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此水流向何方(上遊夜雨汪萬英)
2023-05-14 12:07:53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汪萬英 林中人
雲海茫茫的方鬥山麓,連綿起伏的山巒,層巒疊嶂的山峰,蜿蜒潺潺的河嘴河,這裡,靜靜座落著土家原始的村落——重慶市石柱縣河嘴鄉同心村,生活著勤勞善良的同心村民。這裡就像一截琴弦,在清風的彈擊下,奏出一曲曲雄渾激越、絢麗悅耳的樂章!
——這裡的11口水池,互聯互通,汩汩甘泉流入每戶農家;
——被寫進重慶市先進扶貧典型案例,上了重慶大講堂。
昔日常年缺水的同心村,而今自來水流進千家萬戶,如逆風揚帆闢航道。
水之困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的日子就如同失去了生命。江南水鄉的人是體會不到乾旱地區人們對水之渴求的。那種無水的日子被一種悲哀籠罩著,空氣中瀰漫著悲情的氣氛。
同心村幅員面積11.7平方公裡,轄9個村民小組,1800多人,兩山夾一槽,方鬥山背斜坡屬喀斯特漏鬥地形,儲水性差,常年有兩個月季節缺水,特別是居住在河嘴河谷平壩那80%的村民,更是無水可喝。村民飲用水基本靠自己挖的儲水凼,飲水難成了他們最揪心的事。同心村人飲水如此困境,還如何談發展?村民四顧茫然。
同心村有正月初一挑「銀水」的習俗。其實就是常年缺水,人們渴望在正月初一能挑到水,預示著來年有水喝。缺水在同心村年年演繹著,在村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陰影。嚴重的乾旱,河嘴河不再流淌涓涓溪流,聽不見溪水潺潺,幾十戶村民的村寨,只留下了巖下的一口井有水。村民大清早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村民盯著快要見底的水井,目光裡儘是渴求的呆凝,仿佛所有的生機都給這無水的井帶走了。
2014年夏天,老天很久都不捨得下一顆雨,同心村乾旱嚴重。一天,中心組40多歲的譚祥文忙了一天的農活,晚上回家天已黑盡,他口渴得去水缸舀水,「嘣」,水瓢觸到缸底,發出一聲脆響,缸裡沒水了!他只好打起手電筒,挑著水桶,去巖下1公裡外的水井挑水。他遠遠看見挑水的人們排起了長蛇陣,手電筒的亮光忽明忽暗,閃閃爍爍,他的心境也如同那手電的光一樣忽明忽暗起來。
他爬下水井,一瓢一瓢往水桶舀,邊舀邊等水浸出,連井底的泥沙都不放過,總算舀滿水桶了。他看自著己桶裡水花蕩漾,心也蕩漾開來,哼起不知名的小曲。突然腳尖踢到一塊石頭,他「哎喲!」一聲重心不穩,摔了個狗啃泥,水桶逃離扁擔鉤骨碌碌滾下山坡,水譁啦啦滿坡流,氣得他一屁股坐到地上抹眼淚。
住在中心組的譚千春,已是花甲老人了。說起缺水的歲月,他飽經滄桑的臉上,眉頭皺成了「川」字。他家屋旁有一條小山溝,平時洗衣、洗菜都在溝裡。實在缺水的時候,也在那裡挑水喝。溝裡的水並不乾淨,沿途的村民都在溝裡洗衣、洗菜,甚至洗糞桶,牛羊也在溝裡飲水,拉屎拉尿。十多年前的一天,他母親從挑回的水裡看到了一小塊牛糞,覺得噁心,生氣地要他父親上山找水。他四處找水源,終於在子廠灣找到一個出水很小的山泉,興奮得一家人高興了好多天。他砍來竹子一破兩半,用竹槽將水引回家。但好景不長,不久一場暴雨,將竹槽衝散,家裡斷水了。他去場鎮買回小拇指粗細的水管,重新將水引回家。但泥沙、枯葉殘渣經常把水管堵死,他和父親只好將水管鋸斷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用篾條通,或者用氣槍打,將堵塞物清除後再連接起來。遇到寒冬臘月,水管容易凍住,裡面的水出不來,他們只好將水管拾起來用力在地上摔打,好將裡面的凍冰摔碎捅出。然而塑料水管冰凍後很脆弱,時常一摔就斷了。
後來不知何故,子廠灣的泉水斷流了,他和父親一起又先後到生機梁、姜家坡找水,不久也斷流了,他們只好在山上挖儲水凼,靠天下雨積水喝。水,又成了一家人久久的思念。思水如同久別的遊子對故鄉的那份情懷。
水之問
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有時候總是那麼不公。江南水鄉總有湖光旖旎,垂柳依依,那裡的人們有喝不完的水。可同心村的水在哪裡?
同心村沿方鬥山一線水源豐沛,特別是龍塘組的文家小山和王家小山,山上各有很大一口山泉,泉水四季不斷,這些泉水叮咚的聲音無不向沿河嘴河溝槽平壩的村民(同心村人口四分之三分布在河嘴河谷,)炫耀著……
文家小山冉崇貴家,從小山高處引回的拇指粗細的水管簡單地放在屋後陽溝的大水缸裡。水缸早已裝滿,大汩清泉譁譁溢出缸外,順著陽溝向遠處流去。
「爺爺,水這樣流出去糟蹋了,多可惜呀!」他的孫子建臺看著流出去的水惋惜地對爺爺說。
「水是山上自己冒出來的,多得很,又不要錢,有啥子好可惜的嘛。」冉崇貴笑著對孫子說。
2015年夏天,龍塘組遭遇罕見的夏伏旱。樹上的葉子因水分缺失乾枯,紛紛往下掉;青翠的竹葉幹成了枯黃色;坡上的草曬成了火紅色,一點就燃;田地乾裂出一道道腳可以伸進去的巨大口子,仿佛大地張開巨口,向蒼天吶喊「我要喝水!」樹上的知了耐不住炎熱,不停地尖叫「知了、知了」;大黃狗熱得趴在樹蔭下,吐出鮮紅的舌頭,不停地大口喘著粗氣;雞熱得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地走著;冉崇貴熱得汗流浹背,挑著水桶到山下很遠的地方找水,豆大的汗珠從他臉頰流下……
管水員汪永成說,沒修水池前,他們喝水都是靠自己挖的儲水凼,遇到夏伏旱和冬旱兩個月,儲水凼無水,就只好去遠處挑水,或小山溝挑水。
下雨天,他們就把屋簷水接下來儲存起,澄清後用來洗臉洗腳,洗過後的水用來煮豬食、餵牛。有一天天空烏雲密布,他們全家人趕緊端著鍋碗瓢盆去接屋簷水。他們等候多時,望眼欲穿,不料一陣大風天開雲散,大家大失所望,垂頭喪氣。
小山沿線居民,平時水源充足,但季節性缺水時依然無水可找。龍塘組宋家溝68歲村民吳代友說,以前誰家辦紅白喜事,專門有三四個人負責挑水。家住半山腰王正平的居民譚其雙去世時正好遇到夏伏旱,吳代友和另外三個專門負責挑水的漢子到直線距離500米的山下河嘴河挑水。沿途陡起上陡起下,他們汗流浹背,氣喘籲籲。由於坡太陡,他挑的前水桶不小心撞到山巖上,他一個趔趄摔到地上,水桶摔破,水譁地一下全沒了。
2016年前同心村沒有具體的管理機構,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因為沒有規章制度,水管壞了無人修,材料無人買;管水員收了村民一年交的水費後,認為村民用不用水,用多用少,都與自己無關;因為沒有約束,管水員只管收費不管用水,導致群眾不願意交水費→管水員無收入→更無人管水的惡性循環。
水之策
飲水難,成了同心村人揮之不去的陰影,接下來便是最深沉最凝重的思考了。是破碗破摔,還是一發破的?同心村委一班人憂心如焚,他們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有的放矢,終於想出了辦法,冰解的破。
共同管水
2016年,村幹部到家家戶戶、田邊地角了解情況、缺水程度,發現百分之七八十的群眾飲水都比較困難,飲水矛盾相對突出,事情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於是召開村支兩委會,討論具體解決飲水問題的方法,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成立人飲協會,草擬了相關規章制度。2016年10月村委牽頭成立了村人飲協會,由有威望、有能力、處事公平、樂於奉獻的村支書吳吉財擔任會長、組長譚祥文擔任副會長,下設辦公室、財務部和管理部各1人,實行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為降低會員負擔和協會開支,除管理部管水員由普通群眾擔任領取一定費用外,其它職位均由村幹部兼任,均不再拿工資或補助。
針對全村區域性供水不均衡等問題,村委對全村各取水點的出水量和可建飲水池的地方開展詳細排查,結合農戶散居實際情況,經過徵詢群眾意見和反覆走訪論證,2016年上半年,全村飲水進行規劃布局時,為了管水方便,有充足水源,村委決定把所有水池都規劃在同心村半山公路沿線,把水源點基本選擇在海拔800米左右,為了充分調動、合理使用水資源,村委規劃了兩座水廠,並把全村水源互聯互通,確保家家戶戶都有水喝,都能很好地規避夏伏旱和冬旱缺水風險。
村委按照「高低相間、遠近相適、互聯互通」的原則,合理規劃飲水池、水廠、管道線,先後確定了11個水源點。為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管理質量、方便維修,輸水管道儘量沿著公路(大路)等交通要道修建。
2016年人飲協會確定的水費價格為0.3元/噸,4個管水員。但一些村民為了省錢,就「兩條腿走路」——下雨天接雨水用,平時用自己挖的儲水凼的水,實在沒水了才用「收費水」——網管水。
供水管網
0.3元/噸的收費維持一年後,2017年,有些村民提出了意見:「水是我們自己的,管子也是自己搭的,憑啥子村裡要收費呢?」不繳水費。村民用水到底交不交費?經多次協商達成一致,每位村民每年收1元錢水費作為管水員的工資。2018年又出現了新問題:管水員由於收費少待遇低,管水形同虛設;有的農戶用水後不交水費;一些農戶覺得反正用水無人管,就用飲水灌田;大家認為不關自己的事,怕得罪人,都不參與管水。
如峨眉組某些人在稻田缺水時將飲水管放入稻田中灌田,往往一晚上,就把一大池子水放得滴水不剩。有的群眾看到了,怕得罪人當面不制止,過後找村幹部咕隆要水喝。斷水的次數多了,村民們的意見又大了起來。有個叫猴子石的院子,離蓄水池最遠,飲水因被灌田,到此處時已無水可用。一個院子十五戶人,天天到村委會吵鬧,找村幹部要水喝,要村幹部解決。
2018年初,村裡順勢召開村支兩委會和群眾大會。這一次,按噸收費的聲音佔了主流,經過一番拉鋸,大家在0.7元/噸的價格上達成了一致。為了更好地對網管進行維護,大會決定每個戶頭收取會費10元/ 年,並規定了人為損壞網管和用飲水灌田的處罰措施。網管自然損壞由協會負責;農戶自己損壞馬上報告組長並把水管接好只交10元維修費;若未報告被查出處罰50元,並取消用水資格,重新上戶(一般群眾新入戶300元、貧困戶新入戶150元)。汪家組汪某等人挖地時挖斷了水管未報告被處罰50元並自行接好,並重新繳納300元入戶費。猴子石十幾戶人(含有支書、村長的親戚)不交水費,由人飲協會斷網,直到他們按照規章制度重新補交入會費,才把管子接通用水。蛟龍組譚某將飲水灌田,按規定交了500多元水費。
為保證絕大部分村民能加入飲水協會,飲水制度規定,最初統一安裝時全部免費;若統一安裝時拒絕安裝,取消用水資格,之後須繳納入會費300元重新上戶才能用水。2016年下半年,飲水協會免費給家家戶戶安裝自來水。當協會把管子接到汪家組楊某家的水缸後,楊某以自己在對面山坡上牽有一根水管為由死活不同意安裝。村幹部好話說盡,他油鹽不進,協會只好拆除已安裝的網管。2017年八月,楊某對面山上的水源枯竭,要求協會給他供水,協會要求他按照規章制度繳納300元入會費被拒,還告到鄉政府。鄉政府根據用水制度未予支持,楊某隻得交了300元入會費才用上水。
村委細化了水費收繳、帳務管理及管水員職責等內容,明確財務流程、報帳制度以及會計與出納的具體職責,確保協會「無縫可鑽」。管水員待遇實行「基本工資 績效工資(水費提成)」發放模式,督促其履行設施維護與收繳責任。2016--2018年,由於水費價格低且收不起來,協會管水員實行「精兵簡政」,從最初4人減少到2人再到1人;考核由無效考核到有效考核、由無責到有責;2019年水費提高到0.7元/噸後,管水員的工資提高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一有問題就立即到現場處置。
灣底水廠
2016年--2019年,同心村耗資25.6萬元,修建蓄水池,鋪設引水管道,修建了9個蓄水池和2個水廠。為了落實了飲水池(水廠)建設方案,決定從單個水池(水廠)供水向區域性聯通再向全村互聯互通轉變,保障全村人用水,但實施過程並不一帆風順。2018年底,全村管網互聯互通時,各組之間調劑水源受到水資源豐富組群眾的極力阻擾。比如,水資源豐富的峨眉組不願意將水調出。村委先後召開五次群眾大會,吳吉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說,同心村是一個集體,是一個大家庭,我們不能只顧自己利益,不顧其他人的利益;大家都是鄉裡鄉親的,有資源大家共享,村裡也絕不會讓你們喝不上水。
管網維護
他打比方說,你們峨眉組出行,要經過石門組和石猴組的土地,若他們的道路也不讓你們走,那你們就只能長期呆在峨眉組;村長汪永武說,按你們的道理,只有自家門前的路才是自家的,才可以走,那麼你跨出門檻,就是別人家的路了,要是別人也像你們那樣不許過,你們就只能天天呆在家裡了。通過苦口婆心地勸說,峨眉組才同意連通水源。
水之暢
2018年6月國務院扶貧辦第十四督導組進入同心村督導扶貧相關工作,他們走進農戶,擰開水龍頭,發現水很充足很乾淨,就問農戶,你們這裡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嗎?農戶回答是。他們不太相信,又隨機走訪了50多個農戶,發現家家戶戶都如此,接著又查看了同心村的飲水源及水廠。他們對同心村飲水模式充分肯定,說要匯報給市政府,要在全國推廣。
水暢人歡
2018年6月,石柱縣在同心村召開全縣人飲現場大會,交流學習推廣同心村飲水經驗。
2019年2月國務院扶貧辦組織了一個調研組,市縣水務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一同到同心村調研後,充分肯定了同心村的飲水模式。之後同心村飲水模式被寫進重慶市扶貧亮點案例,作為全市脫貧攻堅亮點工作進行推廣。
規章制度
2019年8月,重慶市稅務局田科長帶隊,考察同心村人飲水時,發現蛟龍組楠木灣水池一滴水也沒有,但在農戶家中打開水龍頭,水源源不斷。他很好奇,問水是從何處來的?農戶笑著說,我們村的水全部併網,互聯互通,互通有無,全村只要有一個水池有水,我們就有水喝。
同心村從「缺水」到「有水」,從「水常斷」到「水長流」,全年無一天缺水。目前,全村325戶常年在家的農戶全部加入人飲協會,用上了潔淨、安全、方便的「自來水」,全村貧困戶入會率100%。90%以上的會員對水質、水量、水費和協會管理人員都比較滿意。
水費收取
2019年村人飲協會320戶會員繳納會費3200元,全年繳納水費4800元,協會收入8000元,加上縣水利局對人飲協會的補貼,全年收入近1.9萬元。除去管水員工資、維修費用等後,結餘1.1萬餘元,實現了良性運轉。
峨眉組村民雷繼鵬說,現在不缺水了,水一年四季都不斷,自己不去管也有水喝。這一切全靠村幹部,還是共產黨好啊!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同心村,那一汪汪泉水灌注了同心人的心田。那淙淙的自來水,如清晨淡淡的鳥語。人們在傍晚迷濛的霞光中品賞網管流出的瓊漿,它生生不息,伴著清風,讀著人們的笑顏,挽著夕陽,迎接勞作一天歸來的村民。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同心村人飲終於探索出了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模式。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投資大,運行成本高,不能完全依靠國家,也不能給農民帶來過多負擔,最關鍵是半市場化運作,辦社會化服務,要繼續完善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戶自願投入為基礎才能走得更遠更實。
來源: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