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八大遺憾三家分晉(揭開戰國帷幕)
2023-04-18 23:07:47 2
戰國八大遺憾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晉國的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廢除了晉靜公並將其遷於端氏,把晉國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戰國八大遺憾三家分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戰國八大遺憾三家分晉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晉國的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廢除了晉靜公並將其遷於端氏,把晉國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
晉國的建立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後第三年駕崩,弟弟周公姬旦輔佐年僅十三歲的成王。成王八年,上古的唐國(黃帝時期的一個城邦國家)發生了叛亂,周公率領軍隊將其誅滅,將唐國的土地納為周的版圖。成王的弟弟叔虞此時也已長大,成王便將之前唐的土地封給了叔虞。叔虞死後,兒子燮繼位,被封為晉侯,晉國誕生了。
晉獻公時期
公元前676年晉獻公繼位,即位後任人唯賢,起用士蒍、裡克、趙夙(趙的先人)、畢萬(魏的先人)等一批異姓人才為卿大夫。並接納士蒍的建議,盡滅曲沃桓叔、曲沃莊伯的子孫,打壓了公室(諸侯國君的家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君位。他攻滅驪戎、耿國、霍國、魏國,擊敗狄戎,復採納荀息假道伐虢之計,消滅強敵虞國、虢國,史稱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國在獻公的東徵西討下,一躍成為春秋時期實力最大的諸侯國。
晉文公時期
公元前636年,為躲避驪姬之亂流亡在外十九年的獻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的護衛下回到晉國殺晉懷公而立。重耳繼位後,穩定了局面,使晉國的實力快速地得以恢復,並做三軍六卿,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周襄王賞賜。公元前632年,又在城濮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晉國六卿
晉文公時期建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稱為六卿,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採用世襲制,他們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由於在獻公開始,為了穩定國家政局,防止動亂,一直打壓公室,重用異姓。因此六卿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異姓世族所把持。之後這十一個士族之間相互兼併,到晉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欒氏之亂,欒氏被滅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時僅剩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此六家每家佔據一卿位,長期把持晉國軍政大權。故後來晉國六卿又被用來特指此六大家族。
趙、魏、韓滅智代晉
晉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智伯與趙、魏、韓三家一起瓜分了範氏、中行氏的領地。晉出公大怒,聯合齊國、魯國攻打四卿,結果戰敗,並死於逃往齊國的途中。出公死後,智伯(智瑤)立晉昭公之曾孫驕為晉哀公,此時智伯把持晉國的大權,哀公形同傀儡。智伯通過權力,獨佔範、中行剩餘的土地,成為了當時四卿中最強者。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貪得無厭的智伯,在索取了韓、魏的土地後,向趙襄子求取土地,結果遭到拒絕。智伯大怒,聯合魏桓子、韓康子對趙發動戰爭。在曠日持久的晉陽之戰中,因魏、韓倒戈,智伯在三方夾擊下戰敗被殺,三家盡滅智氏之族,並瓜分其土地。此後由趙、魏、韓三家繼續把持晉國政權,並於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授予諸侯地位,最終在公元前376年瓜分完晉國的剩餘土地,晉國滅亡。
事件原因
周朝的分封制度是根本原因
周武王滅商後,大封諸侯,《荀子·儒效》記載,「(周武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到春秋時期大小諸侯一百四十多個。為了佔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諸侯們相互吞併,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二十餘家。而諸侯內部對自己的兒子和立功卿大夫也會施行分封。諸侯兼併,齊、晉、秦、楚迭起稱霸,周王室勢力反不及曹、滕、邾、莒這種小國。卿大夫們專政,趙、魏、韓的領地遠遠大於晉國。因此周天子不過有一個天下共主的虛名,晉國國君成了沒有實權的傀儡。這樣一來,以下犯上,取而代之的事遲早會發生。
晉國打壓公族,重用異姓六卿是直接原因
由於獻公之前,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封其叔叔成師於曲沃(山西曲沃)即曲沃桓叔,曲沃比晉國都城翼(山西翼城東南)規模還要大,且桓叔年長,政治經驗豐富,在公族中擁有崇高的威望。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不斷地用武力挑戰晉國國君,打敗了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侯緡六代,取代文侯一脈奪得晉國正統地位。不僅是晉國,其他諸侯國也發生了很多次公族發動叛亂,導致國家動蕩不安的情況。有鑑於此,武公死後,獻公繼位,立即大力打壓公族,重用有才能的異姓士大夫。此後歷代晉國國君也堅持這一政策,導致六卿的權力得不到制約。
周天子的不作為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由於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弱,晉國六卿專政期間,曾發生兩起弒君事件,分別是靈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趙穿弒靈公,悼公元年(公元前572年)欒書、中行偃弒厲公。甚至於在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四卿公然以下犯上,起兵進攻出公,導致出公戰敗後在逃亡齊國得路上病死。作為同宗的周天子也無可奈何,後來還封趙、魏、韓家為諸侯,最終三家滅亡晉國。司馬光認為周天子如果死守禮教名分,拒絕這種僭越行為,那麼卿大夫勢力再大也不敢凌替自己的國君。他說「……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徵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司馬光將主要責任歸咎於周天子
事件影響
使周王朝進入更加殘酷的戰國時期
在分晉事件中,韓、趙、魏三家作為臣子,卻以下克上,瓜分了自己國君的領土,在當時這是嚴重違反禮儀的。周天子不但沒有進行聲討,反而封三家為諸侯,周天子竟自己帶頭違反禮儀,周朝建立的禮樂制度徹底崩壞。「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不需要遵守規則,弱肉強食戰國時代開始了;
促使了田氏代齊
三家分晉開了家臣篡位的先例,這給遠在東方的齊國田氏提供了榜樣。田氏此時也已長期把持齊國朝政,但是礙於禮儀,一直沒能取代齊王室,周天子封三晉為諸侯後,田氏也加快了取代了姜氏齊國的步伐。
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
春秋末期秦國和晉國接壤,晉國作為勢力最大的諸侯國,阻礙了秦的東擴。趙、魏、韓代晉後,雖然也是大國,並且成為秦國統一進程中的主要障礙,但是遠不及之前的晉國。秦國在後來的一兩百年中,慢慢分化三晉,利用連橫製造矛盾,逐步蠶食三晉的領土,最終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總結
春秋時期各國因公子(諸侯國君之子)們引發的禍亂數不勝數。晉獻公打壓公族,任用有才幹的異姓,在當時確實為晉國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比較好的政治環境。到了文公時期,更是把這一政策完善,制定三軍六卿,完全把公族們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在異姓卿大夫們的幫助下文公稱霸。然而文公死後二十年,當時的國君靈公就被趙穿所弒,之前幫助晉國稱霸的異姓卿大夫們成了把持軍政大權、蔑視國君的權臣,最後以至於被其瓜分。
三家分晉揭開了戰國的序幕,各國以智力相雄長,而秦國在這場競爭中慢慢取得優勢,最終掃平六國,一統天下。下面我們看一下在七國爭雄期間,導致秦國最後勝出的一項最為關鍵的政治舉措——商鞅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