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六下西洋地圖(鄭和下西洋與地名)
2023-04-19 01:13:48 2
鄭和下西洋與地名
周羅吉/周羅力
1985年第6期《地名知識》雜誌
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從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88年)先後七上下西洋,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總航程十萬餘裡,對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了紀念這一聞名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以及對偉大航海家、友好使者鄭和的懷念,國內外有許多地方是以鄭和以及下西洋隨行人員的名字命名的。如我國將南海諸島中的西沙群島西面當地漁民習用名稱為八島、下八島、下峙的一群島嶼,命名為永樂群島(永樂即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把西沙群島的東面,當地漁民習用名稱為上七島、東七島、上峙的一群島嶼,命名為宣德群島(宣德即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將南沙群島中最大最著名的團沙群島,命名為鄭和群礁。在鄭和群礁南面當地漁民習用名稱為秤鉤的島嶼是以下西洋另一位正使王景宏(弘)的名字命名的景宏島。在鄭和群礁東面,當地漁民習用名稱為羅孔仔和大羅孔、羅孔的島嶼分別以下西洋的隨行通事(翻譯人員)費信、馬歡的名字命名的費信島和馬歡島。1983年4月24日,中國地名委員會授權公布了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見《人民日報》1983年4月25日和《地名知識》1983年第四期3~7頁)其中就有上述以鄭和等人名字命名的島嶼。另外,鄭和在七下西洋過程中繪製的《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即後人簡稱的《鄭和航海圖》,此圖保存在明朝茅元儀編輯的《武備志》一書中)裡詳細記載了航海路線、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淺灘礁石等。從這幅航海圖中,可以看出鄭和船隊每經過一個地方,都給予一定的命名。如在航海圖上將船隊經過或登上我國南海諸島中的許多地方,明確標繪出它們的相對位置,並分別命名為石塘、萬生石塘嶼(即萬裡石塘今西沙群島)和石星石塘(今東沙群島),全國共收錄了中外地名約五百個,其中本國的約二百個,亞、非各國約三百個。元代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略》一書,總結了唐宋以來中國對海外各國的地理知識,但它收錄了外國地名只有一百多個,其數字僅相當於《鄭和航海圖》的三分之一,這說明鄭和下西洋使我國對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國家的認識深度和廣度均超過了前代。上述以鄭和對南海諸島的命名,成為我國人民對南海諸島開拓經營的有力證據之一。
鄭和七下西洋的遠航基地,設在今天的上海與江蘇交界的劉河港。然而,上海附近是一片衝擊平原,無特殊標誌,為了給鄭和和下西洋船隊出入大海提供方便,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命「海運將士」在靠近現在吳淞口地面,築起了一座方圓百丈、高三十餘丈的大土山,名曰「寶山」,上建烽堠,白天燃煙,夜晚舉火,以供海上船隻定向,這便成為我國第一座「燈塔」。由於這座「燈塔」的重要性,明成祖還立了碑記——《寶山烽堠碑》。如今「寶山」雖已頹圯,但「寶山」的名稱卻成為今天上海北邊的縣名流傳了下來。北京西城區有一「三不老胡同」以前叫「三保老爹胡同」。因為鄭和是太監,「老爹」是當時人們對太監的尊稱,「三保」指的就是鄭和,明代以後,胡同名字中的「爹」字丟失了,到了清朝時叫「三伯老胡同」,民國以後就讀成「三不老胡同」,新中國成立後此胡同依舊沿用此名。
南京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最大的「大型寶船」承造地,也是下西洋船隊的大本營,作為鄭和的第二故鄉、七下西洋的出發地,鄭和的遺址遺蹟非常多,鄭和公園原來是鄭和在南京任留守太監時的府邸花園,佔地2.2公頃,1953年白下區政府在此建立太平公園,1983年,園內出土第一批鄭和府邸的遺物,為紀念這位世界航海史上的傑出先驅,遂在園內興建「鄭和紀念館」。1985年5月30日,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公園更名為「鄭和公園」。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政府在2005年正式批覆了以「鄭和」來命名的三條道路,將東起大橋南路、沿城河路向西折南至建寧路的道路命名為「鄭和北路」,將北起建寧路、南至下關大橋的道路命名為「鄭和中路」,將北起下關大橋、南至定淮門大街的道路命名為「鄭和南路」,同時廢棄「城河路」、「惠民路」、「三汊河南街」三處地名,但獅子山北麓的護城河及城河南路、下關大橋維持原名不變。
在福建泉州百崎回族鄉至今還保存著兩條古老的海堤岸,村民稱之為「鄭和堤」。「鄭和堤」分為兩條,一條長六十多米,從百回族鄉的鬥門頭村與埭上村西角相連;另一條長七百多米,從埭上村西角連接至三臺山麓的龍頭山。「鄭和堤」雖然是一條土路,但路面很結實,上面摻著一層沙石,長長的大堤,仿佛展示了一幅數百年的歷史長卷。
鄭和下西洋,也大大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在各國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因此,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一些國家流傳甚廣,留下的遺蹟也很多,這些遺蹟的地方大多是以鄭和的小字「三寶」(亦作三保)來命名的。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北岸,有個城市叫三寶壟(俗稱壠川),因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此停留,便被人們命名為三寶壟,至今是中爪哇的省府和重要港口。在三寶壟有三寶洞和三寶公廟(建於1434年,後遭颱風的襲擊,於1704年重建),供有鄭和的塑像,三寶洞旁的土墩,相傳為「三寶大人埋骨之地……華僑婦女來此獻花者甚眾」(見鄭健吾《南洋三月記》)。在當地還相傳,陰曆六月三十日為鄭和登陸的日子。每年這天,到三寶公廟朝聖者絡繹不絕,廟內終年香火不斷。1966年三寶壟市政府在三寶公廟立了一塊紀念碑,上面用中文撰刻著鄭和的簡歷及其功績,旁邊有印尼文、英文碑文譯文。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也有三寶廟。在其它國家,如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有三寶山、三寶城、三寶井;泰國有三寶港、三寶廟、三寶禪寺等等。600年前,鄭和率領的船隊穿馬六甲海峽、過曼德海峽,先後訪問了40多個國家,最遠抵達非洲東岸,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在非洲的索馬利亞的布拉瓦郊區,有一個很大的村子,因當年鄭和訪問東非時到過這裡,這個村子就被命名為「鄭和村」。
上述這些地名,不僅是對鄭和下西洋的紀念,也是中國人民與亞、非各國人民友好交往傳統關係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