家月令這一系統最早的代表作」。
選項:
《禮記·月令》
《農桑輯要》
《四民月令》
《農政全書》
正確答案:《四民月令》
拓展:《四民月令》是東漢後期崔寔創作的敘述一年例行農事活動的專書。
《禮記·月令》全名為《禮記·月令第六》,是兩漢人雜湊撰集的一部儒家書。內容分為「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年中祭祀」、「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孟冬之月」、「仲冬之月」、「季冬之月」共13篇。該雜湊撰集是現存最早、最完整記載有關一年十二個月昏旦中星觀測記錄的歷史文獻。
月令是上古一種文章體裁,按照一個12個月的時令,記述政府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並把它們歸納在五行相生的系統中,現存《禮記》中有一篇《月令》之外,還有《逸周書》中的一篇《月令》,惟後者已佚失。
9.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總結江南水稻地區栽培技術的一部農書」的著作是( )。
選項:
《陳旉農書》
《農桑輯要》
《王禎農書》
《農政全書》
正確答案:《陳旉農書》
10.編著《農政全書》,並與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幾何原理》一書的明代科學家是( )。
選項:
王夫之
黃宗羲
徐光啟
沈括
正確答案:徐光啟
拓展:徐光啟(1562年-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諡文定,上海人,萬曆進士,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祿。較早師從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勤奮著述,是介紹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積極推動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人稱「船山先生,湖廣衡陽縣(今湖南省衡陽市)人。明末清初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學者王朝聘的兒子。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餘姚人,字太衝,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之一黃尊素長子。
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他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其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與陝西李顒、直隸容城孫奇逢並稱「海內三大鴻儒」,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餘種,300多卷,其中最為重要的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葬制或問》《破邪論》《思舊錄》《易學象數論》《明文海》《行朝錄》《今水經》《大統歷推法》《四明山志》等。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員、科學家。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