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翻譯推理怎麼做都錯(行測判斷翻譯推理)
2023-05-24 15:53:27 3
行測翻譯推理怎麼做都錯?翻譯推理算是我們國考推理中最簡單的推理題目了在近些年的考試中,不管是省考還是國考,現身頻次都只增不減,主要考查:假言命題,選言命題和聯言命題其中假言命題是考察重點,所有的翻譯推理基本都會涉及到假言命題;聯言命題和選言命題很少單獨考,通常情況下是與假言命題構成複合命題增大考試難度,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行測翻譯推理怎麼做都錯?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行測翻譯推理怎麼做都錯
前言翻譯推理算是我們國考推理中最簡單的推理題目了。在近些年的考試中,不管是省考還是國考,現身頻次都只增不減,主要考查:假言命題,選言命題和聯言命題。其中假言命題是考察重點,所有的翻譯推理基本都會涉及到假言命題;聯言命題和選言命題很少單獨考,通常情況下是與假言命題構成複合命題增大考試難度。
因為它屬於一種規則性非常強的題型,只要大家記住規則公式,翻譯推理秒變送分題。
下面我們對這幾類命題做一個梳理。
聯言命題先說一下最簡單的聯言命題,遇到:且、和、還、也、又、既…又…、並且、而且,等等,這些都是聯言命題的關聯詞,通常我們都用「且」表示。
比如:
1. 郭沫若是文學家,也是歷史學家。應該翻譯為:(郭沫若)文學家且歷史學家
2. 林紓是著名的翻譯家,但他不懂外語。應該翻譯為:(林紓)翻譯家且不懂外語
3.晚餐想吃燒烤,還想吃火鍋。應該翻譯為:燒烤且火鍋
以上「晚餐想吃燒烤,還想吃火鍋」,要使命題為真,也就是這句話實現,必須燒烤和火鍋都吃才行。所以可以總結聯言命題的推理規則是:同真才真,一假則假。
假言命題假言命題是一種假設條件命題,陳述一種情況是另一種情況的條件。舉個例子:假如沒有農民工的辛苦,就沒有城市的繁華。農民工的辛苦就是城市繁華的條件,這就是假言命題。
題目中的假言命題,主要靠邏輯關聯詞準確識別,並通過關聯詞對應的規則翻譯句子,常見的關聯詞有兩大類:如果……就,只有……才。還有一些「不確定」的關聯詞:前提、基礎、必須、必要、必不可少、不能沒有、離不開等關聯詞,
敲黑板!!![凝視]
關聯詞翻譯規則:
①如果……就,翻譯規則:前推後
②只有……才,翻譯規則:後推前
③前提、基礎、必須、必要、必不可少、不能沒有、離不開等關聯詞,翻譯規則:必須的/不能沒有的,放在「→」後面。
註:如果……那麼,假如……就,若……則,這些關聯詞都是「如果……就」的替代表述,翻譯規則都是「前推後」,比如:如果天下雨,小明就吃火鍋,天下雨在前,吃火鍋在後,前推後即翻譯為:天下雨→小明吃火鍋。
只有……才,除非……否則不,翻譯規則都是「後推前」。比如:只有付出努力,才能獲得回報,關聯詞為「只有……才」,後推前則應該翻譯為:獲得回報→付出努力。除非鬧鐘響,否則不起床。關聯詞為「除非……否則不」,後推前則應該翻譯為:起床→鬧鐘響。
搞定了翻譯規則!
接著還需要推理,
所以接著要牢記一個推理規則:
肯前必肯後,否後比否前,否前、肯後不一定。
以「如果天下雨,小明就吃火鍋」為例,先根據規則翻譯為:天下雨→小明吃火鍋,接著針對翻譯後的式子應用推理規則,已知①天下雨;②小明沒有吃火鍋;③天沒有下雨;④小明吃了火鍋,分別能得到什麼結論?
①天下雨,是對箭頭前件的肯定,即肯前,根據規則「肯前必肯後」,則可知:小明一定吃火鍋。
②小明沒有吃火鍋,是對箭頭後件的否定,即否後,根據規則「否後必否前」,則可知:天一定沒有下雨。
③天沒有下雨,是對箭頭前件的否定,即否前,根據規則「否前不一定」,則可知:小明是否吃火鍋不一定。
④小明吃了火鍋,是對箭頭後件的肯定,即肯後,根據規則「肯後不一定」,則可知:天是否下雨不一定。
[鼓掌][鼓掌][鼓掌]假言命題兩步走,先翻譯,再推理,準確掌握翻譯規則和推理規則的公式就搞定啦!
【例】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因此,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根據以上陳述,可以得出下列哪項?
A.如果不尊重自然規律,就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B.如果尊重自然規律,就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C.因為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所以必須尊重自然規律
D.人因自然而生,所以必須開發利用自然
題幹關聯詞為「只有……才」,後推前,翻譯為: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尊重自然規律。據此辨析選項:
A項:翻譯為:¬尊重自然規律→¬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尊重自然規律」是對題幹命題的否後,根據規則「否後必否前」,正確。
B項:翻譯為:尊重自然規律→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尊重自然規律」是對題幹命題的肯後,根據規則「肯後不一定」,錯誤。
C項:強調的是因果關係,非假言命題,題幹未涉及,錯誤。
D項:強調的是因果關係,題乾沒有提及,錯誤。
因此,本題選擇A選項。
選言命題選言命題表示的是選擇狀態下的命題,考試中常見的形式有兩種:①「或」;②「要麼……要麼」。以及不常見,但偶爾也會考的「至少一個」;「只多一個」
①「或」,它表達的邏輯含義為:至少有一個,對應的關聯詞包括「或、或者、至少一個」。比如:吃火鍋或吃燒烤,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火鍋和燒烤至少吃一個,即對應三種情況:①吃火鍋,不吃燒烤;②不吃火鍋,吃燒烤;③既吃火鍋又吃燒烤。
從以上三種情況,可以總結出,A或B的邏輯規則可以歸納為:全假才假,一真則真。
②「要麼……要麼」,它表達的邏輯含義為:二者選其一,通常對應的關聯詞只有「要麼……要麼」。
比如:要麼吃火鍋,要麼吃燒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火鍋和燒烤中選擇,而且只能選其中某一個,即對應兩種情況:①吃火鍋,不吃燒烤;②不吃火鍋,吃燒烤。
從以上兩種情況,可以總結出,要麼A要麼B的邏輯規則可以歸納為:一真一假才為真,全真、全假均為假。
【例2】某產品滯銷或者是因為質量不好,或者是因為價格太高,或者是因為廣告促銷沒有做好;經分析該產品質量很好,那麼:
A.該產品滯銷是因為價格太高
B.該產品滯銷是因為廣告促銷沒有做好
C.該產品滯銷或者是因為價格太高,或者是因為廣告促銷沒有做好
D.該產品滯銷或者既不是因為價格太高,也不是因為廣告促銷沒有做好
解析:
「或者……或者」,題幹翻譯為:產品滯銷因為質量不好或因為價格太高或因為廣告促銷沒有做好。
已知「該產品質量很好」,根據或關係一真則真,則可知:產品滯銷因為價格太高或因為廣告促銷沒有做好。
因此,本題選擇C選項。
【例3】即將畢業時,某班要評選優秀畢業生,班級內部進行討論中。班長:要麼李雪被評為優秀畢業生,要麼王磊被評為優秀畢業生。團支書:我不同意。
以下哪項準確表達了團支書的意見?
A.李雪和王磊都被評為優秀畢業生
B.李雪和王磊都不能評為優秀畢業生
C.要麼李雪和王磊都被評為優秀畢業生,要麼李雪和王磊都不能評為優秀畢業生
D.李雪被評為優秀畢業生,王磊不能評為優秀畢業生
解析:
「要麼……要麼」,班長的話翻譯為:要麼李雪,要麼王磊。
團支書的意思為:「要麼李雪,要麼王磊」為假,即(李雪且王磊)要麼(¬李雪且¬王磊)。
因此,本題選擇C項。
再捋清楚選言命題中的「或」和「要麼……要麼」之後,夥伴們,可能還有些疑慮,在做翻譯推理題目的時候,還經常遇到類似這樣的題幹表述:」某單位提交候選人名單,A和B至少有一個人入選」、「某高校選擇公派留學人員,A和B至多去一個」,這也是要做選擇的命題,也屬於選言命題,來捋順一下它們表達的邏輯含義:
③「至少一個」,表達的意思是:兩者至少選一個。比如A和B至少選一個,意思為兩者最少選擇某一個人,也可能兩者都選,即對應的情況有三種:①選A、不選B;②不選A、選B;③既選A,又選B。機智的你發現了不(看過上篇文章的小夥伴不允許不機智哦),這就是「或關係」呀,所以直接翻譯為:A或B。
④「至多一個」,表達的意思識:兩者至少有一個不選。比如A和B至多選一個,意思為兩者最多選擇某一個人,也可能兩者都不選,即對應三種情況:①選A,不選B;②不選A,選B;③不選A,不選B。A和B至多一個的意思等價於A和B至少有一個不選,所以A和B至多一個,可以翻譯為:¬A或¬B。
So,朋友記住哦,「至少一個」、「至多一個」都是屬於「或關係」的,以後看到都可以直接翻譯為「A或B」的形式啦~
夥伴們,清楚了嗎,做道題目實戰一下吧~
【例】副校長:我主張王老師和邱老師中至多有一人可以被推薦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候選人。校長:我不同意。
以下哪項最準確地表達了校長的意見?
A.王老師和邱老師都不可以被推薦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候選人
B.王老師和邱老師中至少有一人可以被推薦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候選人
C.王老師和邱老師都可以被推薦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候選人
D.如果王老師可以被推薦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候選人,則邱老師也可以
解析:
「至多有一人」,副校長的話翻譯為:¬王老師或¬邱老師。
校長的意思為:「¬王老師或¬邱老師」為假,根據規則,全假才假,即王老師和邱老師都可以被推薦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候選人。
因此,本題選擇C項。
前方高能總結好啦,關於翻譯推理就總結這麼多,當然翻譯推理也就考這麼多,記住下面這些邏輯公式,不行你能栽在這類題型上。剩下的就是做題去鞏固了。
1.翻譯規則如果A,那麼B,翻譯為:A→B
只有A,才B,翻譯為:B→A
除非A,否則不B,翻譯為:B→A
除非A,否則B,翻譯為:¬B→A
A是B的充分條件,翻譯為:A→B
A是B的必要條件(前提、必不可少、基礎),翻譯為:B→A
A並且B;A、B都有,翻譯為:A且B
A或者B;A和B至少有一個,翻譯為:A或B
A和B至多有一個,翻譯為:¬A或¬B
要麼A,要麼B,翻譯為:要麼A,要麼B
2.推理規則肯前必肯後,否後必否前,否前、肯後不一定
「且」關係:同真才真,一假則假
「或」關係:一真則真,同假才假
「要麼…要麼」:一真一假才為真,同真同假均為假
3.德·摩根定律¬(A或B)= ¬A且¬B
¬(A且B)= ¬A或¬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