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時期的地圖(張騫在此封侯陳勝在此出生)
2023-05-14 06:47:55 3
在河南南陽有一個小縣城叫方城,正如這個城市的名字一樣,這個城市似乎很普通。但河南的不少城市經不起深究,每一個古城都有其出人意料的背景,方城,也是如此。
01張騫封侯之地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張騫因出使西域,抗擊匈奴有功,功勳卓著,因此被漢武帝封到了方城博望,曰「博望侯」,取其「廣博瞻望」之意,來犒勞這位偉大的外交家。
方城,古稱繒(繒,帛也,絲織品的總稱)國。自古就是絲綢之鄉,據《南陽蠶業志》記載:西漢時期,南陽絲綢業極其發達,曾為全國八大絲綢產區之一。
張騫被封博望侯後,帶領不少張姓族人和西域來的胡商胡僧來到博望,商人們把西域之香料、皮毛、寶馬及各種植物種子帶到方城,同時,也把中原等地的特產,如:南陽鐵器、堵陽(方城古稱)絲綢通過洛陽、長安等地,被帶到了西域各國,讓西域各國貴族領略到了東方絲綢的魅力。
02長城之祖
在南陽方城縣七峰山生態旅遊區內,考古時發現了一段真實存在的「長城」,經過長城協會名譽會長羅哲文老先生的多方考察論證,這段楚長城是天下最古老的長城。
現存楚長城遺址,多為土築,東北至西南走向,東接小擂鼓臺山,西連大擂鼓臺山,殘高1—1.5米,寬約4米,全長500米,東擂鼓臺山坡頂與西擂鼓臺山頂有12米見方的平臺基。城垣南側有一古城遺址,後人訛為「霸王城。2013年楚長城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河南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楚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長城,直至後來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都是以楚長城參照而來的,所以,方城縣境內的楚長城被後人稱為中國的長城之祖。
03佛溝造像
方城縣小史店鎮林場村姚林組東南1.5km的香山現存一處罕見的佛溝摩崖造像,已經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城處於史稱「夏路」的「南襄隘道」北端。自古就是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佛溝摩崖造像雕刻時代從北魏延續到唐宋時期。據《方城縣誌》引《宋志》記載:「佛溝,在小史店東南十二裡,摩崖造像,大者二尺餘,小者尺許,背有千手千眼菩薩,蓋仿龍門石窟而為之,然多剝蝕,無題記。」
造像分別雕刻在山上數塊天然巨石上。共計有造像32龕138尊,主要內容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文殊、普賢菩薩,十王像,十二臂觀音等,形象逼真,雕刻技法嫻熟。造像風格以密宗造像題材為多見,其風格同龍門石窟造像相近。但專家發現石刻附近散置著富有藏傳佛教風格的石雕,懷疑此條古道的古代交通作用遠遠被我們低估了。
04火燒博望之地
博望,對方城而言是一個特殊之地。
西漢時,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於元朔六年(前123年)封為「博望侯」於此,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
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為抵禦劉備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於博望與劉備交戰。劉備用火攻打敗了夏侯惇、于禁,直到李典前來救援,劉備見好就收,選擇退兵。
博望坡遺址,北負伏牛山,南面隱山,西倚白河,為伏牛山延伸於此的漫崗,地勢險要,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05古繒國遺址
古繒國,始封夏代,悠久歷史,迄今四千餘年!
《禹貢》記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國,《世本》載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繒。《辭海》釋繒國在今方城之境。考其國都遺址,即方城縣城南八裡橋畔。
2006年6月,方城八裡橋夏代遺址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4月,河南姓氏祖地與名人裡籍研究中心認定方城為「中華曾姓祖根地」。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八裡橋夏代遺址(古繒國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6陳勝出生之地
陳勝,秦朝人,中國第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今,「陳勝究竟是哪裡人」,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爭相探尋的話題。
陳勝是一個開創歷史的人,也是一個扭轉歷史走向的人。
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許多文獻都在追溯陳勝的故鄉,在這些歷代典籍中,陳勝故鄉幾乎都指向了楚文化發源地南陽市,部分細化到今方城縣二郎廟鎮所在的埡口方位,翻閱方城縣誌,也有「陳勝擁耕地在二郎廟鎮」記載。
看來,一個城市,不能從外觀上看其如今是多麼平庸。誰也無法想像,在古代它是多麼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