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京劇演員李世濟(八寶山今再送別京劇頭牌)
2023-05-09 06:25:52 1
2016年5月16日訊,才別梅郎梨花頌,又送程秀蝶戀花。今天上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還是5月3日送別梅葆玖先生的弔唁大廳,換上了「沉痛悼念李世濟同志」的橫幅。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
現場
同一弔唁大廳連送梅程兩位大師
才別梅郎梨花頌,又送程秀蝶戀花。今天上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還是5月3日送別梅葆玖先生的弔唁大廳,換上了「沉痛悼念李世濟同志」的橫幅。半個月之內,京劇梅程兩派折損巨擘,令梨園哀悼,舉國痛惜。在李世濟代表作《蝶戀花·答李淑一》的深情演唱音樂中,人們紛紛前來送別李世濟老師最後一程,表達內心的敬佩惋惜與深切悼念。
今天早晨六點半,靈車從友誼醫院起靈;七點半左右,到達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國家京劇院的領導和同仁,以及李世濟的親屬、弟子們,都早早守候在此;耿其昌、李維康、遲小秋、張火丁、董圓圓等梨園名角,文化部機關等單位人員,以及千餘名自發而來的群眾,胸前佩戴白花,排著長隊,緩緩步入弔唁廳,在音樂中鞠躬行禮。一個白色玫瑰和粉色康乃馨的花圈輓聯上寫著「母親大人一路走好,兒媳吳丹率女小淇、小泠痛挽」。「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首李世濟先生生前演唱的《蝶戀花》,比哀樂更能寄託人們的哀思和痛惜。
而對於了解李世濟先生坎坷命運尤其悲痛晚年的人來說,83歲辭世的她並非「享年」,而是「熬年」,在母親節那一天離去,也未嘗不是一種解脫,終於能夠和她所深愛的家人團聚。
延伸
今年3月住院時還跟張或丁聊戲
李世濟先生一生命運多舛,但性格極其剛強堅韌。書香門第出身的她自幼喜愛,11歲那年見到程派創始人程硯秋,因外貌酷肖程硯秋而被收為義女,得到程硯秋親傳,並請梅蘭芳等眾多名家教授她,讓她打下了紮實的京劇基礎又具有極高眼界。但因為程硯秋不願她浸染到戲班「大染缸」,所以即便她曾在大雪天中在程硯秋門前苦苦等候數小時,但「程門立雪」的執著仍感化不了程硯秋。後來在周恩來總理的斡旋下,程硯秋答應收她為徒,然而未等她行禮,程硯秋卻猝然離世,成為她一生憾事。
為了京劇事業,李世濟41歲才得一獨子;然而在她68歲那年,兒子突遭車禍身亡,那時,兩個孫女,一個3歲,一個剛過滿月;遭受老年喪子的沉重打擊,79歲的丈夫唐在炘老師一病不起,六年後,撒手塵寰;那時的她也已患糖尿病多年,一個人撫養孫女,還要參加各界活動、培養學生,2011年又在一次演出中摔斷了尾椎骨……她身邊的人這麼多年從不敢在她面前提兒子,尤其是母親節和生日更不能提,媳吳丹率女小淇、小泠痛挽」。常說夢見兒子回來,和她接觸的人都能感覺到她深切的孤獨和倔強,她永遠不讓人去同情她,而是以強者的面目生活著。
悲苦的遭際沒能擊垮這位堅強、執著的老人,她的精神支柱是她終生酷愛的程派藝術。只要身體尚能允許,她仍然堅持登臺演出,仍然孜孜不倦地教戲傳藝,仍然到票房跟票友說戲、研戲。去年年初,她坐著輪椅給徒弟李海燕說她的代表劇目《武則天軼事》;今年3月住院前,張火丁去看望她時,她跟火丁說的仍然是戲,熱情地鼓勵火丁繼續努力。她生前常說,「我這一輩子沒有別的,就是藝術」。
在藝術上,她第一個恢復演出了《鎖麟囊》,改編演出了《梅妃》、《六月雪》、《英臺抗婚》和《文姬歸漢》,她的丈夫唐再炘和她一起,在繼承程派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要求和個人特點,大膽地改革了程派的聲腔;她最大尺度發揮了自己的嗓音條件,並且用自己對於程派的熱愛,揚長避短,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但因為創新與發展程派藝術,她也曾飽受爭議,有人將她的藝術冠為「新程派」,意為程派的「叛逆者」,明褒暗貶,但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首李世濟卻坦然接受,她說:「我所做的一切並沒有背離程硯秋的精神。流派要隨時代而發展,我要將生命之流涓涓不息匯入程派藝術這條大河,使之變得更寬廣、激蕩。」
如今,斯人已逝,蓋棺定論,人們對為人為藝的充分肯定和認可,都充分證明了她對程派藝術、京劇藝術的巨大貢獻。正如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會員鈕葆所評價:「李世濟,是程派藝術的一位特殊傳承者,她的特殊貢獻在於創新。」也正如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瑾所言,「李世濟這些年來早已被公認為是程派的一面旗幟,她可以說是發展了程派的人,對程派最有貢獻的人,她在程派基礎上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她當然是『李派』,而不只是『新程派』。」
追憶
她自稱是鋼鐵造的是「保爾·柯察金」
李世濟一生正式收徒6人,除了遠在臺灣的大弟子之外,今天上午,李世濟的弟子劉桂娟、李海燕、李佩紅、呂洋、楊磊、盧楊都在現場送別恩師。
被外界認為是李世濟大徒弟的劉桂娟,1986年拜在先生門下至今,交往34載,她說自己當年戲校還沒畢業時,便有幸在一次紀念程硯秋先生的演出中正式認識了恩師,並且開始到李世濟北京家中系統學習。第一齣戲,李世濟傳授給了令劉桂娟受益終身的《陳三兩》。
劉桂娟記得當年恩師曾經變著法兒給她們這些學生改善夥食,「我現在都記得當年師父給我做的糯米肉的美味,那是一個學戲的苦孩子做夢也想像不出來的美味。」 當年喪子之痛讓李世濟痛不欲生,「她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她的晚年生活非常坎坷,不過她總能夠戰勝困難,從陰影中走出來,笑對自己的不如意。她總是自己說:『我是鋼鐵製造的,我就是保爾·柯察金!』」
身為國家京劇院二團團長的李海燕說:「我1991年拜師,老師教了我很多。2011年老師指導我排演《文姬歸漢》時,當時她坐在輪椅上,卻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我面前指點,我們都看呆了。她自己也愣了,說,我怎麼走過來的?2013年我赴韓國演出《鎖麟囊》,這是這齣戲頭一次走出國門,老師很高興,說要把程派藝術毫無保留地傳給我們。去年我演復排的《武則天軼事》,老師也每天都到排練場指導。」李海燕還記得老師教導他們要向話劇學習演人物:「她說演《文姬歸漢》要看看北京人藝朱琳老師演的話劇《蔡文姬》,還有當年的于是之、藍天野,老師給我們舉了很多話劇大家的例子,這些大家都有戲曲的底子。李老師還很喜歡鄧麗君的歌,說她的音色非常美,甜中有委婉,但歌詞很悲,能給你唱哭。她曾跟著名歌唱家郭淑珍老師在下放的時候交上朋友,談藝術,互相借鑑。她說『我吸收了各家之長,我的唱才能打動青年觀眾』。」李海燕說,「老師是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走的。我們也會堅守京劇舞臺,把程派藝術傳承下去。」
作為一位大藝術家,李世濟非常注重儀表形象,李海燕說:「師父穿衣服都很有品位,有自己的風格,這次走了以後,我們特意挑了一件她清唱時經常穿的衣服,中式的大盤扣袍子。」
今天一大早特意從天津趕來的呂洋說:「師父這一生坎坷辛苦,但很堅強,我們天天在一起的時候,不管是和她聊天,還是學戲,都能學到很多東西,她對我們非常呵護,就像家人一樣,讓我們在她家吃飯,和她一起買東西。我2010年拜的師,之前已經和她學藝八年,拜師的時候,她專程從北京到天津收我為徒,還舉辦了座談會。她即便在病中,還經常指導鼓勵我們。她一直追求藝術,不管經歷了多大的磨難,她始終不放棄對藝術的追求,這讓我們所有的弟子都由衷敬佩感動。」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 王潤 甘南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