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與農耕特色(農業遺產與農耕文化)
2023-04-19 04:25:53
農耕文化與農耕特色?農業遺產與農耕文化盧勇 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教授,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農耕文化與農耕特色?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農耕文化與農耕特色
農業遺產與農耕文化
盧勇 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教授
指出:「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傳承從未斷絕的國家。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究其根本,我國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與多元開發是中華文化永續傳承且絢爛多彩的物質保障。我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開發的歷史久遠漫長,先民在長達萬年的勞動實踐中創造了多樣的農業生產模式,有些甚至延續至今,是為我們今天所言之農業遺產。
農業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物質載體
農業遺產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優秀農耕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實踐意義。第一,農業遺產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物質載體。中華農耕文化存在於傳統社會的農業生產生活之中,依託於開展農業生產的土地和百姓。中華農耕文化是傳統農業生產的凝練與升華,而先民所遺留之農業遺產正是中華農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脈源泉和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第二,農業遺產蘊含著傳統農耕文化的精髓。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與王朝興衰存亡,傳統農業影響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農業生產經驗總結凝練出的三才理論、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等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的提升又反過來作用到具體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彼此交織,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與永續發展的中國傳統農業。第三,農業遺產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當代呈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領土廣闊、民族眾多,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哺育了各地風格多樣的地域文化,呈現出「美美與共」的特點,延續至今,共同構成了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當代表達。
我國農業遺產保護的階段與現狀
農業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支柱產業,是中華文明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歷經萬年的發展演變,給今人留下了琳琅滿目的農業遺產。遺憾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農業遺產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少有人進行系統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清末民初,內外交困之際,一批有識之士注意到引進西方農學的水土不服問題,開始整理和研究我國農業遺產,收集古代農業資料,我國的農業遺產事業得以萌芽。經過幾代學者的不懈努力,農業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在我國蔚為大觀,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有所拓展,越來越多的農業遺產也以更加鮮活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其發展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基於古農書基礎上的校註解讀。古代農業典籍是我國先民留給後人的一項重要財富,它們的搜集、編纂和校注是中國農業遺產研究的基礎,前期的保護工作大多致力於此。20世紀80年代,古農書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前輩先賢們基本摸清了農書的家底,對《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等重要農書進行了校注、解讀,為我國農業遺產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推動了傳統農業知識與農耕文化的傳播。
第二個階段:從古農書校註解讀向農業技術史、經濟史等研究的轉化。20世紀90年代之後,我國農業遺產的研究層面進一步拓寬。在前賢進行的古農書整理、校注和解讀的基礎上,研究重心向農業經濟史、傳統農業文化、農業災害史等領域轉化。農業遺產的範疇在這一階段也得到拓展,湧現出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中國農業科技史稿》《西北農牧史》《太湖地區農業史》《農業經濟史論綱》等,我國豐富多彩的農業遺產及其價值逐漸走出國門而被世界所熟知。
第三個階段:從農業遺產資料的研究向活態傳承的保護利用轉變。農業遺產不是死的標本,而是活的原生態農業,具有直觀可感、形象鮮活的特點,加之我國先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眾多具有區域特色且能夠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農業系統,這些農業系統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與認可。與此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和我國農業農村部推動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NIAHS)項目的提出和實施,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農業遺產熱」,進一步推動農業遺產保護走出書齋,走出田野,將歷史與現實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與文化自信、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有機結合起來,且成效顯著,在經濟和文化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依託農業遺產弘揚優秀農耕文化
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是傳統農業,因此,對我國農業遺產的保護,以及進一步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是在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簡要來說可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古為今用,營造和諧自信的傳統農耕文化氛圍。我國傳統文化源自農業,一貫講求耕讀傳家、詩書濟世,因此有意識地挖掘和弘揚農業遺產中蘊含的傳統農業文化,對營造全社會和諧自信的農耕文化氛圍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我國的農業遺產是千百年歷史進程中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產物,它提倡人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順天時、應地利,適當運用人力引導天、地、人有機配合和協同,使農業有好收成。這種農業生產經驗升華出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節用物力」「中正平和」等哲學與文化概念,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同時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第二,以點帶面,打造引領優秀農耕文化示範基地。目前,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農業農村部已進行了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評選,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在此基礎上應該進行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梳理出華南、華東、西北等幾大片區中具有代表性的農業遺產,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示範性農業遺產基地,發揮它們的模範帶頭作用。通過挖掘示範基地豐富的生態、文化和經濟價值,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
第三,上下同心,構建弘揚優秀農耕文化的培養體系。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其傳承弘揚是一項長期工作,尤其需要一個很好的平臺來生動地詮釋和體驗其精髓之所在,因此要站在歷史的高度,用發展的眼光高度重視農業遺產平臺的打造,要將農業遺產的保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首先要以政府為主導,出臺農業遺產保護條例、優秀農耕文化管理辦法等相關條文,從政策上形成導向,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障遺產地農民權益;其次,要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和鄉村旅遊開發,讓遺產地百姓收穫實實在在的利益,認識到保護農業遺產與傳承農耕文化的重要性,引導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農耕文化的保護、傳承事業中;再次,需要廣泛宣傳和動員,讓全社會了解農業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喚起民眾對優秀農耕文化的再認識。有必要將之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讓農業遺產地成為大中小學耕讀教育、社會實踐的重要基地,使年輕一代通過參加農事活動,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進而增加對傳統農耕知識和優秀農耕文化的感悟。
農業遺產與農耕文化互為表裡,是先民萬年農耕實踐的智慧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貴財富,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恆價值。其保護與弘揚並非一家之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要在廣泛宣傳動員的基礎上,設立專項基金,成立相關協會、聯盟等,尤其需要充分調動青年志願者、社會有識之士、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農業合作社的積極性,鼓勵、支持他們投入到弘揚農耕文化的事業中,打造農業遺產保護共同體。如此,我國優秀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就能落到實處,文化自信與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等也能務實、高效、穩步地前進。
(文章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20&ZD167〕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7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