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下飯是抑鬱症嗎(買不到菜睡不著覺)
2023-04-19 11:21:59 2
上海疫情防控處在緊要關頭
疫情容易讓人產生負面情緒
該如何排解?
疫情期間
如何幫助精神疾病患者?
我們該如何保持
自己內心的積極陽光?
很多精神專科醫院
都在封閉管理
患者的日常診療怎麼辦?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上海第九批援鄂醫療隊領隊王振表示,當上海全域靜態管理之後,的確給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診帶來很大不便。當前是精神疾病高發季節,診療需求非常大;加之由於疫情影響,也增加了焦慮、抑鬱等疾病的發生,進一步推高了就診需求。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和各區及精神衛生機構正積極採取各種方法,儘可能提供就醫途徑。因疫情防控需要,服務能力仍然受到很大影響。對於嚴重的急症患者,中心的急診仍保持開放,但服務量也因疫情防控而受到較大限制;另外,已派醫療隊在老年醫學中心方艙醫院開闢精神科病區,由疫情防控指揮機構統一協調收治社區的急症發作精神疾病患者,上級部門也在積極尋求更多資源和解決方案,希望儘快滿足這部分人群的就醫需求。
不僅是精神疾病患者
全域靜態管理期間
市民焦慮情緒有所增加
如何緩解?
近期,不少市民封控在家,在買菜、看病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因而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王振說,在特殊時期,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情緒反應。
大多數市民可能會有輕度焦慮情緒,但一般達不到精神障礙的程度;少部分市民可能此前就有焦慮問題,但在封控中變得嚴重了,成為焦慮障礙也是有的。
如果原本患有抑鬱症,在封控中遇到一些客觀困難,心理壓力突然增加,導致疾病加重也是有可能的。我們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做過大樣本調查,全人群焦慮、抑鬱等情緒症狀的發生率約35%,當然,出現這些情緒,並不意味著肯定得了抑鬱症或焦慮症。
現在社區基層幹部壓力較大
難以保證正常作息
一直處在連軸轉的工作狀態
如何幫助他們調試心理壓力?
王振表示,基層工作者確實非常辛苦,精神的關愛、精神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如果基層幹部和工作人員出現抱怨或者哭泣、情緒失控,也是在極度壓力下可以理解的反應,這不是脆弱,也不能簡單認為是心理問題。每個人在這種情況下,都可能會有這樣的反應。
基層工作者或者醫護人員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了這種負性情緒,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情緒,並通過主動言語表達等方式,積極地渲洩掉負性情緒。
感染者數字居高不下
一線醫務工作者們
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如何幫助他們舒緩情緒?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教授杜懿傑發現,藏在防護服裡的「大白」們有不少人面臨精神高度緊張、焦慮失眠、多夢易醒等睡眠問題,但他們通常選擇默默扛著,很少吐露內心的壓力與煎熬。
她在工作間隙錄製了一段段音頻,希望能舒緩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很多「大白」說,沒聽完就睡著了。這是因為他們身體已經累到極限,精神卻依然亢奮,有的還產生「還沒睡著,明天吃不消怎麼辦」這樣的睡前焦慮,這時候只需要一點點助眠引導,就能讓他們放鬆繃緊的神經,酣夢一場。
除了睡眠,還有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出現類似新冠的軀體化障礙。醫護人員處於高風險的一線,常常會覺得自己低燒、嗓子疼癢,有的人吃不下飯,味覺異常。有些每天都要做核酸的醫護,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潮汐現象,知道自己「陰」著呢,症狀就會緩解,第二天類似症狀又像潮水一樣捲土重來。
如何緩解「大白」們的軀體化症狀?三月中旬開始,杜懿傑每天錄製發布一條音頻內容,邀請知名音樂家錄製的音樂療愈專輯,做成大家每天都能「服用」的一劑「音藥」,讓大家可以自由選擇。
現在上海有大量的方艙醫院
方艙醫院裡的患者和
隔離觀察對象有時會有恐慌
應該進行怎樣的心理疏導?
目前絕大部分方艙裡,都有心理諮詢或者精神衛生工作人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目前已經派出了20餘名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在不同方艙開展心理援助,有些醫療隊自己配備了心理醫生,將患者和隔離觀察對象積極的情緒引導起來,負性的情緒就會慢慢鬆懈。
在方艙醫院裡,為您心理按摩的還有「蛤蜊電臺」。
3月29日起,每天中午和傍晚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製作的2022「守望相助 共戰疫情」特別節目,會在全市國家會展中心方艙、新國際博覽中心方艙、臨港方艙、崇明長興島方艙、嘉禾新苑隔離點多個集中隔離點(方艙醫院)的醫患人員耳邊響起,用溫暖的聲音為大家送上一天兩個小時的特別陪伴,同時,醫患們通過手機掃碼,可以24小時自主自由收聽所有節目。
「蛤蜊電臺」節目背後有來自上海新聞廣播、Love Radio、動感101、五星體育廣播、戲曲廣播、經典947、上海交通廣播、故事廣播、第一財經廣播等多個頻率的30多位編輯、主持人的共同參與。
在這支特殊隊伍裡還有不少知名主持人,他們通過愛心接力,結合自身節目特色、隔離點場景受眾需求,圍繞音樂、娛樂、生活、科普、綜藝、健身、心理等相關主題,製作專題節目,讓內容基調輕鬆歡快,伴隨性強。
大家也可以在APP「阿基米德」上收聽「蛤蜊電臺」,點擊下方圖片直達↓↓
現在很多高校封閉管理
學生被封控在校園和宿舍裡
活動空間小
如何引導他們產生積極的情緒?
學生被封閉在較小空間,難免負性情緒會增加。比較重要的,首先是要讓同學們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才是通過積極的認知來引導正性情緒。
目前各高校都在進行不同形式的心理疏導,比如線上講座,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不要因為對自己正常情緒反應的誤解,而造成二次情緒恐慌。比如注意到自己的焦慮或抑鬱情緒後,會自我懷疑,是不是我過於脆弱、有精神問題等。
在正確認識情緒後,通過識別負性認知、換角度看問題等方法,改變負面想法從而改善情緒。校園封控過程中,生活規律和活動空間都受到很大影響,王振建議同學們仍要儘量保持規律生活和常規作息時間,在有限空間內做些體育鍛鍊。
疫情作為一種災害
對人的影響是全身心的
在遭遇一些特殊情況時
可能還會有創傷
如何引導大家走出
災害帶來的心理反應?
在疫情下相當一部分人會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一旦疫情趨穩,生活逐步恢復正常狀態,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況會自然恢復到健康水平。
因此,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需要特別的心理輔導,尤其是正式的心理幹預,只要常規做些放鬆訓練,保持規律作息,保持與家人和朋友順暢交流,焦慮情緒就會隨著急性應激減退而逐步消失。
但在疫情中經歷重大心理創傷事件的個體,比如親人亡故且與疫情有關,或近期網絡上出現的個別案例,就可能會造成較嚴重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心理創傷,嚴重者甚至可能發展成為創傷後應激障礙。這時,簡單的自我調整難以達到治療目的,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從社會層面來看,上海疫情到目前為止,對社會心理應該不會產生顯著的遠期負面影響。
上海仍有很多小區在封控中
在心理調適上
對封控區的市民
有什麼建議?
王振說,封控期間大家首先要更加合理地使用手機。
智慧型手機是一把雙刃劍,特別是一些軟體在獲取個人閱讀習慣後,會不斷推送個人偏好的信息。當一個人只看到一類觀點的信息時,比如與疫情有關的負面信息,他獲得的信息可能就會偏頗,從而影響判斷。
其次是微信群等,一些未被證實的傳聞在微信群聊中熱傳,張三發一個,李四看到了也發一個類似的,話題越來越集中,如果傳聞涉及大家生活,就容易造成群體性恐慌、感應性恐慌。
他建議市民朋友控制手機使用時間,尤其是刷疫情相關新聞的時間。可以設置一個時間限制,不要超過多少小時,閱讀的話題不要過於集中,否則看到的都是一些重複或相似信息,會強化焦慮情緒。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甚至加強與周圍人的溝通。
當同事、鄰居、社區需要幫助時,看看自己能夠做什麼。網上流傳的有人分享自己家的一箱可樂,鄰居們紛紛拿自家物品來交換的故事(戳我回顧)就是這個道理,交換了物資也愉悅了心情。市民的互助、社區裡的互助,會讓大家有獲得感、成就感,對個人心理健康非常有幫助,也讓小社區的氛圍越來越好,進而讓整個社會層面的情緒變好。
要特別提醒的是,市民遇到現實困難,要學會求助,學會尋找更多和社會連結的機會。
有的人只瞄準一個途徑,遇到困難,就只給物業打電話,或者就盯著家裡的孩子問。但封控情況下,得不到回應、得不到解決,該怎麼辦?這就需要拓寬自己和社會的連結,鄰居可以問一問,志願者來也可以問一問,也許就能獲得信息呢?
當然不是說求助就一定會得到幫助,但不求助是肯定得不到幫助的。試一試,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上海新聞廣播綜合自人民日報、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等
編輯:嚴萍
責任編輯: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