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倪瓚現存書畫作品(倪瓚書法藝術)

2023-05-09 06:51:00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原名珽,後改瓚,字元鎮,又字玄瑛,號雲林,字幻霞子、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嶽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雲林。

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生於無錫梅裡祇陀村。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資雄鄉裡。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浸習於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未仕。

倪瓚《淡室詩》軸,紙本,行楷書,縱64cm,橫2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欲寫新詩塵滿幾,味我迂言淡如水。白雲淡淡何從來,來伴我(此字點去)孤吟北窗裡。酒味甘濃易變酸,世情對面九疑山。白雲且結無情友,明月幽禽與往還。八月廿日過宗道雲棲樓,命餘賦子安淡室詩,因賦。是日疏雨生涼,山光滿幾,殊有幽興也。瓚。

無題跋。鑑藏印鈐有清「潤州戴植字培之鑑藏書畫章」印一方。

《淡室詩》是倪瓚為友人「宗道」所書的一首七律詩。詩中寄託了他避世索居、與白雲幽禽為伴的心境。

此書是倪瓚存世作品中唯一的一件大字行楷書,使用了極少見的立軸裝裱形式。其書字形挺直,章法整齊疏朗,點畫質樸遒勁,收筆頓挫有力,撇、捺儘量拉長,據書風判斷應為其晚年之作。 (撰稿人:李豔霞)

文字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附錄:明月幽情往與還

——倪瓚行楷《淡室詩軸》

「欲寫新詩塵滿幾,味我迂言淡如水。白雲淡淡何從來,來伴孤雲北窗裡。酒味甘濃易變酸,世情對面九疑山。白雲且結無情友,明月幽情往與還。八月廿日,過宗道雲棲樓,命餘賦子安淡室詩。因賦,是日疏雨生涼,山光滿幾。殊有幽興也。瓚。」因此詩寫得幽遠飄逸,故在賞評倪瓚這件楷書《淡室詩軸》之前照錄下來。中國書法的創作離不開文字內容,而文字內容的雅俗美醜,則直接影響書法創作的表現性,故歷來書家在創作時對文字內容的選擇始終持審慎的目光。從創作的情感表現性來說,書家應該書寫自己創作的詩文,方有不時的最佳的契合機緣。然而事實情況是,我們近代書家大多不擅詩文,即或有者也詩文修養火候欠缺,故往往只能借用古今的優秀詩文來進行書法意義上的書寫,這無疑削減了書法藝術創作的感染力。這應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倪瓚的優美詩文確實幫了他在書法、繪畫上的大忙。實質上,倪氏純書法作品極為少見,他的詩文和書法大多散落在其簡遠高古的繪畫上。他的不少題畫詩文頗有魏晉人之風神。這種美學思想的形成與他孤神獨逸、閒雲野鶴般的生活有著緊密的關聯。因而他的書法、繪畫、詩文都散發著簡遠、疏闊、古淡的氣息,是較為典型的文人書畫藝術的代表。讀其詩、味其書、賞其畫,都能使人塵慮盡消,仿佛五臟六腑都得到了一次美的洗禮。

故宮博物院藏倪瓚這件行楷詩軸(見圖),不僅是其行楷書中的代表作,而且甚或是其壓軸之作。此件為紙本,縱64.2釐米,橫27釐米,尺幅並不大,但卻能小中見大、意味無窮。倪瓚筆法從古隸中出,故他的書法都非常注視起筆與收筆,尤其在字的捺腳上,是極為用心和講究的,隸法表現極明顯,古氣森森。在橫畫上,則起筆輕闊,收筆重挫,吸收了唐人褚遂良的用筆特點,只是將褚的秀媚化為勁健,視之,頗見力透紙背之功。倪氏楷書的另一個特點是結字扁、長互用,穿插參差,左右結構多取左低右高,重心右傾,因而字勢生動、奇趣橫生,於勁健俊拔中多了些令人玩味的成分。小楷的章法是較難把握的,呆板、逼塞、沉悶,都是常見的毛。然倪氏這件小楷章法不知是信手拈來,還是匠心所為,尋常的六行字,卻處理得如此驚世駭俗!於小楷而言,把「禽與往還」作為一行,若不是早已成竹在胸,斷不可為;而「八月廿日」跋與正文平齊書寫,又是一個大膽的創造。這樣就使本來趨於平穩的章法一下子通透、空靈起來,仿佛湖上向晚的空中,一聲嘶鳴而划過的白鶴,一如幽靜的洞室裡忽然透出一道天光,而頓覺花明柳暗。至此,我忽然想到倪氏在該軸跋文中所說的「殊有幽興也」。好一個「殊有幽興也」,他讓我們再次領略到孫虔禮在《書譜》中提到的「乖合」的力量。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雲林,又號荊蠻民等,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家資豐厚,曾築清閟閣,以收蓄古書畫。平生好學,工詩文、書畫。擅畫墨筆山水、竹石,為「元四家」之一。書法從隸書入手,兼師魏晉人,擅行、楷書。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閟閣」,內藏經、史、子、集、佛經、道籍千餘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清閟閣」內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鍾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嶽庵圖》等。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遊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象,認真地寫生,歸後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技法,博採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後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嫡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使倪瓚悲傷不已。他原來依靠其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倪瓚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濟日漸窘困,他懷著憂傷的情緒,自作《述懷》詩中寫道「嗟餘幼失怙,教養自大兄。勵志務為學,守義思居貞。閉戶讀書史,出門求友生。放筆作詞賦,覽時多論評。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今名。……」詳述當時自己痛苦的環境。

元天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瓚曾為其精心繪製了《梧竹秀石圖》。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10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餘,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傑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裡,倪瓚漫遊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遠處談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此種格調,前所未有。這一階段,倪瓚創作了《松林亭子圖》(1354)、《漁莊秋霽圖》(1355)、《怪石叢篁圖》(1360)、《汀樹遙岑圖》(1363)、《江上秋色圖》(1368)、《虞山林壑圖》(1371)等許多力作給後來的明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蔣氏病死,倪瓚受到很大的打擊。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生活越覺孤苦無依,內心煩惱苦悶,無所適從。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題彥真屋》詩云: 「只傍清水不染塵」,表示不願做官。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醫夏顴家就醫,夏築停雲軒以居之。倪瓚一病不起,於陰曆十一月十一日死於夏府,享年74歲。他的遺體埋葬在江陰習裡,後改葬在無錫英蓉山麓的祖墳。

倪瓚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沒做過官。明人搜輯的《雲林遺事》中說,一次他留客住宿,夜裡聽到咳嗽聲,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細尋覓,有無痰跡。僕人找不到,假說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就叫趕快把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一傳說:「 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並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後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瓚詩書畫三絕。倪瓚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幹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雲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乃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讚美過他的書法。文徵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 。」董其昌評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後一人而已。」倪瓚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瓚「下筆之際,苦澀寒酸。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有林下風,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瓚傳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發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靜寄軒詩文》軸,元,倪瓚書,楷書,紙本,縱62.9cm,橫23.3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點擊瀏覽大圖)

《靜寄軒詩文》是倪瓚自作並書寫的。此軸所書共三部分,內容包括《邾伯盛氏小像讚》、《刻古印文詩四韻》五律1首、《靜寄軒詩》七絕3首。

款署:「辛亥十二月,雲林子因過雲門先生之婁江寓館,遇伯盛,相從累日,作此並書,雲門題篆焉。廿二日。」

鑑藏印鈐「邾瑋玄印」、「士行父」、「蔡伯海印」、「士元珍藏」、「麓雲樓書畫記」及清嘉慶內府諸印。

此帖上方篆書「靜寄軒」和帖首篆書「靜寄軒詩文」為張紳所書。「靜寄軒」是邾伯盛的齋名,其人名珪,字伯盛,蘇州人。師濮陽吳睿,習大小篆書,喜為人治印。

清楊守敬題跋一段,介紹邾伯盛的生平。

此詩文是倪瓚71歲時所作,雖已至古稀之年,但筆力精緻,毫無滯澀之處,結字略扁,內緊外舒,收筆時頓筆穩重,圭角突出,於質樸遒勁中帶有很重的隸書筆意。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汪士元《麓雲樓書畫記略》著錄。

(撰稿人:李豔霞)

文字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

倪瓚《跋唐人臨右軍真跡冊》紙本 1364年 縱31.8釐米 橫20.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小楷江南春三首 縱23.1釐米 橫41.7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倪瓚《送盛高霞等八詩帖》

自書《述懷》詩稿冊(共16頁)紙本 各縱20.1釐米 橫24.4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呈大臨徵君楷書札》(為張耒儀命賦匡山讀書處)縱23釐米 橫55.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呈久成札》 香港中文大學藏 轉自中國書法在線

倪瓚《呈雲浦詩札》 香港中文大學藏 轉自中國書法在線

倪瓚《呈寓齋詩帖》 1372 香港中文大學藏 轉自中國書法在線

倪瓚《呈履道先生詩札》 香港中文大學藏 轉自中國書法在線

倪瓚《致葉城諸詩札》 香港中文大學藏 轉自中國書法在線

倪瓚《次韻耕隱漁者詩札》1373年 縱28.7釐米 橫39.4釐米香港中文大學藏

倪瓚《題周文英詩志傳》 1372年 縱25.9釐米 橫26.2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轉自中國書法在線

《跋陸繼善摹禊帖》 1342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致慎獨有道詩札》1362年 縱28.4釐米 橫52.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與袁寓齋書畫卷》紙本 1362 縱29釐米 橫59.5釐米 崑崙堂珍藏

題漁莊秋霽圖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士,閒披對石床。此圖餘乙未歲戲寫於王雲浦漁莊,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棄捐,感懷疇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瓚。

倪瓚《漁莊秋霽圖》 縱96.1釐米 橫46.9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在元代書法藝術崇尚柔媚濃妍,倪瓚能不為時風所動,師法晉宋之情韻,上溯漢隸之樸拙,由此創造了他恬淡瘦勁、靜穆秀雅的書風。從《漁莊秋霽圖》自題詩可見一斑。這個題款是倪瓚晚年所書。秀逸俊美而無嫵媚柔弱之嫌。嚴整有規矩,行氣茂密,卻不失淡雅自然寬舒之態。與詩的內容、畫面的意境融為一體。

《漁莊秋霽圖》是1355年秋,作者寄居在友人王雲浦漁莊時的作品。這幅畫描繪風雨之後「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邊景色。

作品充分展現了他成熟時期的典型畫風。畫卷描繪江南漁村秋景及平遠山水,以其獨特的構圖顯露個人特色,即所謂的「三段式」。畫面以上、中、下分為三段, 上段為遠景,三五座山巒平緩地展開;中段為中景,不著一筆,以虛為實,權作渺闊平靜的湖面;下段為近景,坡丘上數棵高樹,參差錯落,枝葉疏朗,風姿綽約。整幅畫不見飛鳥,不見帆影,也不見人跡,一片空曠孤寂之境。中國畫極為講究筆法。倪瓚在前人所創「披麻皴」的基礎上,再創「折帶皴」,以此表現太湖一帶的山石,如畫遠山坡石,用硬毫側筆橫擦,濃淡相錯,頗有韻味。其畫中之樹也用枯筆,結體有力,樹頭枝椏用雀爪之筆型點劃,帶有書法意味。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物,使全圖渾然一體,達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倪瓚平實簡約的構圖、剔透松靈的筆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對明以後的文人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作者在十八年後(1372年)重見此畫時感懷往昔,補題詩款。

倪瓚《容膝齋圖》 立軸 1372年 紙本 縱74.2釐米 橫35.4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的是江南春景,平遠山水。近處為山石陂陀,林木蕭疏,中幅為湖光波色,圖上側遠岫遙岑,橫于波際。這種三段式的構圖,是倪瓚山水的特徵之一。其山水胎息於董源,磯頭兩點,石上橫拖披麻,皴法清逸。其樹法參差變,結體有骨力,而樹頭枝梢,每多生意。喜多作枯樹,擦以枯筆,墨色濃淡錯綜而滋潤渾厚。

倪瓚題《筠石喬柯圖》

倪瓚《筠石喬柯圖》 1372年 橫67.3釐米 橫36.8釐米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倪瓚題《虞山林壑圖軸》

倪瓚《虞山林壑圖軸》 紙本 墨筆 縱94.6釐米 橫34.9釐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畫仍取一河兩岸式的構圖,但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遠山近坡的淡墨皴染較多。畫風較其典型作品繁密。與其盛年所作《漁莊秋霽圖》、《楓落吳江圖》等用線勾括坡石的畫法相比,此圖坡石皴擦善用乾筆,風格渾穆。應是倪氏晚期山水畫的特點。

倪瓚題《幽澗寒松圖》

倪瓚《幽澗寒松圖》立軸 紙本 縱59.7釐米 橫50.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並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徵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雲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對,笑言思與晤。」倪瓚清高持節,一生不仕,他「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今名。」(《述懷詩》)不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態度,而且對朋友們的入世為官也堅決反對。此幅一為友人贈別,更是勸友人「罷」徵路,「息」仕思,含有強烈的「招隱之意」。平遠畫溪澗幽谷,山石依次漸遠,二株松樹挺立於杳無人跡的澗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塵,似乎暗寓著仕途的險惡和歸隱的自得。構圖不用常見的「一河兩岸」兩段式章法,但畫幅上方和其大多數作品一樣,留出大片空白,讓觀者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筆法秀峭,渴筆側鋒作折帶皴,乾淨利落而富於變化。松樹取蕭疏之態,筆力勁拔。

倪瓚此幅,筆墨無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簡」,「簡而不少」。他的這種筆簡形具,注重抒寫性靈的畫格被後人稱之為「逸品」。到了明代,更是「江南人家以有無為清濁」,其清標高格,在歷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終被尊為「高士中的高士」。

此幅作品簡淡超逸,雖未署年款,但從書法由豎長變為扁方以及名款和畫風來看,當是晚年之作。(撰稿人:傅東光)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