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帶你看完蒙古第一次西徵(蒙古西徵的非主流片段)
2023-04-19 01:00:25 1
當鐵木真率領蒙古大軍殺入花剌子模境內之後,由於在訛答剌城受到阻礙,便將大軍一分為四:除次子察合臺與三子窩闊臺繼續圍攻訛答剌城之外,其他三路繼續前進。
在三路大軍中,屬鐵木真那一路最順利,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阻礙。由阿剌黑那顏、速客禿和塔孩統領的那路大軍最不順利,他們被花剌子模名將帖木兒滅裡堵在了忽氈城下,進退兩難。
還有一路是鐵木真的長子朮赤率領,原本也不太順利,攻打昔格納黑城的時候,嚮導合散還付出了生命,朮赤最終大開殺戒,屠了整個昔格納黑城。
由於大屠殺的威脅,外加王道樂土的洗腦,朮赤隨後的行軍倒是格外順利,說過之處紛紛舉旗投降。
又經過一段時間的行軍之後,朮赤率軍來到了氈地城,這原本也是花剌子模重點布防的一座城池。
由於朮赤在昔格納黑城大開殺戒,「蒙古惡魔」的傳說不脛而走。氈地城的守將估計比較膽小,所以在朮赤大軍還未到來的時候,他就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與昔格納黑城不同,氈地城是一座大城,守軍和民眾的數量都比較多,想把所有人都撤走並不現實,大家的想法也不一致。
由於這兩個原因,所以在氈地城守軍撤退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跟他撤退了,有部分守軍和民眾留下來繼續抵抗。
留下來抵抗的人,是出於什麼愛國主義思想嗎?顯然不是。花剌子模是一個新興國家,當地軍民成為花剌子模臣民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六七年。
他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儘可能阻止蒙古大軍進城,從而避免發生大量惡性事件。更主要的是:他們對戰爭情勢的分析出現了偏差。
正如後世讀者所想的那樣,大家都認為蒙古大軍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和野戰能力極強,並不會攜帶大量攻城武器。
氈地城守將雖然率軍撤離,但大量的守城器械並未帶走,留守的軍民寄希望於這些器械,希望能夠把蒙古大軍阻擋在城外。
從理論上分析,這種想法似乎沒什麼錯誤,沒有大型攻城器械,想攻破一座防禦堅固的城池並不容易。如果蒙古大軍敢長久圍困孤城,花剌子模的軍事主力就有可能抓住機會進行反攻。
我們甚至可以做出一個大膽推斷,氈地城守將率軍撤離的時候,應該也散布過一些振奮人心的消息:我們之所以大踏步後撤,目的是與摩柯末蘇丹派出的援軍匯合,然後找機會圍殲這支蒙古軍隊。
但這種軍事分析有一個漏洞:如果蒙古軍隊看到堅城就束手無策,他們憑什麼能夠長驅直入呢?
攻城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圍困,一種是利用大型攻城器械強攻,這兩種方法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大多數時候可以並用。
城池可以用圍困的方法攻破,是因為城池的食物儲備有限。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如果一人每天消耗一斤糧食(比較低的標準),那麼一座五萬軍民的城池,一天就要消耗五萬斤糧食,三個月(九十天)就要消耗四百五十萬斤糧食。
這是一個非常誇張的數字,一座城池通常不會儲備這麼多糧食。大家可以看看史書記載的圍城戰役,通常在圍城三個月之後,就會出現城內軍民大量死亡的事件,內訌與投降的概率大增。
圍困孤城往往會收到奇效,但這個奇效的出現需要時間,這就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城內軍民食物短缺,城外軍隊的後勤補給同樣是大難題。
城池可以用大型攻城器械強攻,是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守城方的優勢被最大限度地抵消。
比如說:如果攻城方將火炮、投石機和大型弓弩推到城池下方,甚至在城外製造大型箭塔,居高臨下地往城裡射箭(袁紹就這麼幹過),守城方的優勢何在?
單看投石機和大型弓弩,似乎並不具備決定戰局的能力,可一旦攻城方擁有大量的攻城器械,必然會出現「量變引起質變」的效果。
但這也有一個問題:製造大型攻城器械需要時間,攜帶起來也不方便,更容易因受到突襲而被破壞。如果攻城方不能強有力地控制孤城之外的地區,通常不敢這樣大張旗鼓地攻城。
具體到蒙古軍隊,他們似乎根本無法使用大型攻城器械,因為攜帶大型攻城器械之後,對於道路的要求也會變高,這會使他們的機動性大打折扣。
朮赤之所以能夠攻破昔格納黑城,是因為那座城池比較小。如果朮赤想把攻破昔格納黑城的經驗複製到氈地城,恐怕不會太容易。
朮赤得知了氈地城守將撤軍的消息,也得知了部分軍民負隅頑抗的消息,現在應該怎麼破城呢?
圍困恐怕不行,遷延日久,萬一氈地城守將真帶了花剌子模援軍前來怎麼辦?強攻更沒戲,自己並沒有多少攻城器械,強攻只會打成添油戰,徒增傷亡。
想來想去,朮赤決定先派人進城勸降,探探虛實再說。
使者的出身與之前被殺的合散類似,都是早期與蒙古汗國合作的當地人。當他進城之後,城內的主事人自然不會給他好臉色:「你們這種背叛國家的人,有什麼資格來見我?」
當時的場景必然也像當初的昔格納黑城一樣,許多愛國志士群情激奮,似乎一言不合就要動手殺人。面對這種情形,使者恐怕當場就嚇傻了。
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使者必然也會一再強調:大家不要衝動!我死了不要緊,但大家想想昔格納黑城的下場吧,就因為他們殺了使者,所以全城被屠。我沒有恐嚇大家的意思,我只是希望大家理性一點,買賣不成仁義在,何必爭一時之氣呢?
我也是花剌子模人,我雖然投靠了蒙古汗國,但我還是希望能為家鄉人做點貢獻。我覺得,投降比抵抗更符合大家的利益,所以我才將生死置之度外,前來說服大家。當然了,如果你們覺得我的想法不對,那就抵抗好了。但是,殺了我,除了激怒蒙古大軍之外,又有什麼價值呢?
蒙古大軍也是講道理的,並不是真如傳說中那樣無惡不作。如果你們非要不講理,把屠殺對方使者當成本事,肯定會遭到蒙古大軍的恐怖報復。我到這裡是代表蒙古汗國與你們談判的,你們先說說你們的條件,我一定會轉呈朮赤王子。
如果條件雙方都能接受,那我們大家和平解決相關衝突,豈不更好?如果你們一定要選擇戰爭,也應該在戰場上見分曉啊,欺負我們這些手無寸鐵的使者算什麼本事呢?
傳統史書缺乏相關記錄,但我認為:使者進城之後說的話,應該就是上面這些,差不了太多。當初合散在昔格納黑城所說的話,估計也是這樣的。
合散為何被殺?因為昔格納黑城的人不願意理會合散,他們鐵了心要和蒙古汗國硬扛到底,在這種背景下,合散被殺。
合散被殺的下場十分嚴重,昔格納黑全城軍民因此被屠殺。這就給了花剌子模人一個警示:敢隨便殺使者,昔格納黑城就是榜樣!
在這種背景下,前往氈地城勸降的使者雖然在話語上沒什麼新意,卻依然可以使氈地城軍民保持一定程度的冷靜。
既然能夠使氈地城軍民保持冷靜,那麼事情就好辦多了。
有一種可能是:氈地城主事人直接讓使者滾蛋,我們絕不投降,要是朮赤有種,就來攻城吧。
但我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如果氈地城主事人真敢流露出這種意思,那麼城破之後,氈地城肯定也要面臨屠城的厄運。
還有一種可能是:氈地城主事人拒絕投降,但他(或他們)希望使者可以傳話給朮赤,我們絕不投降,但我們願意拿出一筆錢來犒軍,希望朮赤王子能夠手下留情。
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極大,因為這幫人不願撤退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保住氈地城,不被蒙古人佔領。只要能達成這個目的,破財免災不是什麼難以接受的事。
當然了,在談及氈地城的態度時,氈地城主事人肯定也會大倒苦水:不是我們不願意投降,只是我們擔心今天投降,明天你們就被花剌子模擊敗了,那我們這些人一定會被清算的。只要你們能擊敗花剌子模的軍事主力,我們一定會投降的,但現在我們只能選擇中立,希望你們能理解。
談妥條件之後,使者回到軍營,對朮赤說完城內的情況之後,建議朮赤立刻攻城!這又是為什麼呢?
朮赤雖然缺乏強攻的必要條件,但使者在氈地城轉了一圈之後,發現城內軍民普遍缺乏誓死抵抗的決心,否則自己肯定無法活著走出來。
只要能確定這一點,仗就好打了。當蒙古軍人拿出死戰的氣魄來,城內軍民自然缺乏對抗的勇氣。
朮赤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刻命令軍隊攻城。攻城的方式也很簡單,拿著加長的民用梯子直接爬上牆頭就行。
這個場景其實挺可笑的,一幫軍人拿著民用梯子要爬上城牆?只要城牆上的守軍朝下方射箭、扔石頭,幾分鐘就能把攻城者殺光。
但細一想,這個場景實在是有些太恐怖了。
大家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當你缺乏誓死抵抗的決心時,突然看到一幫亡命徒,用一種非常可笑的方式攻城時,你會怎麼辦呢?
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我要朝下面扔石頭,隨便就能砸死好幾個。可如果你稍微冷靜一下,自然就不會這樣做了。
你缺乏誓死抵抗的決心,你的戰友們同樣缺乏誓死抵抗的決心,如果就你一個人朝下面扔石頭,別人不扔怎麼辦?這幫亡命徒從其他地方爬上來,發現自己的戰友被你砸死了好幾個,他們能饒了你?
如果大家眾志成城,打退這波攻擊當然沒什麼問題,可如果大家都沒有守城的覺悟,誰敢率先動手呢?
就算你是勇士,你想當這個出頭鳥,你想用石頭砸退爬牆的蒙古軍人,周圍的人也會勸阻你的:別衝動,衝動是魔鬼!
是啊,你不抵抗,我們或許都不會死;你敢抵抗,昔格納黑城的昨天或許就是氈地城的今天!
朮赤用這種方式攻城,就是向城內軍民傳遞一個消息:我不管你們是怎麼和使者談判的,我只知道,氈地城我是肯定要進的。
你們如果有種就抵抗,等我破城之後一定把你們全部殺光。雖然我沒有攻城器械,但就算是用屍體堆,我也要堆進你們氈地城!
打仗也好,打架也罷,有時候就是拼一股氣勢。當朮赤決定拼命的時候,不敢拼命的氈地城軍民自然只能在一旁站著,眼睜睜地看著蒙古軍人爬上城頭。
正因為雙方此消彼長的心理狀態,使得這場戰爭看上去十分怪異:攻城方零傷亡,守城方零傷亡,氈地城就被朮赤攻破了。
傳統史書在寫到這段內容的時候,著重突出蒙古軍人的勇猛無畏,給人的感覺是:這世界上,只有蒙古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事實真是這樣嗎?顯然不是。都說橫的怕不要命的,現在朮赤是把自己偽裝成不要命的,去欺負那些不敢拼命的。這可以說是朮赤智慧的體現,更是氈地城軍民怯懦的體現。
破城之後,朮赤要考慮善後問題了。氈地城軍民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置他們呢?朮赤一時也犯了難。
如果按照蒙古汗國的規矩,敢抵抗者一律屠城,不抵抗者一律加官進爵,那麼氈地城軍民應該算哪種情況呢?
首先,肯定不能給他們加官進爵,因為他們明確表示不投降(或暫時不投降),如果這種情況還給他們加官進爵,以後的花剌子模人有樣學樣怎麼辦?
其次,肯定不能屠城,因為進城的使者安然歸來,攻城的蒙古軍人一個沒死,如果這都要屠城,以後花剌子模人就沒有心理負擔了:不管投不投降都要被屠城,我幹嘛要投降呢?
或許有人會說,氈地城軍民並沒有投降,所以朮赤如果屠城也是說得通的。可氈地城軍民並未給蒙古大軍造成任何傷害,整座城市的人卻被屠殺殆盡,換誰不害怕?誰都會認為:蒙古人屠戮成性,下次就算我出城投降,蒙古人也會找藉口屠城的!
如果仗打到這一步,那朮赤接下來的行軍必然是一步一個坎,他還怎麼前往撒馬爾罕會師呢?
朮赤後來想出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把那些曾對蒙古使者發表激進言論的人抓出來殺死,以震懾主戰派;對於那些不曾發表激進言論的人,全部趕到郊外,在蒙古大軍的看守下生活了九天。
這九天裡,朮赤縱兵在氈地城內搶劫,將城內財物劫掠一空。
如果孤立地看,這種行為也是很殘暴的。但如果對比屠城來說,這種行為還算是比較溫和,也可以接受。
朮赤就是用這種方法告誡花剌子模人:雖然氈地城軍民沒有抵抗,但他們也沒有投降,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我現在搶光他們的東西,卻饒他們一命,證明我們蒙古人是講信用的。
當朮赤再次啟程,繼續他的徵途時,將一位花剌子模人阿里火者留在氈地城,替蒙古汗國做好看守工作。
一年以前,當鐵木真派三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交涉商隊被屠殺一案時,正使被摩柯末蘇丹殺死,兩名副使被剃掉鬍子趕走,阿里火者就是兩名副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