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養殖馴鹿的民族(北歐馴鹿人來自東方)
2023-04-18 07:23:28 5
#《詩經,東山》: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
#中國紅山文化與挪威#
原創不易,支持請按「關注」,和我一起發掘古文字的秘密吧!
前言:
7600年前,在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來自歐洲學習種植黍的白種人。
{上圖為敖漢旗紅山文化遺址出土泥雕塑人像}
以上這個距今7600年前的內蒙古敖漢旗泥塑人像,其五官是典型的中國人面孔,杏仁眼,直發,面部較平。
{上圖為內蒙古敖漢旗出土的泥塑人像}
這件7600年前的內蒙古敖漢旗泥塑人像,體現出高顱骨,眼睛狹窄,高鼻梁,下顎略尖,顯然具有北歐人的五官特徵。
他不遠萬裡從北歐來到中國,是專門來學習種植黑黍糧食作物的!
一:於距今9000年前,馴鹿和黑黍種植從中國內蒙敖漢旗的紅山文化時期傳播到了臨近北極圈的北歐地區。中國鄂倫春人和北歐人聯姻的後裔,是現代芬蘭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的祖先。
英國劍橋大學的考古學家最新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說,歐洲的黍稷{小米}類作物,很可能是最早在中國培育種植,然後逐漸傳播到西方的。
而且,考古證據還顯示,農業耕作的概念,過去一直以為是西方人自己的發明,可能也是從亞洲傳播到西方的。英國劍橋大學的馬丁•瓊斯(Martin Jones)教授和研究夥伴劉歆益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說,最近的一系列考古發現,提供了稷類作物從東向西傳播的歷史證據。
史前人類,最重要的農業革命究竟發生在哪裡呢?
{上圖為敖漢旗考古出土8000年前黑黍的炭化種子}
2001年至2003年期間,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考古出土一批距今8000年的炭化粟、黍籽粒,它是世界範圍內經過人工栽培年代最早的炭化粟。
是誰,當年在敖漢旗種植黑黍呢?
該遺址出土的雕塑人物,提供了答案!
{上圖為敖漢旗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男性人物雕塑}
該雕塑男性人物的口張開著,眼睛圓睜,表現出一幅驚愕的表情,好像在說「諤」。
內蒙古鄂倫春人的「鄂」字,古同「愕」字,詞義為驚訝。
敖漢旗紅山文化距今7600年前的這尊陶塑人物雕像,他用臉部驚愕的表情,顯示出他的族稱是鄂倫春人和鄂溫克人。
{上圖1為鄂倫春人的薩滿巫師,圖2為西伯利亞鄂倫春的小馴鹿人,名叫葛生,住在敖魯古雅森林,1984年拍攝,此人有俄羅斯血統。}
在現代俄羅斯,瑞典,挪威等靠近北極圈的地區居住著3類馴鹿人,1類是來自東方的黃種人因紐特馴鹿人,2類是屬於白種人的馴鹿人,第3類是歐亞混血的馴鹿人。
中國鄂倫春人是專業的馴鹿人,因紐特人和北歐人聯姻的後裔,或許是現代芬蘭人挪威人和瑞典人馴鹿人的祖先。
二:8000年前敖漢旗紅山文化時期的黑黍與甲殼類節肢動物蛜蝛。
{上圖1為黑黍,圖3為蛜蝛}
《詩·豳風·東山》:「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陸璣 疏:「伊威,一名委黍,一名鼠婦,在壁根下甕底土中生,似白魚者也。」
於距今8000年前,內蒙古敖漢旗的鄂倫春人居住的住宅,俗話叫做地窩子。即,人們挖一個地洞,洞底下再墊上一些石塊,在地面上面搭個窩棚,人就睡在地洞裡面,學名為「半地穴式建築」。
敖漢旗人收穫的糧食黍,則窖藏在睡覺的地洞裡。不時來偷盜偷食小米的盜賊,就是蛜蝛{委黍}。
蛜蝛,古代又稱為伊威,別稱為蝜、土鱉、潮蟲、藥丸蟲、糰子蟲或不倒翁蟲,在中國某些地區亦稱之為西瓜蟲、皮球蟲。喜歡在潮溼陰暗處生活,在受到驚擾時會捲成一團,與犰狳相似,它是一種小型陸生甲殼類節肢動物,不屬於昆蟲。
當時的敖漢旗人形象的將伊威俗稱為「鼠婦(學名:Armadillidium vulgare)」,詞義是指前來偷盜偷食小米的一隻母老鼠。
三:於距今7600年前,中國鄂倫春馴鹿人攜帶著黍的種子與北歐人一同遷徙到挪威居住。
紅山文化時期敖漢旗的鄂倫春人為何同意與北歐人一同前往挪威,芬蘭,瑞典地區定居呢?
因為,挪威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冬天的氣溫比中國內蒙古敖漢旗要高10度到20度。
筆者今天在挪威靠近北冰洋北極圈的酒店裡寫文章,室外氣溫只有零下6度。但是,中國敖漢旗今天的最低氣溫是零下15度。
{上圖為北歐薩米人的居留地。圖2,3為薩米人}
馴鹿放牧,是歐亞大陸北部大部分地區的標誌性生活方式,從東部的蒙古到西伯利亞苔原和針葉林地區,再到芬蘭、瑞典和挪威的北部,都會遇到馴鹿放牧民族。位於芬諾斯坎迪亞北部(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島),是土著薩米人的家園,海洋狩獵和捕魚與挪威北部海岸的小規模農業相結合,以及南部沿海地區的農業和漁業結合。
中國鄂倫春馴鹿人的宗教為薩滿{撒滿}教,黍在中國叫做小米。中國鄂倫春人來到北歐之後,與本土白種人聯姻生下的後裔,叫做「薩米人」。圖2芬蘭的薩米人男子,還保留著中國蒙古人種的黑髮與五官特徵,他是一位歐亞混血兒的後裔。
{1}挪,詞義是指挪窩。
{2}威,詞義是指蛜蝛。
在距今7600年前,中國敖漢旗的鄂倫春人和北歐人嚮導一同坐著鹿拉雪橇,途經俄羅斯來到北歐地區定居,種植黍。混在黍種子裡的蛜蝛,也由敖漢旗挪窩來帶了北歐地區定居。挪威,由此得名。
四:商朝時期鄂倫春人移民在「永夜挪威」定居時期所作的詩歌:《詩經,東山》。
《詩經,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商朝時期的鄂倫春人移民們在挪威唱到:「我由挪威往東行,叫做歸家。但是,我的心在西方,卻使我悲傷。」
《詩經,東山》: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
蠨蛸,昆蟲,俗稱為蟎蛸,古代發音為薩滿的「滿」字音。
{上圖為挪威薩米人的鹿場}
住居在挪威的鄂倫春人後裔們唱到:「伊威藏在地洞裡偷食小米,蟎蛸{喜蛛}在屋簷下結網。
町畽tīng tuǎn{養鹿的空地}之地,是我們養鹿的鹿場。
{上圖1為挪威薩米人的馴鹿,圖2為挪威的極光}
熠耀,漢語詞彙,讀音是yì yào,意思是光彩,飄揚的燐火,鬼火。
熠耀,詞義是指挪威北極圈的極光。
「宵和夜。「宵」指入夜時段,大概在晚飯後的八、九點鐘之後,是挪威北極光開始出現的時間。
」町畽鹿場,熠耀宵行」,詞義是指在挪威的鹿場,晚飯後八九點鐘的時候,北極光就在天際裡象鬼火一樣的飄蕩。
四:商朝時期從挪威返回中國定居的鄂倫春人後裔們,居住在湖北省隨州市的羊子鹿茸是中中國東北三寶中的一寶,是我國一種非常名貴的中藥材。鹿,是哺乳動物中唯一的器官可再生的生物,因為鹿角具有非常神奇的再生功能。鹿茸在長成鹿角後,一般在每年冬天都會自動脫落,到了來年春天,又會開始長出新的角,進行新一輪的生長,如此每年周期性地一長一落。
{上圖1為湖北隨州羊子山墓葬出土的噩國「鹿」首青銅器,圖2為長了鹿茸的梅花鹿}
湖北隨州噩國的「鹿」首青銅器,是對馴鹿小鹿剛剛長出鹿茸鹿角的寫實。
湖北省,簡稱「鄂」,古同「愕」字,詞義為驚訝和驚愕。
商朝時期定居在挪威的鄂倫春人返回中國,定居在湖北省隨州的羊子山周邊地區,將這一區域的地名命名為鄂州。
{上圖1為西周早期青銅器「鄂侯馭方鼎」。圖2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來自內蒙古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代喜院,頭戴酷似「鹿角」的帽子走進會場,代喜院代表向記者介紹到:「帽子上並非鹿角而是狍子,鄂倫春族百姓每逢重大節日或慶典才會佩戴,以示莊重。」。圖3為北歐聖誕老人駕馭馴鹿,拉著車子。}
青銅器鄂侯馭方鼎銘文:王南徵,伐角。
銘文伐角的「角」字,是指西周早期湖北人鄂侯馭的的族稱為鄂倫春人,他頭上戴的帽子,是一頂具有鹿角帽子。
鄂侯馭的「馭」字,是他的名字,詞義是指他會駕馭馴鹿,拉著車子,給小孩子送禮物。
後記:
百聞不如一見
{上圖為芬蘭國家博物館}
為了寫就以上這篇文章,我於2022年12月21日專程參觀了芬蘭國家博物館,仔細觀看了芬蘭從距今9000年-3000年前的全部文物,還閱讀引用了《挪威考古網》的部分文章。
湖北漢川人「夢回良渚古城」寫於挪威北極圈看北極光的Kirkenes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