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為什麼是高宗(高宗趙構是投降派)
2023-04-27 18:47:18 4
靖康之後,宋皇族多數為金軍所俘,都城汴京遭空前浩劫,政權名存實亡,時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康王趙構在這危急之時跳出來挑起了宋朝的大梁。
宋高宗趙構像
這便是我們的主人公趙構(1107年-1187年)。數起來,他是宋朝第十位皇帝,徽宗第九子,欽宗之弟。歷史上對他,褒貶不一,但多認為此人昏庸——但這種說法其實有失偏頗,今天我們便來讀一讀這位堪稱為中興之君的帝王。
眾所周知,趙構是宋室南遷後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35年,得年81歲。他即位的時候,當真是危急存亡之秋。宋朝是在倉促之間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女真人擄走了徽、欽二帝,這個時候內亂外患難心事數不勝數,他作為皇家後人,責無旁貸。
哪怕是有著外憂內患的宋朝,又有哪個皇子不想當皇帝?只怕有點資格的便要挖空了心思去拼一把。但我們都知道,接任皇帝,在帝制時代非同小可,更何況是在危難之時?!
好在趙構會點武藝,雖然這東西在皇權的爭奪上起不到什麼大用,但總比酒囊飯袋好了一些。他曾兩次臨危受命,出使金營,這個履歷是其他沒被抓走的皇子無法相比的。此功甚大,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在大臣們的心中有了加分,威望起來了。眾皇子就算心有不滿,面子上也算服他,趙構終於登上帝位,堪堪撐下了場面。
女真人北歸,外患壓力稍減,但皇帝都被擄走,中原可以說是烽煙四起。趙構初登帝位,皇權尚未鞏固,卻真的算是怕了金國。所以還不及先平亂,已經想著南逃,這個時候,嶽飛突然衝了上來。
這時候的嶽飛還是名不見經傳,趙構也還算是虛心,看了嶽飛洋洋千言的上疏,開始起用李綱等人護持宋氏江山。而嶽飛呢,趙構覺得他想去抗金,便讓他去抗金了——他大概覺得沒什麼搞頭,對自己重建大宋,也對嶽飛抗擊金軍。
趙構讓嶽飛等名將抗金,只怕是一時破罐子破摔。這時候就算是皇帝也是自身難保,抗金有個屁用。而嶽飛雖然最終名震天下,這個時候卻還只是剛冒出頭來,軍隊是個講能力拼資歷的地方,嶽飛初來乍到的,趙構也不相信他能搞出多大的名堂。
可是趙構的南宋竟然建立了起來,其中雖然有著太多的波折,這結局畢竟是喜人的。但這個時候他多半有些頭大,因為不止是他做的漂亮,嶽飛等人抗金的事業也搞得有聲有色,他們收復失地,還斬了金軍好幾萬——趙構不想得罪金人。
趙構做了皇帝之後,有了小富即安的感覺。覺得自己安安心心的當了皇帝就好,去抗金是自找苦吃,眼下的勝利只是一時。他當過兵馬大元帥,算是老兵油子一個。所以他能看得清形勢,明白大宋的軍隊與金軍的差距,也覺得憑兩條腿去追人家草原上馳騁的戰馬,那是極不明智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宋朝雖然還存在,但其實與改朝換代沒有兩樣,這與隋末唐初的景象何其相似:趙構建立南宋雖然一多半是起用北宋的老底,那李淵難道就沒有利用隋朝剩餘力量的地方?
經歷過這樣的改朝換代,中原疲敝,又有大片的土地遭金軍洗劫,很多地方十室九空,南宋實難以有能力與金國抗衡,更遑論滅金。所以高宗皇帝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採納了他們的求和政策。
可惜天不遂人意,趙構覺得自己的意思夠明顯,卻顯然小覷了嶽飛等人的一腔熱血。不久之後,便傳來嶽飛的朱仙鎮大捷,看起來幾乎可以一舉滅掉金國的樣子——趙構恐怕也有些意動,但最終還是忍下了這種衝動。
然後趙構就發現嶽飛這人有些不聽話,朱仙鎮十二道金牌可是一道不虛的,所以他安了個罪名殺了嶽飛。一個敢於藐視皇權的人,就算有才,有能力,能打仗,但不聽話,他就要殺,借別人手裡的刀也好。再後來,他覺得武將太能給他惹事,他心裡想著的是與金人罷手言和,就算賠些錢也無所謂;而武將多半只知道個「打」字,也只會記得他殺了忠臣嶽飛。為免生出其他的亂子,趙構索性就罷免了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一個王朝,出忠臣了,未見得是件好事。商紂王手下的比幹,楚國的屈原,還有北宋的楊家將,歷史不停地證明這一點。忠臣出現,說不定就是你國家將傾的前兆。
嶽飛就是這樣一個忠臣,但他並非「良臣」。他畢竟是剛從最底層爬上來的,一心只想著抗金,卻暫時還猜不透、想不到功高震主之類的官場之中的勾心鬥角。他猜不透皇帝的心意,違背趙構的心願,甚至於不聽皇帝之言,最終是取死之道——這幾乎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楊修之死」。帝王為了鞏固皇權,當然會殺掉這類人。
趙構此人,在北宋亡時挑起大梁,建立起南宋來。雖然偏安一隅,但他遏止了北宋亡時的內亂,收攏兵力來對抗外敵。雖然在其後期一心求和,甚至為鞏固皇權,坑殺、罷免了嶽飛等抗金名臣,他甚至曾經發詔承認秦檜只是他殺嶽飛的刀,並拒絕為嶽飛平反。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南宋很難滅了金國。畢竟雙腿跑不過奔馬,宋人也跑不過女真。遊牧民族的機動性很強,宋朝只能被動防禦,談何消滅女真?這麼看來,偏安,其實是趙構最好的選擇,主戰派的嶽飛等人的下場只能是命裡註定。
關於趙構,史家多傾向於定位為昏庸之主。不過,宋朝是在倉促之間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當趙構南渡時,身邊親兵僅一千餘人,然而他通過各種方法,迅速調集兵馬防守住了淮河、長江,同時建立了南宋的根基,宋室的國祚得以延續了一百多年。
我們可以把趙構和明末的崇禎皇帝做個對比,為什麼南宋可以偏安,而南明不行?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學習宋高宗的做法,中國歷史的走向會是另外的一個樣子。
趙構與明末的崇禎皇帝不同,他在宋朝建過大功,又是掌握兵力的元帥,威望實力都足以拿下皇位。而崇禎皇帝在十八歲時繼承其兄熹宗帝的皇位,繼位之前沒有實際的歷練,登基之後內憂外患。李闖軍攻入北京城時未能出得京城,崇禎帝自殺殉國,他的幾個皇子均在較短的時間內死於非命或不知所終。
崇禎帝殉國後,南明朝兵力分散。朱明皇族子弟眾多,誰也不服誰,大家相互拆臺,致使南明內耗不斷。沒有一個有權威的皇帝,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南明的最後一點元氣也就很快損失殆盡了。
趙構與崇禎帝不同的第二點,他對金國的野心有充足的預估;所以先用主戰派撫平了國中的內亂,而後又讓他們對抗金軍,表明自己不是好欺負。而明朝的皇帝的境遇就差得遠了,不僅沒有對滿清進行正確的預估,還有一個李自成在國內的攪局;內外交困,最後被李闖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崇禎帝殉國之後,大好河山盡入滿清韃子之手。
趙構的功過,其實很難用這短短的一篇文字來評說。但我們也要尊重歷史,決不能僅以一言「昏庸」便將之抹殺。說趙構是「投降派」甚或是賣國賊,更是一種用現代「**史觀」解讀歷史的片面言論。
作為一家之主,把自家裡的東西賣了,只是起到了緩解家庭困難的作用。作為皇帝,一國之主,把國土割讓給惡鄰,雖然有辱先祖之威名;但是,「賊」名卻是說不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老兒想送給誰就送給誰,與小老百姓是無關的,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也經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