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寧的妻子兒女(我是內蒙古孕育的兒子)
2023-05-03 10:32:29 3
鄭曉寧劇照
鄭曉寧,中國影視男演員,1961年11月6日出生於呼和浩特,後隨母親移居赤峰市。1967年和母親來到包頭與在內蒙古話劇團工作的父親團聚。1976年考入內蒙古話劇團學員班。在包頭成長、生活、工作二十多年後,於1988年調入廣西話劇團,現為浙江唐德影視股份籤約藝人。
「老戲骨」是這樣煉成的
很多人看到鄭曉寧的臉總會忍不住感嘆:「原來是他!」在中老年觀眾眼裡,他是《突出重圍》裡雷厲風行的參謀長朱海鵬,在年輕觀眾眼裡,他是《東宮》裡女主人公小楓的「阿翁」、《你是我的榮耀》裡為航天事業鞠躬盡瘁的喬所長。
已過耳順之年的鄭曉寧,從1980年首部電視劇作品《喬廠長上任記》,到2021年大火的電視劇《掃黑風暴》中最大幕後黑手王政,從事演藝事業46年的他,可以說是熒幕中當之無愧的「老戲骨」。
「想當好演員,最重要的是悟透每一個角色。」鄭曉寧說。演話劇出身的他,自演戲之初,就對舞臺、演戲、角色心存敬畏。而在他演藝事業的開始——內蒙古話劇團裡,老藝術家的言傳身教為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我從小就受內蒙古話劇團裡的王國棟、李有忠、奧登、穀子、李玉澤、李鳳和等一大批老藝術家的那種風採感染,特別愛看他們演戲,那種全情投入的演繹、兢兢業業的態度、寬廣仁義的胸懷,讓我不敢有絲毫懈怠,不停地嚴格要求自己,向他們學習。」鄭曉寧說。
在內蒙古話劇團磨礪成長的17年讓他至今受益。鄭曉寧說,剛開始演話劇,團裡藝術委員會的老藝術家們就要求演員們寫角色的人物小傳,去深入理解人物,去發掘每一句臺詞背後的出發點、動機和深意,這樣的習慣讓鄭曉寧日後在塑造人物時總要細細揣摩、用心構想。
在2019年既有市場又有口碑的同名小說改編劇《東宮》裡,鄭曉寧扮演女主人公小楓的「阿翁」——丹蚩王鐵達爾。在這部劇裡他的鏡頭不多,但卻讓觀眾印象深刻,尤其人物最終為了部落的存亡而坦然赴死的一幕更成了全劇的「高光時刻」。
直到現在這部劇已經播完3年,在鄭曉寧的微博下,評論區的粉絲仍然親切地稱他為「阿翁」。
「其實對於演員來說,觀眾的認可和口碑比任何獎項都彌足珍貴。」鄭曉寧說。
魂牽夢縈的家鄉
因為拍戲鄭曉寧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而在他心裡,不論走到哪,家鄉永遠是他的心靈歸宿。在很多的公開採訪中,鄭曉寧對於家鄉的眷戀,總是不經意間就肆意奔湧。
「我特別喜歡開車回包頭。北京到包頭600多公裡的路程要開8個小時,但我每次都在高速上尋找那塊寫著『包頭』的綠色路牌,看到它就感覺特別踏實,仿佛家鄉在向我招手,我就知道我終於回家了。」鄭曉寧說。
從小在包頭長大的鄭曉寧,在包頭成長的經歷總是歷歷在目,包鋼、八一公園、一宮……同樣承載了他的青春記憶,這裡不僅是他成長過的地方,還有依然生活在這裡的親人和相識四、五十年的老友。
「我幾乎年年都會回包頭,回來後還會約上舊時的老友,去常去的莜麵館吃飯喝酒敘舊。雖然很多老友隔很久才能見一回,但是只要一見面,聽著熟悉的此地話,就感覺自己仿佛從未離開家鄉。」鄭曉寧說。
34年前,鄭曉寧橫跨了3000多公裡從包頭遠赴廣西謀發展。異鄉異客,在廣西看到一個包頭牌照的汽車他都激動不已,他說,「那個時候隻身一人遠在他鄉奮鬥,看到每一個有關家鄉的訊息,就總是勾起我對家鄉的無盡思念。」
34年來,不變的是歷久彌堅的感情,不一樣的是變得更好的包頭。「我記得1985年的時候去烏拉特前旗演完話劇回來,通過黃河大橋就被鋪天蓋地的沙塵暴迷了眼。汽車從青山區開回團裡竟然整整走了一個小時,回去趕緊打水洗頭洗臉,盆底上竟是厚厚的沙。」
回憶起當年外出演出的情形,鄭曉寧更對包頭如今的變化感慨萬千。「現在包頭是全國文明城市,從市中心到城市的各個角落遍布著廣場和公園,我們還有城中草原賽汗塔拉。我跟好多演藝圈的朋友說,你們一定要來包頭、來內蒙古,他們說我像內蒙古的代言人。」鄭曉寧笑道。
從藝四十多年,近年來鄭曉寧一直在思考怎麼以自己的所長來回報家鄉。「包頭是共和國的工業長子,有很多的英雄故事,也養育了很多有名的人物,非常值得好好書寫。我一直想拍一部關於包鋼、包頭的電視劇,把包頭濃墨重彩的偉大歷史向全國人民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包頭、認識包頭、記住包頭,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完成這一願望。」
因為疫情原因,鄭曉寧近期沒能回包頭,這讓他對家鄉的思念愈加濃烈,他時常想回家,想見這裡的親人和朋友。他在朋友圈裡轉發家鄉包頭的城市宣傳片,並在自己的隨筆裡深情寫道:「我始終是內蒙古孕育的兒子啊!」
(包頭日報記者:康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