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媽咪(奶媽如意兒的隱秘上位史)
2023-05-24 16:26:50 16
《金瓶梅》作為明代四大奇書之一,書中基本圍繞著唯一男性主角西門慶和他身邊的各色女子展開描寫,其中不僅有大膽露骨的性描寫,男歡女愛之下更是深刻揭露了古代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
但妙就妙在以西門慶妻妾間宅鬥映射了當時的整個封建社會,人吃人的關係。
從人性角度上看,金瓶梅無疑是一場悲劇,因為書中的人物基本沒落得什麼好下場,尤其是掙扎在封建社會底層的女性。
書名的由來是分別取書中三位主要女角色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各一字組合而成,本篇細講的卻不是三位之一,而是奶媽如意兒。
如意兒於書中約莫第三十回合登場,是西門慶為兒子找的奶媽。
風流浪子西門慶初為人父,面對這剛出生的嬌嫩嬰兒,也是喜悅得快要發狂,恨不得昭告天下。
西門慶憐惜為自己誕下麟兒的愛妾,在當時,請奶媽也是家中富貴的象徵,分外有面子。
找奶媽是件馬虎不得的事,首先相貌必不能醜陋,不僅是因為體面,主要古人迷信,認為奶媽若是生的醜,孩子吃了她的奶水也會越長越醜,所以格外講究。
但若生的過於美貌,又會招來府中妻妾忌憚——只怕這找的不是奶娘,而是後娘。
於是如意兒便入了老爺夫人們的眼,她既生的不差,也算不得絕色,是十分合適的人選。
書中並未用過多筆墨描寫如意兒的長相,只借吳月娘之口,形容如意兒「生的乾淨」,於是西門慶便出了六兩銀子,將其買下,又給她改名如意兒。
從此處可以看出,如意兒的相貌至多只是寡淡清秀,身邊鶯燕環繞的西門慶根本看不上眼。
之後如意兒戲份並不怎麼多,很多讀者便只當她只是個無足輕重的下人。
然而入了西門府的女子,又有幾個是省心的呢?
如意兒真正大顯身手的地方還在後面。
只是暫時還沒如意兒施展的份,被西門慶買下後,如意兒便正式成為小少爺官哥的奶娘,勤勤懇懇地哺育這個比金疙瘩還珍貴的奶娃娃。
官哥可是西門慶的心頭肉,含嘴裡都怕化了,而如意兒這身份,也算是官哥的半個養母。
於是如意兒便沾了官哥的光,衣食住行儼然不亞於主子,西門慶只要設宴炫娃,如意兒必都是貼身伺候著,別提多風光了。
文中直到第七十五回,才介紹了如意兒的身世,嫁過人,生過娃,實在是窮,就出來給富貴人家當奶媽。
窮了半輩子的如意兒何曾體驗過這等錦衣珍饈、水榭樓臺的風光?
一朝從土雞變作半個鳳凰,也是暈暈乎乎的樂。
她快樂又憂懼,半夜驚醒都要狠掐自己一把,生怕是一場大夢。
如意兒雖然從暈陶陶中生出隱秘的快樂,但有一點她比較清醒,那就是她明白,眼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懷中這個孩子帶來的。
於是如意兒更是滿心眼地撲在了官哥身上,她得仰仗著這個孩子活。
可是有些東西,越心肝寶貝地捧著護著,反倒越容易摔。
其中也免不了人為因素,李瓶兒跟潘金蓮向來是對塑料姐妹花,平時就沒少為了西門慶喝醋,勾心鬥角更是少不了。
這李瓶兒雖然進府晚,奈何肚子爭氣,直接給西門慶生下個大胖小子,潘金蓮當真是眼都妒忌紅了。
李瓶兒本就頗得西門慶寵愛,如今又成了第一個為西門慶誕下孩子的女人,更拉近了西門慶與李瓶兒之間的距離,李瓶兒母憑子貴,恩寵漸盛。
大人不好動,孩子還是好對付的,於是潘金蓮就暗戳戳動起了官哥的心思。
一次李瓶兒外出,官哥兒醒來不見母親,放聲大哭,潘金蓮聽見後,便進屋抱了孩子要去尋李瓶兒。
這可為難了如意兒,阻攔未果,還是被潘金蓮抱走了。
誰料潘金蓮摟了孩子,行至門前,竟是直接來了個「舉高高」,被吳月娘撞見了,趕忙呵止。
幾番折騰下來,官哥受了驚,當晚便哭鬧不休,還發起了熱,親娘乳娘都嚇得腿軟,西門慶心疼得要死,逮著如意兒劈頭蓋臉罵了一通。
之後潘金蓮多使心計,時常把嬌弱的官哥嚇出病來,連帶著如意兒也快要被嚇出心臟病,整夜整夜地將生病的官哥抱在懷中,生怕呼吸重了都要嚇到這脆弱的幼兒。
孩子一生病,西門慶不好斥責愛妾,便逮著如意兒惡狠狠罵。
「若萬一差池起來,就搗爛你做肉泥,也不當稀罕!」
到此時,西門慶都是未曾對這奶娘生出半分旖旎心思的,更無憐香惜玉之情,不然也不會毫不給臉面的多加斥罵,依舊只當她是個卑賤的下人。
儘管如意兒只差把官哥縫進了眼珠子裡,但終究家賊難防,被人鑽了空子。
官哥未滿一歲,終究還是被潘金蓮精心飼養的雪獅貓給活活嚇死,金尊玉貴的哥兒輕易就夭折了。
李瓶兒哭得險些死過去,如意兒又何嘗不心如刀絞,人心也是肉長的,官哥吃著她的奶水長大,說沒就沒,這種痛苦不亞於死了親兒。
如意兒也哭,但她的悲痛還是摻了個人因素——她在西門府中的意義就是為了官哥,如今孩子都沒了,只怕自己沒過幾日就會被逐出府去。
野貓嘗過金絲閣的滋味,就再難承受外面的風雪。
她悲官哥的早夭,憂自己的未來,於是她哭著跪求李瓶兒的庇護,李瓶兒仍沉浸在喪子之痛中,見如意兒還在盤算著自己的後路,心中生出怨氣,說話也夾槍帶棒。
李瓶兒斥她慌什麼慌,好歹主僕一場,橫豎自己還沒死,大房若生了孩子,她就繼續奶,擺出這副死了爹娘的樣子給誰看。
說話雖難聽,但如意兒鬆了口氣,她知道,自己的路算是保住了,便滿懷感激。
官哥在時,如意兒撐死了也只是雞群裡當鳳凰,就算沾著官哥的福氣,再風光也還得對著主子們低頭哈腰。
官哥沒了,如意兒更是失去了她唯一的價值。
那麼她是如何突然入了西門慶的眼呢?
吃慣大魚大肉的西門大官人什麼樣的美人沒見過?倒也不至於色慾薰心到要去染指兒子的奶媽,然而凡事都需要一個契機。
而這個契機,就是李瓶兒之死。
當鮮花枯萎後,如意兒這株不起眼的卑怯綠芽兒才漸漸顯露出來。
可以說,如意兒的逆襲之路始於李瓶兒的死。
不得不說,古人生命真是脆弱,李瓶兒沒了孩子,心情鬱結,又患上血崩之症,時常還要受潘金蓮刺激,沒多久竟也香消玉殞了。
如意兒再次失去了靠山,終日惶惶然不知所措。
李瓶兒下葬後一個月,西門慶依舊沒從悲痛中走出來,李瓶兒活著的時候,西門慶就頗喜愛她。
這下還沒來得及變成白米粒,就成了永久的白月光,令西門慶每每想起都要肝腸寸斷。
這個心碎的風流浪子終日宿在李瓶兒房中,對著佳人遺像流淚,晚上輾轉難眠,思念入骨,活脫脫一個痴情種子。
吳月娘想打發掉昔日伺候李瓶兒的人,西門慶也不讓,如意兒算是又得以留下。
但如意兒心中那團惶惑不安,依舊沒有驅散,儘管有了西門慶和吳月娘的許諾,她仍然沒有安全感,她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些什麼。
這日,西門慶吃醉了酒,照例來到李瓶兒屋中就寢,半夜渴醒,喚人不應,焦躁之際,如意兒捧著茶水輕手輕腳過來了。
伺候西門慶喝了茶,如意兒又為他拾起垂落的錦被,還體貼地掖了掖。
這幾日如意兒懷著些莫名心思,總有意無意在西門慶眼前晃,想不注意都難。
西門慶打量她許久,覺得如意兒低眉順眼的樣子格外可人,如意兒半推半就也就遂了他的意。
可以確定的是,在被西門慶拉上床的那一刻,如意兒那顆惶恐煎熬的心終於得到了安定,她知道自己的付出將會為自己換來什麼。
要說這西門慶前腳還一副痴情模樣,恨不能隨李瓶兒去了,現在為何這麼快移情?
西門慶這類人,根本談不上愛不愛的,也談不上被如意兒的容色蠱惑了,要不然也不會如意兒進府一年多來,都沒瞧上她。
張竹坡如是評價如意兒:頂缺之人。
西門慶既沒忘掉李瓶兒,也沒愛上如意兒,而是將對李瓶兒的思念與情意投射到了如意兒身上。
你說他渣吧,可真是渣的明明白白、理所當然。他不藏著掖著,直言如意兒只是自己在失去李瓶兒後,用以彌補心中空缺的工具人。
如意兒會因為自己只是替代品而傷心嗎,當然不,她高興還來不及,她終於將自己想要的東西牢牢抓在手中了,她以性為繩,縛住了西門慶這個男人的庇護。
她是沒有獨立自主思想的菟絲花,失去依託就會死,從官哥,到李瓶兒,再到西門慶。
西門慶帶給她的這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是官哥和李瓶兒都給不了的。
雖然如意兒容貌不如其他妻妾姝豔,但清湯小菜還是別有一番風味,西門慶尤其喜愛她那一身雪白皮膚,特像李瓶兒。
西門慶誘哄道:「章四兒,我的兒,你用心伏侍我,等明日你大娘生了孩兒,你好生奶著。你若有造化,也生長一男半女,我就扶你起來,與我做一房小。」
這可真是如意兒這輩子最想要的承諾,她忙道:「奴情願一心只伏侍爹,再有甚麼二心?就死了不出爹這門。」
男歡女愛的風月表面下,是你情我願的性交易。
潘金蓮雖然算計死了官哥和李瓶兒,但是她還是輸了。
俗話說活人是爭不過死人的,西門慶的愛意柔情一部分被死去的李瓶兒帶走了,剩下的一部分又分給了李瓶兒的替身如意兒,留給潘金蓮等人的感情已經很淺薄了。
潘金蓮鬥李瓶兒、鬥吳月娘,卻想不到又冒出來個如意兒。
如意兒趁虛而入,得了西門慶的寵愛,覺得在府中站穩了腳跟,心中再次湧出自得,只不過不再是當初那般隱秘的歡喜,而是漸漸張揚起來,儼然把自己當作了半個主子。
說來也倒黴,不知道這如意兒是不是自帶黴運,跟她許下諾的都沒好下場。
因為李瓶兒死了沒幾個月,西門慶也一命嗚呼了,當真去陰間做了一對鴛鴦。
西門慶這一死,整個西門府頓時都風雨飄搖,府中的女人們失去了倚仗,走的走,散的散,命運飄零,前途未卜。
他死的當天,正巧大夫人吳月娘也生了,如意兒還懵著,身份又變回了奶娘,繼續奶他的遺腹子。
不過這女子倒還算幸運的,一個新生兒的誕生,又重新凸顯了她的價值。
雖然西門府不復昔日繁華,只留枯藤老樹昏鴉,和留下的寥寥幾人,如意兒做著孩子的奶媽,至少不用孤苦無依地在外謀生活。
她費盡心思就是為了不離開西門府,如今算是變相的實現了。
如意兒的一生說幸運,卻依舊悲涼,做奶娘,她謹小慎微,做情婦,她沒資格跟其餘妻妾平起平坐,全倚仗著別人而活,從來沒有好好為自己活過。
付出身體尋求他人的庇護,她的小心機不免令人生出鄙夷,更多卻是惋惜。
幾番起落,終究實現了自己最想要的歸宿。
如意兒的形象不單是她一人,更是許多晚明底層女性的生存狀態,這看似風月旖旎的金瓶梅,本質又何嘗不是一部《悲慘世界》。
信息來源:
《金瓶梅》 蘭陵笑笑生
陳建生.女性的悲慘世界——再論《金瓶梅》人物性格系統[J].明清小說研究
宋運娜,王明政.由張竹坡批註解讀《金瓶梅》性描寫的實質(三)[J].甘肅高師學報,2017,22(10):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