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人處世的態度(惟願孩兒愚且魯)
2023-05-25 01:24:09 1
眾所周知,蘇軾是北宋的文學家,美食家,但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位慈父。他一生中有四個兒子,後人所熟知的就是他最小的兒子蘇遁了,主要來源於蘇軾的一首《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首詩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但是我卻被聰明耽誤了一生。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愚笨遲鈍,無災無難做到公卿就好了。
古往今來,哪一個做父母的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蘇軾這首詩卻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一點,少災少難。這不得不讓我們很意外,難道蘇軾真的這樣希望嗎?
結合蘇軾一生境遇,我想這可能確實是蘇軾心中所想。蘇軾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正值「烏臺詩案」結束,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牢獄之災,他降職被貶到黃州為團練副使,這個職位並無實權,可以說跟普通人無異了。彼時,家中侍妾盡相散去,獨朝雲一人陪他到黃州受苦。在黃州生活的幾年裡,蘇軾老年得子,十分高興,在孩子出生的三天後,依照舊時風俗給嬰兒洗身時,作了這首《洗兒戲作》。
要知道,當時的蘇軾正值人生低谷,想想自己聰明一生,年方二十便名動京師,連恩師歐陽修都稱讚:「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而正因為太聰明,他上書陳訴王安石變法革新的弊端,才遭小人記恨,被迫離京。幾度升遷,在調往湖州做知州時,又因為上表了一份《湖州謝表》(言語有些感情化),本來只是例行公事,沒想到卻被小人挑出刺來,於是導致了北宋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這場牢獄之災,歷時一百多天,如果不是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頒布了一條法令:「不殺士大夫」,以及王安石的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恐怕一代才子,早已成一抷黃土,被歷史遺忘了。
俗語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但這句話在蘇軾身上卻沒有體現,文字獄結束後,他又被貶到黃州,成為了一名沒有實權的小史。這對於滿腔抱負的他,何其能忍?報國無門,才華無處施展,當然鬱結於心。所以他說「我被聰明誤一生」。
清代曹雪芹在給金陵十二釵寫曲的時候,其中王熙鳳的《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到頭來反誤了卿卿性命」就是引用了蘇軾的這首詩,也說明了一個道理:聰明太過容易誤人。
試想,天下父母哪有不疼惜自己的子女的,時年四十九歲的蘇軾抱著襁褓乾兒,高興之餘,不覺思其坎坷一生。當然希望孩子以後不要像自己一樣,聰明反被聰明誤,還多災多難。但願自己的孩子一生無災無難,平平安安做一個大丈夫(「公卿」古時也指丈夫)就行了。
一句「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淳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但是又有人說,這一首詩,兩句話難道真的像表面那樣直白通俗嗎?很多學者也作出了這樣的解釋。
其實這首詩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寫的,實際上既諷刺了權貴,又是「似訴平生不得志」。
這樣也不無道理,了解了蘇軾的坎坷一生,就不會感覺蘇軾是真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又魯莽,而是借對孩兒智商和性格的期望,抒發自己的滿腔激憤;借希望孩子「無災無難到公卿」,諷刺當時「愚且魯」的公卿們。
當時的公卿,大多都是世襲官權,不乏有渾水摸魚毫無真本事的大臣。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無才無德之人,才容易搬弄是非,擾亂朝堂。所以,蘇軾說:「我被聰明誤一生」。而這個「誤」字,就委婉道盡了自己的一生跌宕起伏,鬱郁不得志的人生經歷。字字珠璣,言之何不在理?
反觀那些達官顯貴,沒有聰明才智,就能無災無難,一生順暢地做到「公卿」。蘇軾內心的極度不公平感,油然而生。所以借這首《洗兒戲作》來抒發自己的滿腹牢騷,用來諷刺當時的愚笨魯莽的士大夫。
至於蘇軾這首《洗兒》詩的出發點,到底是為了祈求孩子平平安安度過一生,還是諷刺當時的愚魯公卿,都是有一定考究的!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是我認為,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一定是極其愛著這個乾兒的,他一定是希望這個孩子能平平安安長大成人的。後來因為羈旅勞頓,這個孩子不幸夭折,蘇軾身心俱傷,為之作下了兩首著名的悼亡詩《哭子遯》,只有哀極之至,大概才能寫下這極致悲悽之作。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