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38歲女星自曝有8個追求者(她讓情人在彎道上改變取向)

2023-04-19 00:12:21 1

書名:Jeanne Moreau 作者: Marianne Gray 出版社: Nouveau Monde Editions 出版年: 2010-6-17

【帶著皮爾·卡丹「彎」道超車】

任何群體都有分化,站在不同的立場無可厚非。而對於同志這個群體,在其陣營中的分化也可謂繁多,有選擇永遠在櫃中——偶爾開溜就被「立檔」,有選擇永遠在兩性中遊蕩——這就要考驗伴侶的「耐力」,有選擇永遠誓與圈子共存——不染窗外人,當然還有各類特色的人等蕩漾其中,只要不惡意「破壞」別人,世間就是相對平和狀態。

服裝大家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1922-2020)作為一個資深的同志,曾對外放言「我就是一名徹底的同志!」

皮爾·卡丹拍攝於1958年

很不幸,在這個「彎」道上,皮爾·卡丹被一位「法國新浪潮的情婦」拖著出離「軌道」,這位「魔女」用自己的手段,讓皮爾·卡丹臣服在自己的腳下,並「大刀闊斧」得讓皮爾·卡丹的性取向在正常的「賽道」上前行。

這種特殊的「案例」和「戰果」放在眼下,也著實會讓一些父母「熱淚盈眶」,期盼自己的孩子也會碰見這樣的「魔女」。

讓娜·莫羅和皮爾·卡丹拍攝於1968年

這位不會在乎任何眼光「審視」的「魔女」就是法國的「電影女王」讓娜·莫羅Jeanne Moreau(1928-2017年)。

皮爾·卡丹和讓娜·莫羅這種「纏鬥」持續了40年,皮爾·卡丹說:「我是同志,但讓娜·莫羅能讓我神魂顛倒,並改變了我。」

從這句話裡側面也證明了讓娜·莫羅強大的個人魅力是何等的「囂張」。

左起:奧遜·威爾斯、讓娜·莫羅、安東尼·博金斯拍攝於1962年

讓娜·莫羅在一次採訪中曾不經意得說到:「在我還沒見到他本人的時候,只看到他設計的衣服,就喜歡上了他,心想總有一天會得到他!」

然後還解釋:「當然皮爾·卡丹也很英俊,但更吸引我的是他的手,那是一雙藝術家才擁有的手。」

這種「戀物」之人,必有不同於常人之心,這種對愛的讚美委實讓人嫉妒。

讓娜·莫羅和利諾·文圖拉Lino Ventura(左)在電影《金錢不要碰Touchez pas au grisbi》(1954)中的影像

事實上,自打他們建立了情人關係後,讓娜·莫羅的很多衣服都是皮爾·卡丹為她量身定做縫製的。

【俯視百褶裙下的眾生】

她的美是一種壓迫,是一種徵服,是矗立在「欲」和「無欲」之間的一道橋梁,更是一種俯視。

在電光石火的銀幕時代裡,美麗本身成為一種絕對。

但讓娜·莫羅絕非那種用幾個形容詞就可以修飾,而是擁有一種現代女人普遍的美:自私與放蕩,實則是愛與性之自由的另一種說法;追逐金錢與地位,實則是追逐女人的獨立自主;冰冷生硬的表情,實則是拒絕如好萊塢意義上的「現代女人」一般被男人當做花瓶來鑑賞。

她並不是一位典型意義上的美女,而且在她的臉上,似乎就沒有年輕來過。

讓娜·莫羅在電影《伊娃Eva》(1962)中的影像

銀幕上的她是一個自私、放蕩、叛逆、不可理喻、大眼袋、嘴角下耷、大腿也不瘦,甚至連嗓音都顯得乾燥冰冷的中產階級女人。

如果在電梯裡遇到這樣的女人,你恐怕不會像見到那種金髮碧眼身材熱辣前凸後翹的靚妹那般心跳加速。

可膜拜在她腳下的卻都是與眾不同的人物。路易·馬勒Louis Malle(1932-1995)直言她美的令人窒息,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說她美不勝收。

讓娜·莫羅在電影《天使灣La baie des anges》(1963)中的影像

更為有趣的是,著名的好萊塢天才暴君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1915-1985),也被她折服了。她和奧遜·威爾斯合作了五部電影。

奧遜·威爾斯評價她說:別妄想耍酷給她點支香菸什麼的,小心你燒著自己的手指頭。

銀幕上下,被她迷得神魂顛倒從此拜倒在她百褶裙下的男人比比皆是,就更不必說那些影迷了。

電影《午夜鐘聲Campanadas a medianoche》(1965)劇照,讓娜·莫羅和奧遜·威爾斯

要知道,1928年1月23日出生的她,最初在銀幕上亮相時僅芳齡20;但當她被法國「新浪潮」託到銀幕之海的潮頭浪尖時,她已是30多歲的少婦了;按下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不表,她在21世紀初堪稱本色出演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本人之時,已是年近八旬的耄耋老嫗。

於是,人們突然發現她的面孔有著不同的美,不論你是蘿莉控還是御姐控,是少婦控還是老婦控,紛紛用近乎詞窮的方式表達著對她的仰慕。

讓娜·莫羅和路易·馬勒(右)拍攝於1957年

這才是傳奇。

【和路易·馬勒的失約之旅】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史》一書中,該書的作者理察·紐珀特Richard Neupert引用當時評論,說《情人們Les amants》(1958)是獻給讓娜·莫羅的美麗詩篇。

這部電影殺青前,她與導演路易·馬勒分手——兩人在《通往絞刑架的電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1958)時相愛。

讓娜·莫羅在電影《通往絞刑架的電梯》(1958)中的影像

此時的讓娜·莫羅已經結束了第一次婚姻,前夫叫讓-路易·裡夏爾Jean-Louis Richard(1927-2012),亦是著名的作家、導演,但他們的婚姻很短暫,好在他們有一個兒子(成年後當了畫家)。

路易·馬勒愛上的是怎樣的讓娜·莫羅?路易·馬勒在早年的採訪中提到此片拍攝期間,他描述了一個「不美」但「迷人」的讓娜·莫羅:因為讓娜·莫羅的臉不上鏡,攝影師給她上很重的妝,衝印出來效果甚至是嚇人的;但銀幕上,「她可以看起來幾乎是醜陋的,但十秒鐘之後,像換了張臉一樣,變得無比迷人。」

讓娜·莫羅在電影《通往絞刑架的電梯》(1958)中的影像

當各位有機會去看《通往絞刑架的電梯》時,你會看到那段屢被觀者稱頌的橋段——如果你親眼看到讓娜·莫羅在巴黎街頭絕望的遊蕩,帶著那種人生霎那失去意義的表情,任憑爵士樂在夜色中漸隱,你也會毫不後悔殺掉她的丈夫。

失約讓一對私通的男女精心策劃的謀殺案幾乎要成功的時候,突然變成了互相的「猜疑」,更令讓娜·莫羅飾演的情人以為他拋棄了自己。於是,撥開這個謀殺的故事,露出了其中那個關於愛情的內核。

讓娜·莫羅和路易·馬勒(右)拍攝於1958年

路易·馬勒後來回憶拍攝《通往絞刑架的電梯》的時候坦承,讓娜·莫羅扮演的女主角在原著中只是配角,是讓娜·莫羅出色的演技和表達,才使他完美的表達出了自己的意圖。

「我那時候拍過的唯一 一部電影是講水下世界的紀錄片,你知道,所有的演員就是魚。」路易·馬勒拍過了魚,又拍了讓娜·莫羅這位美人,所以成就一段情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讓娜·莫羅在電影《夜》(1961)中的影像

有傳聞,《通往絞刑架的電梯》上映後,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和路易·馬勒見面時說,他被讓娜·莫羅扭臀的動作深深吸引,這或許是多年後讓娜·莫羅在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夜La notte》(1961)中出演女主角的前緣。

【和弗朗索瓦·特呂弗傷害後的詠嘆】

1958和1959年間冬天,讓娜·莫羅來客串《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

電影《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劇照,讓娜·莫羅和讓-皮埃爾·利奧德 Jean-Pierre Léaud(左)

弗朗索瓦·特呂弗覺得她可以演《朱爾與吉姆Jules et Jim》(1962)的凱茨(電影中叫凱薩琳),後來就寄了4張照片給讓娜·莫羅,後者回信說:「我很高興自己喜歡凱茨!」

美國影評人寶琳·凱爾Pauline Kael(1919-2001)評價凱薩琳是「催化劑、搗蛋鬼,是絕望和歡樂的源泉。她是從平凡生活中變幻出藝術的女巫」。

電影《朱爾與吉姆》(1962)外景地,讓娜·莫羅和弗朗索瓦·特呂弗(左)

這部電影是超道德的,而讓娜·莫羅演出了「不會讓任何男人擁有」的自由和先鋒。她那冰冷的審視,和狂野的奔跑,以及肆意的大笑,都出自同一個身體。

《朱爾與吉姆》是讓娜·莫羅最為傑出的代表作,片中的凱薩琳,可以說是讓娜·莫羅在銀幕上的一個化身。

讓娜·莫羅在電影《朱爾與吉姆》(1962)中的影像

無論過去多少年,都還有電影,在向這個角色致敬。當時,讓娜·莫羅也恰好是弗朗索瓦·特呂弗的情人。

如她所言:「在我的生命中,除了弗朗索瓦·特呂弗,再也沒有誰更令我感興趣。」

讓娜·莫羅在電影《朱爾與吉姆》(1962)中的影像

這話說得那麼盪氣迴腸,也說得那麼「決絕」,這是如何的互相「傷害」和「尊重」才能在生命的盡頭肯定自己的過往。

正因如此,弗朗索瓦·特呂弗塑造的形象極大地釋放了讓娜·莫羅的天賦。弗朗索瓦·特呂弗最好的愛情片就是《朱爾與吉姆》,而讓娜·莫羅飾演的凱薩琳既是他當時的情人,更是他情感意義上永恆的情人。

讓娜·莫羅在電影《朱爾與吉姆》(1962)中的影像

即使弗朗索瓦·特呂弗在日後過盡千帆,仍對讓娜·莫羅念念不忘。

對弗朗索瓦·特呂弗而言,讓娜·莫羅是他關於愛情的一切想像和理念的象徵,是他的愛之容器。

即使弗朗索瓦·特呂弗每拍一部電影都要換女友,但恐怕唯有讓娜·莫羅最切合他的愛情理念。

讓娜·莫羅在電影《朱爾與吉姆》(1962)中的影像

也許對於讓娜·莫羅而言,她似乎以超出自己實際年齡去看待眼前的一切,包括愛情,如果想把愛情絕對化,就意味著與歷史、人性、道德、生命、世界、宗教等統統無關,孤立卓絕,為愛而愛。

所以,她在以後的愛河中,從不會去「痴纏」對方,也從不劃出界限,該來就來,該去就去,這是絕大多數女性所達不到的高度。

讓娜·莫羅、奧斯卡·威內爾Oskar Werner(左)、亨利·賽爾Henri Serre(右)在電影《朱爾與吉姆》(1962)中的影像

就連羅密·施奈德Romy Schneider(1938-1982)在和她一起拍攝奧遜·威爾斯的《審判Le procès》(1962)時,兩人互相交心之時,讓娜·莫羅勸她不要去痴迷一個男人——阿蘭·德龍Alain Delon,「親愛的,他不值得你為他那樣!」

【英國大導教她辨「彎」和「直」】

如果說讓娜·莫羅把20世紀60年代的上半段給了弗朗索瓦·特呂弗,那她把下半段就給了「驚世駭俗」的英國導演託尼·理察森Tony Richardson(1928-1991)。

導演託尼·理察森

這位託尼·理察森是深櫃裡的典型,他的妻子瓦妮莎·雷德格雷芙Vanessa Redgrave在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放大Blow-Up》(1966)中引人矚目,兩人於1962年結婚,瓦妮莎·雷德格雷夫為託尼·理察森生了兩個女兒。

託尼·理察森可是引領「新浪潮」的幽靈在不列顛四處遊蕩的重要人物。

電影《家庭教師》(1966)劇照,讓娜·莫羅和埃託雷·曼尼Ettore Manni(左)

《湯姆·瓊斯Tom Jones》(1963)讓託尼·理察森拿下1964年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後,在拍完《苦戀The Loved One》(1965)後,便接受法國製片人的邀請,拍攝了由讓娜·莫羅主演的《家庭教師Mademoiselle》(1966)。

這部電影拍完後,託尼·理察森很快和讓娜·莫羅陷入熱戀,隨即他導演了一部根據瑪格麗特·杜拉斯小說改編的電影《直布羅陀水手The Sailor from Gibraltar》(1967),他這時一定發現了讓娜·莫羅特別像瑪格麗特·杜拉斯筆下的女人。

電影《直布羅陀水手》(1967)劇照,讓娜·莫羅和伊安·邦納Ian Bannen(右)

在和讓娜·莫羅繼續合作《直布羅陀水手》時,託尼·理察森和妻子瓦妮莎·雷德格雷芙攤牌,兩人於1967年4月28日離婚。而《直布羅陀水手》上映的時間則是1967年4月24日。

但這段插曲猶如讓娜·莫羅愛情時光中的間奏曲,因為熱戀只持續了不算長的時間,尤其和皮爾·卡丹相比,簡直太短暫了。

後來有人說正因為她和託尼·理察森的這段情,讓她學會了如何「駕馭」皮爾·卡丹。

讓娜·莫羅和伯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右)在電影《戰鬥列車The Train》(1964)中的影像

也許讓娜·莫羅發現了隱藏在託尼·理察森身體裡的「密碼」,自離開他後,沒有任何牽掛和評價,「揮一揮手,反正你我都安好就好」。

當託尼·理察森得知自己染上愛滋病前從沒對外公布過自己的性取向,1991年11月14日,他因愛滋病併發症去世,終年63歲。

讓娜·莫羅在電影《黃色香車The Yellow Rolls-Royce》(1964)中的影像

曾和讓娜·莫羅合作過的安東尼·博金斯Anthony Perkins(1932-1992)告訴過她,他是雙性戀,她當時還不以為意。

直到託尼·理察森逝世後,她始終沉默以待,這讓我們又看到了讓娜·莫羅「冰冷絕情」的一面。

【讓男人失控的讓娜·莫羅】

如果說讓娜·莫羅對情人們的愛各有不同,那麼男人們對她的愛必某種相似。

從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l(1900-1983)、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45-1982)到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羅傑·瓦迪姆Roger Vadim(1928-2000)這些導演們,男人們究竟被讓娜·莫羅的什麼氣質所徵服?

讓娜·莫羅和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如他們公開宣稱的理由過於隱晦蒼白,不如聽聽和讓娜·莫羅演過對手的馬塞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1924-1996年)的描述:「她是那種脆弱、絕望但又獨立堅忍的女人,真正的女人,因為她嫉妒、放縱、饑渴。她是我所知的少數幾個值得墜入愛河的女人。」

你看,懂女人的男人絕對不是視覺系的。

讓娜·莫羅在電影《女僕日記》(1964)中的影像

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l讓讓娜·莫羅在《女僕日記Le journal d'une femme de chambre》(1964)中飾演的女僕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角色。

一方面,她的氣質絕非一般女僕可比,衣著時尚,觀念新潮,舉手投足仍然是她骨子裡的那種自由意識,是一個典型的現代女人;另一方面,她也沒有什麼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影片的大多數時間裡,你從她那無悲無喜的表情中,根本看不出她內心的波瀾。

讓娜·莫羅和米歇爾·皮科利Michel Piccoli在電影《女僕日記》(1964)中的影像

直到最後,我們才明白她的目的除了查出兇手,更要從女僕一躍成為女主人。

「她走路的時候,雙腳微微抖動,呈現了某種張力和穩當的感覺,真是好看極了。」布努埃爾說,「她同時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演員,我根本不需要指導她什麼,她能夠很自然地在攝影機前面表演出我所期待的樣子,她對她所飾演的角色甚至了解的比我還多。」

讓娜·莫羅在電影《女僕日記》(1964)中的影像

路易斯·布努埃爾坦承:「女僕和惡人在本質上有共通點,他們內心都充盈著欲望。」

女僕最終成為女主人,這證明她不是道德模範,但恰好證明了她是一個典型的現代女人:她獨立、高傲、不依附討好主人,為了尋找兇手不惜以身體誘惑自己厭惡的男人,這就是一個現代女人應有的高貴。

讓娜·莫羅和碧姬·芭鐸(右)在電影《江湖女間諜》(1965)中的影像

「香豔導演」羅傑·瓦迪姆讓成為他妻子的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去拍讓男性「熱血沸騰」的《上帝創造女人Et Dieu... créa la femme》 (1956),卻讓讓娜·莫羅去演冷酷的《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1959)。

很明顯,讓娜·莫羅只代表了新浪潮的一面,而新浪潮另外一面,就是碧姬·巴鐸。很明顯,從面容上,就可以看出兩人的區別。

電影《江湖女間諜》(1965)片場內,讓娜·莫羅和碧姬·芭鐸(左)

路易·馬勒在商業的考量下,請讓娜·莫羅和碧姬·芭鐸在《江湖女間諜Viva María!》(1965)中合體,片中讓兩代女神首次同臺,法蘭西風情碰撞美國西部片,混合了喜劇、豔情、浪漫與革命,又不時夾雜蘿莉暴力與邪典趣味。

40年後,呂克·貝松Luc Besson編劇的《俠盜魅影Bandidas》(2006),薩爾瑪·海耶克Salma Hayek和佩內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主演的這版翻拍,正是對讓娜·莫羅和碧姬·芭鐸主演的這部「法式西部片」的致敬。

雖然同是金髮,碧姬·巴鐸代表的是一種常見的男性可以掌控的美,而讓娜·莫羅,則是讓男人失控的那一個。

【無與倫比的獨特性】

讓娜·莫羅曾經說過,「如果做演員是一個女人的自然傾向的話,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女人天生喜歡暴露自己,這是演員這樣的職業在開始時所能給人的想像。但是這種自我暴露欲必須得到克制,這是作為演員所必須時刻意識到的。」

讓娜·莫羅和約翰·馬爾科維奇John Malkovich在電影《雲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 (1995)中的影像

不過讓娜·莫羅走得路比碧姬·芭鐸更長,身為「新浪潮」的情婦,她在法國電影史上的位置更像是女演員中的知識女性,或曰知識女星。

演戲之外,她還編劇、導演、製片,儼然一位全能老太太。她編劇導演的片子不多且都集中在20世紀70年代,如1979年自編自導的《少女L'adolescente》等。

書名:Les légendes du cinéma Français 作者: Bernard Boyé 出版社: Editions Autres Temps 出版年: 2010-9-1

時間較近的只有讓娜·莫羅參與編劇的《白樺林La petite prairie aux bouleaux》(2003)和讓娜·莫羅參與製片的《西方的同話Go West》(2005)兩部電影,在中國並不廣為人知,比較小眾。

但在法國,讓娜·莫羅的地位卻因為這些成就日漸崇高。從她1960年憑彼得·布魯克導演的《琴聲如訴/如歌的行板Moderato cantabile》(1960)獲得第13屆坎城電影節 最佳女員獎開始,她就大獎無數。

電影《琴聲如訴》(1960)劇照,讓娜·莫羅和讓-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 Belmondo(左)

無論青春年華還是老邁縱橫,她始終保持著無與倫比的獨特性。

她從來不擔心老去,正如她在一次專訪中回應記者問她是否懷舊時候的回答:「為什麼懷舊?這正像爬樓梯,我已在階梯之上,回望曾經的步履重重,我已經在這裡並且繼續上前,為何還要懷舊?所以,我不喜重遊故地,生命是一張永遠開拓不完的地圖,別浪費時間在已經知道的事情上。」

這已經不是明星語錄,而是智者之言了。

讓娜·莫羅在電影《黑衣新娘 La mariée était en noir》(1968)中的影像

弗朗索瓦·特呂弗在《眼之愉悅》中寫到過,自己眼中的讓娜·莫羅似乎一直在看書,「讓娜·莫羅只會讓人聯想到純潔的愛情,而沒有任何非分之想。」

猶如梅豔芳和張國榮在《芳華絕代》裡合唱到——「顛倒眾生/吹灰不費/收你做我的迷/你敢不敢/抱一抱/風靡一時/是我罪名」一樣,那種超然塵世之外的孤傲,也正是讓娜·莫羅在傳奇裡的樣子。

「法國大鼻子」的成名作,在青春迷惘中成長的三人行被渣男欺騙14年,談過忘年戀,老娘就是女巫的代言人身邊圍繞無數小鮮肉,奇裝異服的始祖,看她如何72變傑拉·菲利普 法國一代男神 "芳芳"走紅全球 首導電影慘遭賠本由甜蜜的「偷歡」到不歸的「私奔」:兩個普通女人的亡命天涯義大利傳奇女神吉娜·勞洛勃麗吉達 多才多藝 "姐弟戀"相差34歲,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