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包括哪些理論(資本論的三個重要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2023-04-22 17:46:18 2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之上。眾所周知,馬克思的《資本論》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大成,被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然而這部科學巨著從一問世就遭到了敵對勢力的詆毀,今天仍有人想通過否定《資本論》來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中國共產黨。對此我們決不能置之不理。本文就《資本論》中最遭敵對勢力攻擊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及其現實意義談些認識。
勞動價值論
經濟學的價值概念是指商品的價值。那麼商品的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呢?馬克思之前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和古典經濟學家都曾進行過論述。庸俗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最有代表性的是「供求論」「生產費用論」和「邊際效用論」。「供求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是由商品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狀況決定的。某種商品的需求越是超過供給,這種商品的價值越大;反之越小。「生產費用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勞動、資本、自然力共同作用決定的。生產商品時要對使用勞動力、資本、自然力支付費用,這三者的費用決定商品的價值。「邊際效用論」認為,價值起源於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為條件。某種物品的數量越多,該物品用來滿足最後欲望(邊際欲望)的效用越低。所謂邊際效用就是物品滿足最後欲望的程度,商品價值就是由這種邊際效用決定的。與庸俗經濟學不一樣,起源於威廉·配第,經由亞當·斯密而到大衛·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派則提出了勞動決定價值這一原理。配第最早提出了勞動決定價值。斯密明確區分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指出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它的使用價值決定的,而是由勞動決定的,並且把創造價值的勞動歸結為無差別的一般社會勞動。李嘉圖更是明確指出「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規定商品的交換價值」。他還克服了斯密的商品價值由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決定的局限,認為生產出來的價值無論怎麼劃分,都不會影響到價值的大小;價值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並不影響勞動決定價值這一原理,並指出,商品價值不僅由生產中新加入的勞動來決定,而且還由物化勞動來決定。
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前人勞動決定價值學說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第一個提出了勞動具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二重性。異質的具體勞動生產出不同的商品使用價值,同質的由人類體力和腦力付出的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複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價值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就使勞動價值理論完全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為進一步正確分析資本有機構成、資本積累等經濟問題,揭示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規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還從最初的、最簡單商品交換開始,把商品內在價值的外部表現形式——交換價值,如何由商品的特殊使用價值逐步發展到金屬貨幣,貨幣又如何衍生出紙幣,作了科學的闡述。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格隨著供求關係的變化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就是價值規律。
為了真正理解這一科學的價值理論,需要弄明白以下幾個問題。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勞動產品」。凡是不需要勞動就能獲取的對人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如自然界中的氧氣、陽光、雨露等等,不是勞動產品,也沒有價值。但是,人工制氧,人造紫外線、自來水,因為付出了人類勞動就成了商品,也就具有了價值。一個是「交換」。具有使用價值但是自產自用的勞動產品,如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自己種的糧食、蔬菜、紡的紗、織的布,不用來交換就不是商品。凡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交換的前提,一是分工,大家都生產同樣的東西,就沒有交換的必要;二是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不同所有者之間的交換必須遵循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
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現在最具迷惑性的是一個叫「多要素價值論」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不僅勞動,而且資本、土地、管理、科技等要素也參與了價值創造。其實,懂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人一眼就能看穿這一理論的謬誤。馬克思把生產力概括為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因此,這個概括是本原的、科學的。其他要素最終都要物化到這三要素中:資本要購買勞動力,購買機器,購買原材料;土地本身就是勞動對象;管理就是一種腦力勞動;科學技術無論是提高勞動者技能,還是提升機器設備和原材料的性能,它的價值已經物化在了三要素之中。「多要素價值論」在這裡犯了概念層次上的邏輯錯誤。除此之外,它還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故意無視馬克思價值創造理論對腦力勞動與複雜勞動的肯定。二是混淆了使用價值的生產與價值創造這兩個概念。三是不懂得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的關係。
價格上下波動,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而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馬克思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必須按照商品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在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的原則是等價交換。這就是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反對馬克思價值理論的人,舉出許多價格經常波動的例子來否定價值規律、否定勞動價值理論。事實上,商品的價格雖然是以其價值為基礎的,但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卻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場上商品的供求關係。當商品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就可能上漲;供過於求的時候,價格就會下降。然而這種價格的漲落,除了像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某些國家口罩、呼吸機、瓶裝氧氣的價格成幾十倍、幾百倍上漲這種極端情形外,總是圍繞一個中心值而波動的。而且從一個較長的時段來看,剔除貨幣貶值的因素,按可比價格來考察,商品價格的上漲部分和下跌部分是可以相互抵消的。這個波動中心值就是商品的價值。
剩餘價值論
既然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那麼作為價值一部分的剩餘價值也是勞動創造的。
資產階級是不承認剩餘價值這一概念的。他們只承認利潤,他們認為利潤是資本帶來的,是資本的回報。
那麼剩餘價值是如何由勞動創造的呢?馬克思說,「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商品)—G(貨幣)—W(商品),賣掉商品換得貨幣,再用貨幣購買商品,為買而賣。而具有不同特點的另一流通形式是G(貨幣)—W(商品)—G(貨幣),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前者循環的最終目的是消費,是滿足需要;而後者循環的最終目的是交換價值本身,它的內容不是兩極有質的區別,而是有量的不同。這個過程的完整形式是G—W—G'。G'=G △G,即原預付貨幣額加了一個增值額。馬克思將這個增值額稱之為剩餘價值。G—W—G'之所以能實現,其秘密在於,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即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於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價值。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雖然承認價值是勞動創造的,但是他們不懂得勞動力的價值(工資)與勞動價值的區別,因而陷入了困境。馬克思是第一個區分了勞動力的價值與勞動價值的人,他指出,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與資本家付給勞動力的工資存在一個差額,這個差額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家為了進行生產,必須把他的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另一部分用來購買勞動力進行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勞動一方面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另一方面又創造新價值。這個新價值除了彌補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預付資本外,還包含了剩餘價值,發生了價值增值。實際上,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眼中的利潤。建立在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剩餘價值論,第一次撕破了利潤的遮羞布,把利潤的本來面貌還原為剩餘價值。
近些年來,我國思想理論界圍繞企業主是否也參與了價值創造這個問題爭論不休。對這個問題,第一,要區分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如果企業主僅僅是資本所有者,沒有參加企業管理,也就沒有參與價值創造;如果企業主參與了企業管理,甚至其本人就是科學技術人員,擁有自己發明的專利和技術成果,那麼按照馬克思關於複雜勞動、腦力勞動的論述,應該肯定這樣的企業主也參與了價值創造。第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們黨的一項長期方針政策。既然允許發展非公有制企業,也就應該允許剩餘價值的一部分以非勞動收入的形式歸資本所有者所得。但是決不能因此從理論上否定勞動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第三,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土地這個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所有的礦藏都埋在地下,所有的農產品靠土地生長,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土地上進行)的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決不容改變,國民經濟的命脈如金融、信息、通訊、軍工、重要的基礎設施一定要由國家掌控(這裡說的是掌控而不是說要全部歸國家所有),教育、衛生等重要民生領域要由政府主辦。只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會納入社會主義的軌道,就會更好地造福國家與人民。
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
馬克思說,「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的形式怎樣,生產過程必須是連續不斷的,或者說,必須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產。因此,每一個社會生產過程,從經常的聯繫和它不斷更新來看,同時也就是再生產過程。」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不僅是社會資本在價值形態上不斷補償已經消耗掉的資本價值的過程,而且也是它在實物形態上不斷替換那些已經在生產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質資料的過程。社會再生產要順利進行,不僅要確保價值補償,而且要確保實物替換。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實現問題」是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的核心要害問題,其關鍵在於實現條件。
馬克思考察社會再生產是從簡單再生產開始的。所謂簡單再生產,就是指生產過程在原有規模上的重複,全部剩餘價值用於資本家的個人消費,沒有積累。馬克思給出的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用公式來表示,就是Ⅰ(v m)=Ⅱc。這一公式表明,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要正常進行,兩大部類之間要保持互為市場、互相依賴和相互制約的比例關係。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在價值量上要平衡,在實物結構上要合理,這是社會再生產的客觀要求,是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
資本主義再生產是不可能不違背這一客觀規律的。拋開個別企業有計劃、社會生產無計劃這一點不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天生就具有使用價值與價值、生產與消費的矛盾。資產階級榨取的剩餘價值不可能完全用於個人消費,因為他們的個人消費是有限的,也就是說資本家手中的一部分錢花不出去,必然導致社會總產品的一部分賣不出去,從而造成社會再生產體系的紊亂。
有人會說,這個問題可以解決,資本家只要把花不出去的錢再用於投資擴大再生產就行了。事實上,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也就是擴大的再生產,馬克思從簡單的再生產入手分析再生產,只是便於分析問題,而且簡單再生產也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無止境的貪慾和競爭的壓力必然驅使資本家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用於積累即擴大再生產。如果要擴大再生產,在社會總產品的價值量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社會總產品的使用價值形態必須發生變化,即社會總產品的實物結構必須發生變化。為了提供可追加的生產資料,第一部類當中代表可變資本(v)和剩餘價值(m)的這部分產品,在價值量上就不能只等於第二部類所消耗的不變資本,而必須大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這樣才能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生產資料的需要。同時,為了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生活資料的需要,第二部類當中代表不變資本和供積累用的那部分剩餘價值之和,就必須大於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供資本家個人消費用的剩餘價值之和。這就是實現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是一種客觀要求。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會破壞這一實現條件,擴大再生產同樣也會破壞這一實現條件。這是因為,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擴大再生產,並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矛盾。資本家把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通過增加生產消費來彌補生活消費不足,這只能一時緩解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總供給也會越來越大,而由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相適應的分配關係決定的廣大人民群眾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相對卻越來越小。這一矛盾必然導致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總量平衡、結構合理」條件遭到破壞,「價值補償、實物替換」的客觀要求無法實現。這就是資本主義屢屢陷入經濟危機的根源所在。
學習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從而堅定對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心。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讓我們明白:要真正理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僅要看到個別企業有計劃而社會生產無計劃的矛盾,更要看到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人民群眾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之間的矛盾,看到這一矛盾是資本主義再生產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衝突、生產與消費的衝突。資本主義的致命「死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導致的「生產過剩」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一矛盾表現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而且愈演愈烈,最終必然會被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
當今世界資本主義面臨更嚴重的「實現問題」,要高度警惕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資本論》剛出版時,只有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西歐大陸和北美工業革命才剛剛開始或正在進行之中,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範圍內還有很大的發展餘地。英國等少數國家產品的「實現問題」,雖然受到本國人民支付能力的限制,但可以通過「炮艦政策」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傾銷。一個世紀來列強對亞非拉國家的「徵服」和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深層次的動因均源於此。「二戰」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一方面對外利用自己的霸權地位和不公正的國際經濟遊戲規則,低價購買其他國家的原材料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高價向其他國家推銷自己的工業產品、文化產品和「服務」,把經濟矛盾向外轉移。特別是美國,更是利用自己的軍事實力和美元的國際結算貨幣地位以及儲備貨幣地位,屢屢對其他國家「剪羊毛」,掠奪世界人民的財富。另一方面在他們國內,通過各種所謂的「金融創新」招數,信用消費,寅吃卯糧,緩解本國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現的「實現問題」危機。但這一切都只能治表,不能治本。2008年由美國「兩房」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和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影響至今尚未過去,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又重創了資本主義世界。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崛起,舊的國際經濟體系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資本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決不會善罷甘休,對此我們必須做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戰。首先,在經濟上,立足於14億多人口的國內消費市場,落實好中央提出的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了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做大蛋糕」,還要「分好蛋糕」,通過規範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的「第三次分配」,縮小收入差距。妥善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係,有效解決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生產過剩的矛盾,使我國國民經濟更加平穩健康發展。要特別注意防範金融風險,築好防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向我們轉嫁金融危機的防火牆。其次,在思想文化戰線上,嚴密防範西方敵對勢力意識形態滲透,堅定「四個自信」,使14億多人集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之下。只要中國人民團結一致,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我們前進。再次,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能戰方能止戰,要讓霸權主義意識到今天的中國不懼怕任何人,企圖讓中國成為他們的附庸,成為他們原材料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地和他們高價產品傾銷地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選自《新湘評論》2022年第2期)
點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