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六一兒童時光(不同年代的六一)
2023-04-27 11:22:23 2
懷念六一兒童時光?甘肅經濟網記者 蘇海琴 胡旺弟 王雲祥,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懷念六一兒童時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懷念六一兒童時光
甘肅經濟網記者 蘇海琴 胡旺弟 王雲祥
隨著兒童節的到來,大人們的朋友圈被「六一」刷屏,也勾起不同年代人們的童年趣事。從五六十年代穿白布襯衣、藍褲子到如今各種時尚童裝;兒童節禮物從無到兩毛錢,再到鋼筆、洋娃娃、學習機、電腦……一樣的六一,不一樣的慶祝方式,收穫著同樣的童真、快樂。而在這些追憶的背後,折射的正是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
50後:戴紅領巾很自豪
「說起兒童節,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穿白襯衣、藍褲子,戴紅領巾,開慶祝會,感覺特別自豪。」蘇建軍是蘭州人,出生於1952年,每每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雖然過去幾十年了,但還是記憶猶新。」
蘇建軍回憶說,他們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的一代人。每到「六一」兒童節,同學們特別激動,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同學穿白襯衣,沒有白襯衣的同學就只能把衣服洗乾淨穿上,戴上洗得泛白的紅領巾,早早到校參加慶祝會。當時革命化是「六一」慶祝會的主旋律,合唱革命歌曲是每個班級必不可少的節目。最振奮人心的是每逢「六一」,學校都會給新少先隊員佩戴紅領巾,並且還要進行入隊宣誓,「那一刻感覺自己突然長大,肩負著許多偉大的使命。」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邱高林是慶陽人,他對自己童年過「六一」兒童節印象最深的就是「約上幾個玩伴,帶上塑料瓶,到村邊的山溝裡,邊抓泥鰍邊唱歌,你追我趕玩到天黑才肯回家。」他說,雖然當時家裡不寬裕,過兒童節沒有新衣服穿,沒有任何禮物,但很快樂,因為可以盡情地玩耍。
60後:緊握鉛筆睡覺
記者見到劉國漢時,他正在商場給自己的孫子挑選兒童節禮物。劉國漢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那時候物資相對匱乏,一支幾分錢的鉛筆家裡都買不起,大多時候我都是用被火燒剩的枝條寫字。」劉國漢坦言,他的父親雖然是莊稼人,但深知「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的道理。
「兩支鉛筆,那是我做夢都想擁有的東西。」提起印象最深的「六一」禮物,劉國漢立刻就說,那是三年級兒童節慶祝會上學校給他的獎勵,另外還有一張學習成績優異獎狀。晚上回到家他都捨不得把筆放下,生怕弄壞了,吃飯時一隻手抓筷子,另一隻手拿著鉛筆,連睡覺都緊緊地握著。
劉國漢告訴記者,去年「六一」,上小學一年級的孫子向他要禮物,思來想去給買了一盒50支裝的鉛筆,感覺孩子一定會喜歡。讓劉國漢納悶的是,孩子不但不喜歡,還因此哭了一鼻子。今年的兒童節,為了給孫子一個驚喜,劉國漢提前一個月就開始轉兒童商場,向年輕人請教,最終買了一個遙控直升機玩具,外加30根鉛筆。
70後:趕集最為開心
就職於某企業的雷曉亮回憶說,他的童年玩具不多,也沒有新衣服穿,但每天照樣玩得很開心。那時最開心的就是趕集,兒童節當天,參加完學校的活動,他們就會成群結隊步行8公裡去趕集,即便身無分文,到了集市過過眼癮也覺得是件幸福的事。
記得有一年「六一」,母親給了雷曉亮3毛錢,把他樂得邊跑邊喊:「我有錢了,我有錢了。」到了集市上,雷曉亮請幾個死黨每人一個冰棍,其中一個玩伴請他們看了場電影,至今他都記憶猶新,因為當時真的很開心。
40多歲的王亞楠說起她們那個年代的小時候,心裡酸酸的、甜甜的。每逢學校放假,她都要和哥哥一起去集市賣兔子貼補家用。那時趕集,對他們來說,就像過大節一樣。「每次賣完兔子,我們都會逛集市,看看這個,摸摸那個,感覺都是那麼新奇。」王亞楠說,儘管每次趕集餓得肚子咕咕叫,口渴得話都不想說,但一分錢都捨不得花。
80後:兒童節更加豐富
「舞臺,演出,自編自演的節目,父母精心準備的禮物……這些是六一兒童節記憶最深刻的。」80後的何方說。兒時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學校都會隆重舉辦,有時學校在校內單獨辦,有時會聯合學區其他學校一起辦,規模更大人更多。
何方說,當時學校一直都有鼓樂儀仗隊,從三年級起他就一直參加,從鼓手到指揮。他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兒童節,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和另外一個同學編排了一個小品,代表學校參加演出,當時的名字叫《渴望》,講的是一位農村女孩在城裡做家教,偷偷藏了幾本不用的舊教材被發現,原來是給自己的妹妹上學留的,當時賺足了眼淚。
「小學每年『六一』,父母和爺爺奶奶都會送一些禮物給我。」在何方的印象中還有一件事,至今讓他難以忘卻,有一年過「六一」,爺爺把他叫到跟前,把他們家祖傳幾代的一方硯臺送給了何方,並鼓勵他好好學習。
90後:每天都像兒童節
時光荏苒,90後的童年仿佛就在昨日。在蘭州某商場工作的張帆說,他們這代人是在父母的手心裡長大的,咿呀學語時,父母就帶著遊山玩水,買各種玩具,每天過得很開心,都像是兒童節。
張帆是蘭州皋蘭縣人,出生於1994年。在他的童年記憶裡,期待過「六一」,是因為這一天可以放下書包,不用上課,不用去補習班,也沒有作業。同學們也可以各展所長,在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中讓激情飛揚。這一天還可收到許多貴重禮物,回家還可以看電視、玩手機。
在西北師範大學上大三的曾小斌的記憶中,每逢兒童節時,他們家都要大操大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忙得不亦樂乎,買新衣、做美食、還會收到很多紅包。如果「六一」適逢周末,家人還會帶他去附近景點遊玩。「真想再過一回『六一』兒童節。」
00後:想睡個懶覺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們對兒童節的期盼,不再是逛公園、穿新衣、吃零食。或許是學習壓力的增加,打遊戲、爬山、睡懶覺成為許多00後在兒童節這天的許願。
「如今的兒童節我只想睡個懶覺。」今年上初一的於眾鴻說,小學時過「六一」挺有意義的,提前一個月老師就給他們排練節目,演出結束,父母還可陪上看場電影,去遊樂場。自從上了初中,每天除了上課,就是進補習班,節假日總有做不完的作業,「如今爬山也成為一種奢望。」
家住龔家灣的劉婉瑩對記者說,她的女兒在幼兒園大班,為了這次「六一」節目演出,一個月前學校和家裡就開始準備,兩套演出服裝花費250元,還不算化妝費等,「六一」當天孩子還要求看電影,吃肯德基,還要禮物,「一個兒童節至少開支5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