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學大寨是哪個地方的(農業學大寨)
2023-05-05 07:48:57 2
大學畢業後,經過一年的「軍墾」鍛鍊,於1970年3月,我被分配到準格爾旗工作。此時和我一起分來的還有100多名全國各大專院校的畢業生。
沙圪堵是旗府所在地,也是一個百年老鎮。兩旁又粗又壯的參天柳樹將街道上空遮蓋得密密麻麻,甚為壯觀。在古老而幽靜的街道上,操著南腔北調口音的知識分子,成群集夥地散步聊天,這在準旗歷史上,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自然就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特大新聞。
此時,恰逢準旗實行軍管,即由軍隊接管政府。在軍管會的領導下,文革中形成的兩派群眾組織——「紅聯」和「七一」,實行了大聯合。解放老幹部,組成「老中青」三結合的領導班子,開始落實政策,為「內人黨」等冤假錯案徹底平反,出現了團結奮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大好局面。
不久,大學生們都被分配到各單位。有的到基層或工廠,有的留在旗直機關單位。有的當教師,有的當醫生……我被分在旗委政治部宣傳組。大部分同學對分配比較滿意,只有少數幾個不願到基層的,他們直接找領導,講明理由後,也都改配在自已較滿意的地方。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還是一個風清氣正的年代。個人有什麼困難問題,只要找領導講明情況,就會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決。那時人們不懂得送禮,甚至人家給辦了事,連一頓飯都不會請得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堪稱是真正的純潔關係。
我到宣傳組上班後,因新成立的旗專案組缺少工作人員,讓我先去臨時幫忙。專案組的主要工作,是對一些幹部的歷史問題進行查證落實,並做出準確的實事求是的結論。我走了許多省、市和地方,也順便觀賞了不少山水名勝,留下極為美好印象。同時,也目睹了農村貧窮落後的景象,不少地方的農民還不得溫飽。記得當時白面大米很缺,一次我到山東省外調,在返回時,在一個自由市場買了二十斤大米帶回家,讓鄰居們羨幕不已。
1975年春節剛過,我參加了全旗農業學大寨下鄉工作隊,在大路公社召溝子大隊任工作組長,副組長是陳治國。在旗委統一領導下,抽調上百名機關幹部,深入農村第一線,組織和帶領廣大社員群眾,變冬閒為冬忙,戰天鬥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修造梯田,打壩引渠,向土地要糧,向貧窮開戰。決心之大,聲勢之壯,前所未有。
當年,大路公社黨委提出的工作重點,是在全社大面積推廣種植良種小麥,作為深化農業學大寨的具體內容和目標,開創農業生產的新局面。
大路公社位於準旗東北部,東臨黃河,與託克託縣隔河相望,總面積500平方公裡,九個大隊,總人口5000多人。這裡基礎條件較好,氣候適宜,水澆地多,水資源充沛。將全公社上千畝水澆地種成小麥,如此規模有史以來還是頭一回。它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而且能改善和提高廣大社員群眾的生活,增加他們的收入,並徹底改變全旗吃白面只能靠從外地調撥的狀況。
幾年前有的生產隊曾試種過良種小麥,但因科技管理跟不上,在小麥抽穗時發生了黑穗病,顆粒無收,嚴重挫傷了社員的積極性。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幹部群眾害怕重蹈覆轍,將「眼珠子地」荒廢了,造成重大損失。因此顧慮重重,積極性不高。
召溝子大隊有四個生產隊,一百三十戶人家,八百多口人。面積不大,比較集中。1973年,時任旗委書記院良臣同志在此下鄉蹲點,冬天帶領廣大幹部和社員開展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後溝生產隊建成一座小型水庫,該隊當年新增水澆地幾十畝。臨近的光陰店生產隊土地平坦,土質也好,就是因缺水而全是旱地。為了解決水的問題,利用後溝隊的水庫,建成了二級揚水站,並打通了幾十米的涵洞,把水從一公裡外的後溝隊引到了光陰店,將一部分旱地變成了水澆地。至此,全大隊擁有水澆地面積由原來的二、三十畝,猛增至一百餘畝,翻了五、六番,為以後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召溝子大隊工作組由旗、社兩級四名幹部組成,大家分別下到各生產隊,組織隊幹部、社員開展「學習大寨精神,實行科學種田」的大討論,並且認真查找過去種小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不懂得科學種植和管理。社員不懂,一般幹部也不懂。統一認識後,社員們說:「不是我們不想吃白面,主要是不敢種。只要種植技術能過關,我們都願種。」從而召溝子大隊將大部分水澆地都種上了小麥。其它大隊的情形亦如此,全公社實現了種小麥超千畝的目標。
旗委把大路公社大面積種植小麥作為全旗農業學大寨、增產增收的典型。旗委第一書記義德熱、副書記唐和親自到大路公社蹲點,深入生產隊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廣大幹部、群眾看到領導以身作則,紮實的工作作風,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信心。
旗委副書記唐和,四十歲左右,樸實無華,被社員親切地稱為「泥腿子書記,」走到哪裡就挽起褲腿和社員一起幹起活來。1974年秋天,他還兼任大路公社黨委書記時,下了一場大雨,溝門生產隊的上百畝即將收穫的玉米、高粱全部被浸泡在泥水裡。在大家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時,他毅然率領公社幹部下到隊裡,與本隊社員一起,挽起褲腿,踏入泥水中,苦戰十來天,將玉米棒和高粱穗全部收回,糧食產量不僅沒有減產,仍獲得大豐收。溝門生產隊當年上交公糧近百萬斤,成為全旗交售國家公糧「狀元」。
為了保證全旗第一次大面積推廣種植良種小麥獲得成功,旗農業局把農技員王林派到大路公社進行指導。王林有「小麥專家」之稱,對種小麥有研究、有經驗。他了解了各大隊的土質、水源等情況後,認為凡是能保證灌溉的地,都符合種小麥的條件。王林提出要建立一支農民種小麥技術隊伍。每個生產隊選配一名有文化、有責任心的青年農民,做為技術骨幹,進行集中培訓。從平整土地、施底肥、播種、澆水追肥、打藥滅蟲等一環緊扣一環,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時間和質量要求,必須保證按時按質完成每一項工作。
一次,大溝生產隊的小麥因故躭誤了兩天噴藥時間,眼看就要錯過規定的時間了。此時,在這裡蹲點的旗下鄉工作隊長趙永祥和秘書楊森放下手裡的一切工作,立刻帶領全隊社員,在大中午,頭頂烈日,身背十幾公斤重的噴霧器,光著膀子,汗下如雨,走在麥田噴藥滅蟲,不失時機地完成任務。自此,「趙隊長赤膊上陣大戰害蟲」的故事,在社員中傳為一段佳話。
夏收後,全社小麥獲得大豐收,平均畝產超過500斤。在收割小麥後,又及時播種小日期糜子和種植秋大白菜,變收穫一茬為兩茬。以後每年又在小麥地裡套種玉米或土豆,使糧食畝產達千斤。這一年,準格爾旗破天荒地第一次向國家交售優質小麥10餘萬斤。
1975年底,我被任命為大路公社黨委第一副書記。書記為陳效功同志,副書記還有何生榮、郭玉鳳等。新班子是一個民主、和諧、團結的戰鬥集體。
1976年初,我跟隨由公社領導組成的全旗學大寨參觀團,赴大寨考察學習。大寨村是山西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地處太行山麓,窮山惡水,自然條件極差。但是,大寨人在陳永貴的帶領下,把「七梁八溝一面坡」建成標準梯田,旱澇保收,糧食單產超「綱要。」1963年遭遇特大洪水,幾乎是毀滅性的,社員的房屋被衝毀,十幾年修好的梯田,有的也被衝垮。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陳永貴提出「三不要、三不少,」即不要國家救濟糧,不要國家救濟款,不要國家救濟物資;當年社員口糧不少,收入不少,上繳國家統購糧不少。經過日夜奮戰,當年的目標全部實現,創下了人間奇蹟。1964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大寨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
向大寨人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最主要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八個大字。看了、聽了大寨的事跡後,深受感動和教育。自已想,比起大寨來,我們大路公社的自然條件要好得多,我們的最大差距是領導班子思想上的差距。我下定決心,回去後,首先要在班子內傳達、學習好大寨經驗,認真討論,統一認識。然後作好規劃,迅速行動起來,帶領全體社員用幾年時間,把大路建成大寨社。
秋收結束後,公社黨委及時研究部署冬季農田基本建設任務,為明年春耕打好基礎。並明確提出,學大寨一定要因 地制宜,不搞形式主義,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務求實效。公社領導班子成員分別下到各大隊蹲點指導。
我在小灘子大隊蹲點。小灘子大隊屬黃灌區,素有「糧倉」之稱。它的東北邊緊靠黃河,西南邊是庫布其沙漠的邊沿,整個地形呈柳葉狀。土地平坦,土壤為粘土質,就是所謂「晴天一把刀,雨天一沼沼。」天旱時地面像「刀背」一樣堅硬,下雨時則變成泥沼,一腳下去,鞋就會陷入泥裡拔不出來。
經過與隊幹部和社員研究討論後,大家一致認為,改良土壤、在粘土裡摻沙子,既能疏鬆土質,又經濟適用,這是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的有效措施。在西南邊與沙漠接壤的地方,是一大灣溼草灘,長滿了蒲草和蘆葦。夏天,成群的牛馬在這裡吃草,到處堆積著糞便。冬天也只在上面結有薄薄的一層冰,打破冰層,下面有二尺多厚的沙積淤泥,又黑又臭,是上等的有機肥料。用它來改造粘土質,既疏鬆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可謂「一舉兩得」。
這年冬天,組成以基幹民兵和下鄉知識青年為主力的突擊隊,我帶頭與社員群眾一起大幹苦幹。根據地塊遠近,分別採用肩挑、小車推和大車拉等方式,將沙淤泥搬運到基本農田裡。據不完全統計,僅石口子一個生產隊就改造出基本農田近二百畝。
第二年春天,我患了肺結核病,組織上為了照顧我的身體,把我調回旗裡工作。妻子田樹梅十分擔心,抱怨說:「什麼也沒掙回來,就掙回一身病。」
秋天有社員來看望我,他們說,改良後地裡的玉米長得又高又壯,每株結兩個又粗又大的棒子,還有結三個的,畝產上千斤是沒有一點問題了。我聽後十分欣慰。頭一年大種小麥獲得豐收,第二年玉米畝產上千斤,這是廣大社員群眾學習大寨精神的結果,是用辛苦和汗水換來的豐厚回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郝俊,男,漢,1943年3月出生,大學文化,曾在準格爾旂宣傳部、內蒙黨委宣傳部理論處等單位工作,現己退休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