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關係的問題根源(男女關係其實是哲學問題)
2023-04-18 20:34:41 2
兩漢古書講綱常,有幾種不同說法,如《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有「三綱五紀」,《禮緯·含文嘉》有「三綱六紀」(《白虎通義·三綱六紀》引),《論語·為政》馬融注有「三綱五常」。
「三綱」是法三才(天、地、人),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是配五行,即「仁、義、禮、智、信」。
「五紀」可能就是「五常」,但董仲舒沒有解釋。
「六紀」,是配六合,即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則是父子、夫妻關係的延續。
君臣之綱,現已變形,可請領導、老闆去研究,這裡不必談。我要說的是父子之綱和夫妻之綱。父子之綱,下面還有父女之綱。夫妻之綱,下面也有母子之綱和母女之綱。
家,總有夫婦之匹,夫婦總要生孩子,男女是構成要素。當然,還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真假陰陽人、性倒錯者和同性戀者。一陰一陽之謂道,和綱常有相似性。香港人好講八卦。綱常也是八卦,即由一男一女,按夫(或父)、婦(或母)、子(或女)組成的八卦,老陽老陰,少陽少陰,誰在下,誰在中,誰在上,可以有八種組合,好像陰陽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變化無窮。
西方的禮儀場合,男女挨著坐才是正常。飯館裡,男男挨著坐,女女挨著坐(特別是橫著坐,坐在一順兒),會被懷疑同性戀。中國人,男人和男人扎堆,女人和女人廝混,很正常。「男女雜坐」,反而屬於淫亂之風,只有妓院才如此。史丹福大學有個同性戀雕像,很著名,形象是什麼樣?不過是兩個男的站著聊天,兩個女的坐著聊天,如此而已,我們覺得挺奇怪(圖五○)。同樣,清道光年間,福建人林針到美國,看見美國人「男女出入,攜手同行」,「渾渾則老少安懷,嬉嬉而男女混雜」,也非常驚訝(《西海紀遊草》)。男人和女人打交道,中國和西方不一樣。中國的男女有別,造成一種格局,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內外是兩個世界。男男一個世界,女女一個世界,西人以為同性戀。上流社會尤其明顯。小孩的成長分兩段。最初是在深宅大院裡。男人在外做事,把老婆孩子圈家裡,小孩都是在脂粉堆中長大,和皇帝一樣,「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然後,才交老師調教,逐漸走向社會,即男人的世界,外部的世界。教養順序,是從內到外,先女後男。讀《我的前半生》,皇帝從小到大,生活環境是如此。讀《紅樓夢》,生活環境也是如此。
這種內外有別,前後相反,對倒轉綱常很重要。
現在的馴化,主要是慣。人都是慣壞的。
慣,就是動物園式的教育,寵物式的教育,拿小孩當寵物,一味溺愛,好吃好喝,不加訓練與管束,一旦投入戰場,內外反差太大,非常危險。古代兵書說,將軍應愛兵如子,「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但光愛行不行?不行,還得有點規矩,「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孫子·地形》。
父母寵孩子,慣孩子,麻煩是一輩子。心理學家說,兒童的心理特點基本上是形成於五歲以前。五歲以前慣壞了,撒潑打滾,哭鬧成性,就扳不會來了。
古人對寵、嬖二字的使用,遠較今日為廣。凡養之畜之,愛之喜之,臨之御之,役之使之者,都是寵物。君畜臣,男人寵男人,叫外寵;御後宮,男人寵女人(愛屋及烏,以及於外戚、宦官),叫內寵。儲君的廢立,經常取決於國君對女人的寵愛。
中國古代有來自東夷和西域的女國傳說。女國並不是只有女人的國家,而是由女王統治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歐洲一直有,如英國就有不少女王(法國不允許)。但他們沒有一夫多妻制,繼承制度也不嚴密,很多女王是由父族產生,即先王的女兒或侄女,甚至包括非婚生的子女,而我國的女主則是由母族產生,即先王之後、新王之母,或先王的其他配偶、新王的諸母之一。我國歷史上,女皇絕少。真正的女皇只有一個,就是江青喜歡的武則天。
其他,如西漢的呂后,北魏拓跋族的祁後和馮太后,還有遼代的蕭太后、清代的慈禧太后,只是臨朝稱制的皇太后。她們當中,不少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皇后,這個現象值得注意。特別是北魏前身,鮮卑拓跋部的皇帝,很多都是由太后廢立,權力非常大。特別是祁後。祁後臨朝,「時人謂之女國」(《魏書·皇后列傳》),也就是說,把她視為女王。女性在北方少數民族,地位比較高,主要是因為,部族林立,通婚關係很重要,每個女人,背後都有強大的支持,娘家很厲害,比《左傳》更有古風。歷代和親,內在衝動,總是胡勝於漢,漢族是利用他們的這種衝動。唐朝出女皇,也與李唐、鮮卑的通婚有關。山西自古多胡氣(如晉、戎通婚),這是有傳統的。
近讀田餘慶先生的《拓跋史探》(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主題是北魏歷史上的子貴母死,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非常有趣。這些問題正好說明,女權和男權的鬥爭,在由胡入漢的過程中,有其獨特的表現。漢族的制度,特點就是「大一統」,什麼都整齊劃一,和西洋史大異其趣。男權絕對強大是它的特點。鮮卑的制度和這樣的制度相比,反差太大,所以才會痛下決心。
田先生說,北魏入主中原前,其部族融合和統一,仰賴於母族,其實是母強子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野蠻地區的婦女地位特別高。北魏入主中原後,正好相反,為適應絕對男權的漢族繼承制,北魏道武帝,依託漢武殺鉤弋夫人而立其子的故事(我們的發明權在先),定下子貴母死的制度。子貴母死,就是在新主即位之前,把他的母親殺死,這種制度實在太殘酷。
中國歷史上的女主,一般都是扮演女周公的角色,就像顧命大臣是模仿男周公。他們都是以輔弼幼主,作為臨朝稱制的藉口。田先生說,北魏的皇太后有三種,一種是當朝皇帝的生母,一種是生母以外的先帝配偶,一種是奶媽或保姆。這三種人都有可能當太后。第一種太后要依制賜死,沒有機會幹政,但後兩種是漏洞,總不能都過河拆橋,殺雞取蛋,還是可與當朝皇帝並存。其中如馮太后,就是屬於第二種。她正是利用子貴母死的制度,殺死自己的對手,才得專政事。
野蠻地區比我們更尊敬婦女,但為了適應我們的制度,他們卻發明了如此殘酷的繼承制度。離散舊部,編戶齊民,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
倒轉綱常
女的不嫁人,男的倒插門。兒子不養爹媽,只養嶽父和嶽母。或從女方講,媳婦不養公婆,只養爹媽。孩子的姓氏、民族隨母親。娘家打敗婆家。這種現象,沒準是潮流。
綱常也有例外。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體現的是男性統治。它有個很大的漏洞,即母子關係是模糊地帶。母為子綱,沒人這麼講。但照傳統的孝道,兒子總不能擺在媽媽之上。李逵上山,也得先去背他媽。當強盜的都懂這個道理。這是男尊女卑的惟一例外,也是倒轉綱常的突破口。
兒子是母親所生,兒子是母親所養,兒子應孝順母親,兒子會代替父親。這裡已經包含著顛覆,柔弱勝剛強。
上述綱常,完全可以反過來讀,即母親溺愛兒子,導致敗家子顛覆父權。讀法是,母為子綱,子為父綱,妻為夫綱。女性顛覆男性,這是一種和平路線圖。中國古代的女主,主要是用這一條。
還有一種倒轉綱常,是敗家子利用母親的溺愛反制母親,又借母親的淫威反制父親。讀法是,子為母綱,母為父綱,妻為夫綱。獨生子女政策下的小皇帝,他們都深得要領,你怕什麼,我就幹什麼,首先是從媽媽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