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威電池行業龍頭地位(預告中期純利大增)
2023-04-18 18:22:04 2
作者:格隆匯 陳肖
7月11日晚,港股公司超威動力(00951.HK)公告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預期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未經審核純利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有關盈利上升乃主要由於成本下降令毛利率有所提升所致。
雖公告沒有提及具體的盈利數據情況,但這不妨礙該消息引發了市場關注,今日早盤,超威動力的股價一度高開近7%,高見3.4港元,不過隨後很快有所回落,截至收盤,小漲2.21%,報3.24港元,成交718.84萬港元,目前市值35.77億港元。
從近日超威動力的股價表現情況看,或許市場亦早有預期其業績或有所改觀。不過,令筆者好奇的是,超威動力的中期業績預告純利大增原因中,所謂的成本下降是指公司管理、財務或銷售成本下降所致,還是鉛酸電池產品的原料成本下降所致?這又是否能意味著鉛酸電池行業回暖?
期間費用維持穩定,營運能力有所改善
資料顯示,超威動力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 1998 年並於 2010 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鉛酸動力電池及其他相關產品、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配套儲能電池及鋰離子電池的生產及銷售。其為雅迪、愛瑪、綠源及立馬等自行車廠商提供原裝電池。該公司還通過其子公司從事物業投資及發展業務以及提供網絡技術及電子商務技術服務。
截止至 2017 年公司鉛酸動力電池市佔率約在 40%左右,穩定位居行業前二位。
回顧超威動力2018年度的業績表現:總營收269.48億元,同增9.3%,淨利4.13億元,同降9.3%,稍不及市場預期。公司2018年鉛酸業務總營收246.5億元,雖同比增長9.3%,但增速同比下降5.6%;其中電動自行車業務營收194.2億元,同比增長7.3%,而增速同比下降9.4%,低速電動車業務營收52億元,同增15.8%。
可以看出,公司的電動自行車的鉛酸電池業務增長的放緩是拖累了業績增長的最大因素,背後原因則是電動自行車的替換市場份額增長低於預期。
2018年公司的扣非規模淨利潤2.8億元,同比增長11.7%,漲幅略高於營業總收入,可見總體上還算表現夠爭氣。
從期間費用指標看,2018年雖然銷售費用同降0.2%,但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率有小幅微增長,期間費用率合計達6.99%,依舊較高,不過整體波動較為穩定,意味著未來波動也不會大變。
事實上,公司自2017年以來的毛利率也在持續改善,而期間費用並沒有明顯變化,因此這部分的費用成本或可排除在公司所指的中期業績成本下降的原因範疇。
不過,公司2018年的庫存周轉天數同比下降6天,應收周轉天數也下降了1.5天,導致公司營業周期下降7.68天,顯示公司營運能力是有所改善,或是改善公司毛利率的一大原因。
另外,公司回收業務營收同降15.8%,說明公司在再生鉛業務的布局與預期相差較大,不過這部分收入佔比很小,對經營影響不大。
總體看,超威動力的近兩年財報數據看,公司在近年來確實是有一定的業績改善趨勢。
不過,從逐漸放緩的增速也可看出,公司以鉛酸為主打的經營發展戰略似乎在近年來走得不順暢了。這背後也是整個鉛酸電池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存量市場內份額增長的放緩與鋰電在補貼退坡壓力下中低端車型動力電池配套的競爭加劇所致。
既然不大可能是公司期間費用成本方面的下降,那很可能就是公司的產品成本在下降,這或直接體現在原料方面的價格出現了下降。
鉛酸電池原料成本下降,但行業回暖尚有待觀察
作為銷售毛利率僅12%左右的超威動力,鉛酸電池產品收入佔總收入比例超過90%,因此作為鉛酸電池產品成本結構比重最大的鉛金屬價格波動對公司利潤影響最大。
查看wind數據顯示,近2年來國內鉛錠的價格走勢,可以看到鉛的價格自從2017年的高點以來在逐漸回落,尤其是今年以來,鉛錠的價格已經回到1.6萬元之下,與比年初下降幅度超過1成。
同時,另一原料硫酸的價格也在今年出現明顯回落,目前市場平均價格已經回落到210-230區間,相比年初下降幅度超30%。
這兩種原料成本下降對鉛酸電池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或許也是超威動力說言的成本下降之因。不過,這或許並不能意味著鉛酸電池行業出現回暖拐點。
汙染是目前鉛酸電池面臨的最大困境,鉛酸電池以鉛作為極板原料,而鉛本身就是一種重金屬汙染物,對人體和環境都有一定害處,同時鉛酸電池的製作和回收一直是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隨著我國對環保產業的要求持續推進,引導更環保的鋰電池替代鉛酸電池一個必然的長期趨勢。
從電池的成本角度看,雖然目前同樣電容量的鋰電池製作成本還大大高於鉛酸電池的成本,但鉛酸電池本身的製作工藝已經非常成熟,除了原料價格變動因素外,難以再在其他途徑降低單位成本。同時鉛酸電池的容量密度和使用壽命遠遠低於鋰電池,這使得鋰電池在長期使用上具有成本優勢。
而且鋰電池隨著製造工藝的不斷提升,和各原料的價格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這使得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大幅度降低與鉛酸電池的製造成本差距,提高性價比。
從動力電池方面的鉛酸電池和鋰電池的銷量增速可以看出,雖然鉛酸電池依然佔據近9成的市場份額,但其市場規模增長在明顯放緩,而鋰電池的增速卻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替代鉛酸的趨勢十分明確且強勁。
即使是更大規模的兩輪電動車市場,隨著《新國標》的正式落地和嚴格執行,鉛酸電池逐步被鋰電池替代也是大勢所趨。
鉛價回落的背後其實也多少意味著鉛的供需層面發生變化,這背後正是鉛酸電池需求增速放緩的原因之一。
鉛酸行業的出路在哪裡?
不過,畢竟鉛酸電池的市場規模依然在動力電池及電動自行車領域佔據很大一部分份額,鉛酸電池產業已經非常成熟,從製造到應用再到回收的閉環運營也相當成熟,在很未來長的一段時間,鉛酸依然能憑著其成本優勢和性能特點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而隨著政策上對高汙染低產能效率的鉛酸電池企業的產能出清和淘汰,會使得這個行業的集中度在優勢劣汰中不斷提高,頭部企業或者依然能活下去,只是可能不再那麼滋潤。
對於鉛酸電池行業企業來說,如何通過不斷推陳出新,儘量提高經營效率和通過有效管理降低期間費用來應對產業競爭加劇的壓力是當務之急。
當然,未來更大的出路或許在於在鞏固自身渠道及市場優勢的基礎上,嘗試布局鋰電產業,用兩條腿走路來應對新行業格局之爭。
回到超威集團,據悉超威在2007年便投資設立北京鋰先鋒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超威集團全資子公司浙江超威創元實業有限公司的前身,2011年超威創元遷至浙江省長興縣,開始研發、生產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
另一家鉛酸電池企業京球也在採用三元鋰電材料圓柱封裝電芯的研發,另外還有旭派、天能等鉛酸蓄電池企業也選擇兩條腿走路。
2018年度,超威的鋰電池產品營收7.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倍,勢頭很猛。不過現對於公司269.48億元的總營收來說,業務量幾乎算是忽略不計,後續還需繼續發力。
另一家鉛酸電池界的大佬天能動力方面同樣存在類似問題,其2018年財報顯示,公司鎳氫及鋰電池產品的營收僅5.53億元,相比2017年的12.23億元還大幅減少,同時對於該公司總營收345.52億元來說,同樣是可以忽略不計。
可見,這兩家鉛酸巨頭對跨界搞鋰電似乎並不太感冒。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使新國標實施後,動力鋰電池可能會分得一杯羹,但由於兩種材料體系完全不同,如果沒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資金支持,企業根本無法從鉛酸蓄電池領域直接介入鋰電領域,企業競爭力也將大打折扣。因此,這些頭部鉛酸巨頭對鋰電的進軍緩慢也說得過去。
鋰電池相對於鉛酸電池,雖然不能說是降維打擊競爭,但說如稚童與中年成人之間的競爭關係或是普遍認可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充分競爭的行業中,企業如果只滿足於當下的滋潤,就有可能被憂患感滿滿的後來者跟上,逐漸喪失自身優勢。
2018年,超威動力的研發支出8.85億元,同比增長14%,是該公司的年度淨利潤2倍多;天能動力的研發支出11.14億元,同比增長26.24%,增速約是淨利潤增速的4倍。
看得出來,這些鉛酸電池巨頭其實也是不斷在積累研發力量,還是有憂患意識的。
不過,截至12日,天能動力方面還沒有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預告,同是港股鉛酸電池的領域的寡頭,超威已經業績報喜,天能將會怎樣呢,一起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